search

唯美的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文化

唯美的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文化

  富有民族特色的鄂倫春族民間文化你看過嗎?鄂倫春族的舞蹈與熊分不開關係。他們既有與熊相愛相殺的傳說,如今他們的民族舞蹈也被稱為“鬥熊舞”。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到鄂倫春族文化去看看鄂倫春族的舞蹈吧!

  鄂倫春人與熊的傳說

  鬥熊舞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們模擬黑熊在搏鬥時的一種動作,較粗獷簡單。二是由於鄂倫春人早期對熊的崇拜,認為熊和他們有著血緣關係。鄂倫春人對熊不能直呼其名,要叫“雅亞”“即祖父 或“太帖”“即祖母 ,有的地區又稱熊為“阿瑪哈”即舅舅或伯父之意 。過去對熊也有禁獵的習慣,獵人為了自衛打死熊,也要舉行一套完整的風葬儀式進行祭祀。

  鄂倫春人對熊的崇拜遺蹟,尚有許多還保留在傳說和現實生活中。如述說有一獵人被一母熊抓去,居山洞多年,並生下一隻小熊,獵人想逃走,但母熊嚴加看守難以脫身。於是獵人生出一計:每當外出砍柴速去速回,時間長了母熊防範稍懈,獵人乘機逃至江邊,自制木筏順水而去。黃昏時,母熊返回,見獵人逃走,即帶小熊順足跡追至江邊,順水奔跑,追上獵人吼叫不止,任母熊怎樣呼喊,獵人也不回頭。母熊跳不上木筏,一怒之下竟將小熊撕為兩半,一半扔向獵人,一半抱在懷中哭嚎許久。被撕成兩半的小熊,隨母者為熊,隨父者就成了鄂倫春人了。

  這雖然是一個傳說,但過去的鄂倫春人確信他們與熊是有血緣關係的,所以在圖騰崇拜全盛時期,鄂倫春人是不獵取熊的。後來隨著人們宗教觀念不斷髮展變化,尤其從飼養生畜後,鄂倫春人對禁止獵熊的習慣就逐漸放鬆了。所以每當人們跳起黑熊搏鬥舞時,是有多種複雜思想感情的,正因為如此,該舞盛行至今。

  鬥熊舞的基本步伐

  民間舞蹈作為傳承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重要價值就是它以一種舞蹈的形式記錄了鄂倫春人從狩獵和採集的原始生態發展、演繹的程序。鄂倫春族鬥熊舞正是以這種模仿動物形態的舞蹈,彌補了鄂倫春族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鬥熊舞為我們提供和印證了彌足珍貴的鄂倫春原始狩獵時代的基本生產生活形態特徵,為研究民族學、民俗學、人類歷史學、民族宗教學、人文藝術等社會學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民俗行為藝術的寶貴資料。

  鬥熊舞的基本步伐有拖步、搏鬥士步伐等,一般為二人對舞,模擬黑熊形象。鬥熊舞多與歌謠相連,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邊歌邊舞。舞曲經常以“額呼蘭德”、“額乎德乎”、“介邊介回”等詞為襯詞,同時還以“哲黑哲”、“加黑加”、“達乎達乎”之類襯詞作為伴奏的節奏呼號。

  鬥熊舞也可由三人表演,不分性別,也不論年齡和社會地位都可以跳。舞蹈開始時三人站成品字形,其中,左右二人面對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傾斜,兩膝略向前屈,兩手放在膝蓋上,兩足跳躍不息,同時兩肩和頭部左右搖擺,嘴裡發出“吼吼吼”的粗重聲音。第三個人在旁也以同樣的動作參加進去,並勸解兩個正在用下巴做出襲擊對方肩部的舞者,情緒高昂,動作勇健有力。

  黑熊搏鬥舞產生較早,流傳很廣泛,遜克縣新鄂村、呼瑪縣十八站或鄂倫春族自治旗境內各獵民村都有人會跳這種舞蹈。鬥熊舞是一種集體育、舞蹈、美學與童趣為一體的民間表演形式,動作既優美又穩健,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達斡爾族民間舞蹈魯日格勒舞

  咯咕……咯咕……一群身著粉色衣裙、梳著長辮的姑娘們模仿著布穀鳥的聲音,舞歌和呼號、音樂融合在一起,姑娘們在盡情地載歌載舞。

  這是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的統稱“魯日格勒”,它因地域而異,有“阿罕伯”、“郎突達貝”、“哈庫麥”和“哈根麥勒格”等幾種叫法。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魯日格勒舞》在單項節目中獲優秀節目獎。

  歷史上,達斡爾族主要是以狩獵為主,兼營畜牧業、農業。幾百年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以狩獵為生,並季節性地從事林、牧、漁業等,婦女們在家種田、栽菸葉、擠牛奶及採摘柳蒿芽、野果等。她們閒暇時聚在一起跳魯日格勒舞,魯日格勒舞多表現狩獵生活和勞動場面,與達斡爾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絡。

