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探尋陝西文化之秦腔戲大全

探尋陝西文化之秦腔戲大全

  我們說到陝西,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發源地,這裡孕育了無數的名人才子,先後有十四個朝代在這裡設都,璀璨的藝術文化也是極為耀眼,那麼作為陝西傳統戲劇文化的秦腔戲,想必大家也早有耳聞,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載:“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盧綱,咸陽人,音屬宮而雜商,如神虎之嘯風,雄而且壯,為當時之傑”。演員吐字以涇陽、三原語言為“標準”。史書中的記載明代中葉咸陽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組建戲班,演唱“康王腔”。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歷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佔有一定比例。

  秦腔備受觀眾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通》、《取洛陽》、《三孃教子》、《櫃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

  秦腔膾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玉虎墜》、《楊門女將》、《周仁回府》、《祝福》等。

  新中國建立後,秦腔表演者們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蘇武牧羊》、《狀元媒》、《打鎮臺》、《趙氏孤兒·掛畫》、《龍鳳呈祥·諸葛撐船》、《血淚仇·龍王廟》、《血淚仇·邊區好》、《海瑞馴虎》、《八件衣·楊廉悔路》、《轅門斬子》、《狀元媒》、《庵堂認母》、《包公賠情》、《打鑾駕》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探尋陝西文化之賈平凹作品簡介

  說起賈平凹,可能如今的零零後們不是特別瞭解,但是對於大多數八零後和九零後來說,賈平凹就是當代局指可數的文學奇才,更是被譽為“鬼才”,他的作品已經被載入了世界文學史冊,其影響力之廣泛已經可見一斑,那麼今天的民族文化,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下賈平凹這位當代文學大師吧。

  1952年出生,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現居住陝西省西安市。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長篇小說在敘述態度和審美理想上主要體現為對自然的追求。這一特點,表現在作品中就是對小說敘述者或敘事人的隱藏,故事情節的淡化以至生活對故事的置換,和具體敘述時力圖做到自然呈現、不用人力等。但對意象的營造也只是其敘事特色的一個重要側面。賈平凹在其長篇小說中創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會、文化和民俗意象。

  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大部分都屬於“進入型”小說,由此而體現了它在情節結構上的顯著特色。從空間上說,“進入型”小說情節結構上的進入—離去,總是聯絡著兩塊在傳統上是對立的空間地域:城和鄉。賈平凹在作品中對城鄉二元世界和兩種文化進行了強烈的比照,並給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

  賈平凹長篇主要作品:

  《商州》,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浮躁》,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妊娠》,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白夜》,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土門》,春風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高老莊》,太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懷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病相報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白夜》,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版。

  《高興》,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古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

  《帶燈》,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

  《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

探尋陝西文化之華陰老腔一聲喊

  陝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藝術文化也成了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塊寶玉,所以說鑽研陝西傳統文化,對於認識整個中華歷史都有極高的價值,那麼今天的戲劇文化,我們就來看下什麼是華陰老腔吧。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陝西省華陰市,久為華陰市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非常追求自在、隨興的痛快感,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此類表演方式也被譽為黃土高坡上“最早的搖滾”。

  老腔是陝西省非常古老的戲曲表演形式。長期在華陰廣泛流傳,分老腔、時腔兩個劇種,表演方法和全國大致相同,先搭好臺子、撐好“亮子”,然後藉助燈火,以竹籤挑撥用皮革雕成的人物進行舞臺表演。流傳千年的老腔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專案。

  2006年,華陰老腔已入選首要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譚維維因電影《白鹿原》與華陰老腔藝術結緣,和華陰老腔的老藝人們在央視春晚上為觀眾帶來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走一步退兩步全當沒走,前奔顱後馬勺都有骨頭……”這就是老腔的魅力,不需要華麗唱腔的炫技,只有那凝結著農民生活智慧和生命激情的原生態力量,才能蕩魂攝魄。

