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排簫+古老的編管樂器

排簫 古老的編管樂器

  排簫是把長短不等的竹管按長短順序排成一列,用繩子、竹篦片編起來或用木框鑲起來。如果竹管長短一致,則在管中採到堵臘(深淺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別的樂音。故排簫有無底、封底兩種,分別叫作“洞簫”和“底簫”。

  古代,排簫同編鐘、編磬一樣,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佔有重要位置。一九七八年八月,考古工作者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過去人們只能從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壁畫、石刻中,間接地看到我國古代的排簫,而現在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2400多年前春秋時代的排簫實物,這不僅引起國內外音樂界的讚歎,而且也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和樂器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盛唐時期,我國的排簫東傳日本,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釐米;另一支7管,高23.5釐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於調律,後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裡,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緻,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排簫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我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

  排簫形似鳳翼,富有民族風格,歷代管數和長度不同,但均為單鳳翼,清朝方改為雙鳳翼。

  1978年8月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兩支排簫。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色彩絢麗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從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間,排簫的管數和長度均不同,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樂器匠師的改進,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漸短的單鳳翼,改為對稱的雙鳳翼形制,並且按律進行編管,簫管的箍子也由繩拴竹捆改成木製套架。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裡,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製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藝十分精緻,木製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雲而起的金龍,頗富民族風格。

  排簫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形制美觀,富有民族風格。1956年8月,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時,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以排簫的圖案,作為中國的音樂標誌——樂徽,用以代表我國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藝術。此後,在我國音樂界向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章和禮物上,就常印有排簫的圖案。

七夕的古老傳說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像一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七夕情人節的古老傳說

  七夕情人節的古老傳說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像一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俄羅斯人的古老習俗

  俄羅斯人的一個古老習俗,就是喜歡用麵包和鹽招待客人。   這一習俗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當時,匈奴帝國稱雄歐亞大陸,為了防備和消滅敵人,匈奴頭領阿提拉破壞了現今俄羅斯歐洲疆域的大部分曬鹽場。到公元9—10世紀的羅斯公國時,鹽已經成為稀有的貴重品,只有款待貴賓時,人們才能在宴席上開開眼而由於中世紀農 ...

望遠鏡觀測到最古老星系:僅比宇宙晚3.8億年

     大圖中帶顏色的方框標示出了本次發現的最早期星系的位置。小圖中則是對這些星系的黑白放大圖。每一個這種星系都標出了其紅移值,這一數值表示其最初發出的紫外和可見光線是如何在穿越廣袤的空間時被拉伸至紅外波段的。其中一個紅移值高達11.9的星系可能是迄今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星系,其形成時宇宙才誕生不過3.8億年 ...

流坑:古老民俗放異彩

  “好,好,再來一曲……”10月4日,在千古一村樂安縣流坑村古戲臺前座無虛席,熱鬧非凡,四五十名遊客正在這裡饒有興趣地觀看儺舞、鄉射遺樂表演,古樸神韻的民俗表演贏得了在場遊客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來自撫州的遊客黃先生觀看完表演後,興奮地說:“早就聽說流坑民俗文化獨具特色,今天親眼觀看儺舞、鄉射遺樂表演後,大開 ...

吉凶禍福 蒙古族古老的占卜風俗

  蒙古人遇有疑難問題需要解答或預知未來之事,用占卜方式取得答案,然後按占卜所得行事。蒙古族中占卜之風較盛,有專門的占卜者。   骨卜   將羊前腳骨烘燒,使其保持原樣,以上面所行成的紋路來斷定吉凶。   炮繩卜   把炮兒對摺,在兩頭稍下挽成環,再拽環繩,如環解開認為吉利,如解不開則兇。   指卜   緊閉 ...

藏族古老的宗教習俗——煨桑

  煨桑,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煨桑”在藏語中是燔祭戰神的意思。藏人有天葬的習俗,天葬臺上點桑煙是為了招鷹前來食屍,煨桑也有祭神的意味,意即給神靈以美味,使死者的精神得以解脫。   煨桑的程式   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 ...

納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節慶:祭天

  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 ...

“非遺”的“活態傳承”莘莊鉤針結的“黃金時代”

  在莘莊鉤針編結的“黃金時代”,金龍華組建的編結社幾次三番改善了村民、同事、殘障人士困窘的生活。她過去生命中所有的榮耀和辛酸,都與這門手藝緊緊相連。當年的“十萬織女”莫不如是。鉤針編結之於她們,不止是一門手藝,還是與個體記憶緊密扣合的一種生活方式。傳統的生活方式消逝了,傳統文化和工藝技巧的DNA,如今正透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