  魯日格勒’其含義為‘燃燒’或‘興旺’之意,達語‘魯日格勒貝’可以引申為‘跳起來吧’之意。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舞蹈魯日格勒舞以群舞為主,上身和手臂的動作豐富,腳下的側滑步為基本步伐,舞蹈開始時先唱徐緩輕快的舞歌,隨著歌聲舞者輕柔地舞動起來,此時,旁觀者可以任意加入隊伍隨舞。舞蹈氣氛逐漸熱烈,節奏加快,交叉交換位置,所有舞者齊呼‘哲嘿哲’、‘德乎達’等簡短風趣的呼號,腳上踏出有力的節拍,舞蹈達到高潮。舞者舞出了一種自然、古樸和永恆的特徵。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人民歡樂吉祥的縮影,它是達斡爾族聚居區的優秀傳統民間舞蹈文化,是古老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的遺存,在中國其他民間舞蹈中實屬罕見。然而民間藝術的生命又是脆弱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達斡爾族文化日益淡化;這個緊緊附著在人身上的遺產,隨著人的生存而生存,隨著人的離開而消亡;在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人們追求現代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也得以提高,對跳“魯日格勒”民間舞蹈的興趣淡漠,這個民間舞蹈正逐漸失去它原生態的味道。

唯美的錫伯族貝倫舞文化

  少數民族的人民大多都能夠善舞,他們將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歌舞中,而這些歌舞也更加的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每個民族的歌舞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錫伯族的歌舞以自娛自樂著稱,而正是這種自娛自樂讓歌舞顯得更加的唯美。下面的錫伯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錫伯族貝倫舞的內容。

  貝倫舞流行於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及其他縣市、塔城地區和烏魯木齊市等錫伯族散居區。新疆,凡是有錫伯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見到貝倫舞的即興表演。貝倫舞形成於早期錫伯族的漁獵生活時期。錫伯族先民在大興安嶺一帶過漁獵生活時,就有一種強身鍵體的娛樂形式,現今流傳民間的貝倫舞保留了這種遺風,具有較強的模擬性。乾隆年間數千名錫伯人西遷新疆伊犁地區戌邊屯墾,二百多年來,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貝倫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語彙、表現手法和舞蹈風格。

  錫伯族貝倫舞種類

  錫伯族能歌善舞,舞蹈風格多樣,異彩紛呈。錫伯語“瑪克辛”和“貝倫”,皆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的、創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後者則是民間舞蹈的總稱。貝倫舞流傳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等錫伯族聚居區。它有廣泛的群眾性和自娛色彩,不選時間,不擇場地,只要點燃了舞意,樂手彈起貝倫舞曲,人們便翩翩起舞。跳貝倫舞,傳統伴奏是民間樂器東布林,迄今已發現10多種:

  一、錫伯貝倫:是貝倫舞的基礎舞蹈,各種貝倫舞的基本動作都包含在其中。察布查爾錫伯群眾喜歡彈奏“卡吾爾登”曲調來跳錫伯貝倫,老翁老嫗都喜歡跳這種貝倫舞。

  二、單阿克蘇兒:這是一種單步踢舞,移動範圍小,要求嚴,風格莊重,多半為行家表演。它有專門的舞曲。

  三、雙阿克蘇兒:舞者左右腳交相踢踏,舞步靈活,熱情奔放,俏皮幽默。

  四、多禾倫阿克蘇兒: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腳,接移左腳,動右腳,第四步停頓。舞步靈活富有變化,可以自由發揮,著圈兒跳。

  五、行禮舞:錫伯語“多若羅貝倫”,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慶時刻和貴賓光臨的歡樂場面表演。其形式由一個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視觀眾的民族成分,開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禮動作。如果貴賓光臨,即首先貴賓行禮,然後按客人的年齡大小依次行禮。行禮舞,文雅莊重,雖時時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絕不流於庸俗怪涎。

  六、拍手舞:它的曲調叫“扎克處爾登登”。此舞主要由男性青年表演。舞時,時而雙手擊胸,時而雙手拍腿,時而雙手在頭前上方相拍,時而在胸部左側、右側相拍,可拍身體的各個部位。在兩個拍手的動作之間,其穿插的舞步,如同東北秧歌。拍手活潑明快,歡暢熱烈,時時流露出幽默詼諧的情趣。

  七、招媳婦舞:錫伯語叫:“赫赫胡拉熱貝倫”,往往在年假日和婚禮上跳。小夥子踏著節拍表演戀愛情景,他舞步來到姑娘的閨房外,向著窗戶招手示意。狗叫了,引來了姑娘父親的警覺。老人故意咳嗽,小夥子嚇跑了;但他不甘心就此撤退,帶著誇張的表情,閒跳一陣,他又來到窗下。姑娘終於被他召喚出來,雙雙對舞,男歡女愛,情意纏綿。觀眾配合舞蹈動作,自發地學狗叫,學老人咳嗽,吹口哨助興。舞者與觀眾心心相印,配合默契。