  老腔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劇史的本源性、傳承上的封閉性、劇種上的獨存性、取材風格的張揚性、音樂體系的自律性、審美物件的廣泛性、語言風格的原聲性。它的主旋律是船伕號子的音樂化,是藝術源於生活的見證,取材於歷史戰爭,唱腔亢奮激越,充滿陽剛之美,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

  劇目《徵東一場總是空》節選

  徵東一場總是空

  難捨大國長安城

  自古長安地

  周秦漢代興

  山川花似錦

  八水繞城流

  臨陣無有文房寶

  該拿什麼當筆尖

  狠心口把中指咬

  昏昏沉沉疼煞人

  中指咬破當墨水

  龍袍扯破當紙張


神秘喪葬文化“重喪”

  陳先生這一年就忙著辦喪事了。春天,年近七旬的父親因病去世;百日未過,陳先生的弟弟又在車禍中喪生,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傷心欲絕的弟媳,讓人唏噓不已;誰知不幸並未就此終止,兩個月後,一向康健的陳先生母親突發腦梗,搶救無效也去世了。   老人們說,陳先生家這種情形應該是犯重喪了,而且沒有采取解破措施,所以才導致喪 ...

“中國地坑院民俗文化鄉”民俗文化節

  中新網陝縣9月7日電9月4日上午,為期一週的首屆陝縣民俗文化節在“中國地坑院民俗文化之鄉”——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開幕。文化節期間將舉行民間書法大賽、民間剪紙大賽、民間婚俗表演、民俗實物展、陝州鑼鼓書演唱會、民間故事演講會、地方戲劇演出、民間特產和小吃展銷等八項活動,展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成果,促進民 ...

“中國牛郎織女文化鄉”入列非遺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山東沂源、河南南陽、河北邢臺、陝西西安、山西和順等爭作故事起源地。經過專家學者的反覆論證,2006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山西省和順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山西省政府也將和順縣的牛郎織女傳說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境東陲,太行山巔。 ...

齋醮科儀音樂:海南道教文化奇葩

  《海南島史》載:“道教自宋初以來得到歷朝信仰而復興。” 齋醮科儀音樂,在宋初隨著江南一帶的移民傳入海南,它隨民間作齋祭祀活動而繁衍並深深紮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一種民間音樂。   民國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島志》雲:“道教之於本島,相當普及,大多數寺廟均屬之,全島道教徒計達三十萬人。” ...

懷化民俗文化洪江習俗

  洪江古為“五溪蠻”地,尚苗、瑤風俗、民風古樸淳厚。後來,客籍人增多,山鄉漸漸演變成以漢族為主的城鎮,但民眾大都仍沿習舊俗,重宗族,論長輩,質樸好客,重男輕女,迷信鬼神,每逢時令節日都虔誠地祭祖、拜佛、敬神;籌辦紅白喜事,擇月選日,重門第,講排場,禮儀繁瑣;男人善經營,女子長於治家理財和烹調技藝。“五四”運 ...

三亞民俗文化苗族

  三亞苗族,具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歌舞、節慶及婚喪娶嫁習俗。苗族有很多富有傳奇性的節慶日,其中頗見妙趣的是“姐妹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苗家姑娘吃完姐妹飯後,身穿民族服裝歡天喜地前往遊方(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代名詞),遊方唱山歌,吹蘆笙,跳蘆笙舞。   此時不僅本族青年可以與一向傾慕的物件暢抒愛情,就 ...

三亞民俗文化黎族

  海南島最早的居民。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賽人”、“杞人”、“潤人”、“美孚人”,按其語言分為5個方言分支,即加茂方言、杞方言、佬方言、本地方言和美孚方言,按其服飾可分為“長桶黎”、“短桶黎”、“多文黎”、“少文黎”。黎族常用歌謠,樂器和舞蹈表達喜、怒、哀、樂。自削竹管樂器咧,音色透亮粗獷、清脆悅耳,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