  八、仿形舞:錫伯族民間亦稱烏蘭克。在舞中模仿許多禽獸的動作,滑稽誇張,引人發笑,給人美感,富有濃烈的喜劇風味。

  九、耶爾克爾德克舞:這純粹是年青人的舞蹈,可以是兩個小夥子對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動作特徵是扭屁股,前後扭,左右扭,趴下扭。只有這種貝倫舞才允許表演者說話。

  十、燒茶舞:錫伯語叫“查伊付伊不勒貝倫”,是女性舞蹈,它模仿一個主婦早晨拾糞、挑水、擠牛奶、燒茶、衝奶茶等等日常生活動作。燒茶節奏舒緩、細膩溫柔,別具一格。

  十一、醉舞:錫伯語叫“梭克託火貝倫”,這是男性舞蹈。醉舞,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腳步趔趄,走不動以至醉倒的姿態。舞蹈幽默滑稽,具有諷刺警世之意。

  十二、走馬舞:錫伯語叫“著若莫林貝倫”。這是男性模仿馬慢步、小跑、馳騁的舞蹈動作,尤其表現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態,形象生動逼真。

  貝倫舞在錫伯族民間,家喻戶曉,男女老少大都可跳其中的一、二種舞蹈。


惟妙惟肖的裕固族民美術文化

  裕固族人民在勞作時創造出許多的傳統文化,比如歌曲、舞蹈和美術。美術是人們透過內心世界所創作出的,裕固族人民的民間美術也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嚮往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面的裕固族文化為您帶來惟妙惟肖的裕固族美術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馬背上的美術   裕固族以他們的聰明和智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依 ...

的保安族“花兒”文化

  保安族的歷史已有幾百年,他們能歌善舞、擅長吹奏絲竹樂。在保安族文化中,歌曲文化也佔了其中之一,當地人們運用自身的智慧,再結合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創造出許多的歌曲和舞蹈,而最讓人影響深刻的就是“花兒”。對於保安族的民歌“花兒”你瞭解多少呢?想知道更多內容就一起來看看吧。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采用漢語演唱,分花兒 ...

拉祜族民音樂舞蹈

  思茅地區的拉祜族分佈在瀾滄、孟連、景谷、鎮沅、西盟等縣。其民間歌曲可分為:敘事歌、頌歌、情歌、兒歌、催眠歌、喪葬祭祀歌五類。   敘事歌:拉祜語稱“木哈可”。一般多見於農閒佳節或村寨有婚嫁時,由老歌手演唱,內容多為祖先開天闢地、遷徒傳說、民間故事、風土人情、生產節令等。有《牡帕密帕》、《扎努扎別》、《追蜂 ...

傳承中醫文化句子

  1、中藥百熬香飄千里,中醫百治譽滿杏林。   2、道地磐五味,健康千萬家。   3、醫非仁愛不可託,非廉潔不可信。   4、房陵文化傳千古,神農本草飲天下。   5、中醫中藥,迴歸自然。   6、承岐黃薪火,揚中醫文化,圓健康夢想。   7、中醫是科學不是玄學,中藥治身病還治心病。   8、中醫文化源遠流 ...

讚美舞蹈句子

  1、她跳著舞像美麗的蝴蝶般飛舞著,像婀娜多姿的柳條樣扭動著,美的讓人陶醉。   2、忽如間水袖甩將開來,衣袖舞動,似有無數花瓣飄飄蕩蕩的凌空而下,飄搖曳曳,一瓣瓣,牽著一縷縷的沉香。   3、翠笛,白衣,林楓靜靜的吹著笛,輕風帶起衣袂飄飛,而他身前的凌凝更如臨凡仙子,兩人搭配成一副絕美的畫卷,從未想過兩人 ...

俏的白族舞蹈文化

  舞蹈分為很多種,優雅的芭蕾、熱情的探戈、帥氣的街舞、時尚的現代舞各種各樣。而少數民族的舞蹈我們瞭解的最多的就是孔雀舞。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白族文化了解一下白族的舞蹈。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經有小部分白族人民將歌、舞、樂三者融為一體。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之紋飾中有銅鼓舞、蘆 ...

民族文化:普米族民愛情故事

  民間愛情故事流傳至今仍然儲存著很多,眾所周知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每逢七月初七,牛郎會在鵲橋與織女相會,所有中國古老的情人節就定在了七月初七。那麼,在普米族文化中有什麼愛情故事呢?一起來看下。   從前,在天邊的一個密林裡,住著一對年青的夫婦。男的叫色機女的叫比機。他們深深地相愛著,日子過得輕鬆、愉快。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