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民間風俗——送燈
文昌民間風俗——送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海南文昌民間的一種風俗——送燈。
送燈,即把代表自己後代的大燈送到祖廟,有繼傳香火和讓祖宗保佑子孫平安順利的意思。海南省文昌市譚牛鎮上山村,每年正月十五, 元宵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掛上紙燈籠,殺雞宰羊,祭拜祖先,然後敲鑼打鼓舉行送燈儀式。據說文昌口音中“燈”和“丁”是諧音,送燈的習俗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這掛燈籠也十分講究,各家各戶所掛彩燈,是以當年這一家所生幾個男孩為準,一般是生多少男孩掛多少彩燈。所以,外面的人一看,哪家掛了多少個彩燈,就知道這家有幾個男孩。到了晚上,村裡還請來戲班,演木偶戲,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如此熱鬧的場面,最開心的就是孩子們了。
祭拜祖先之後,各家各戶將紙燈籠集中堆放,一起點燃。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一切都化為灰燼,但鄉親們的心願和美好祝福已經燃起。家家戶戶用祖廟裡的燈火點燃各自的煤油燈,帶上燈火回家,預示把美好的祝願和平安吉祥帶回家,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幸福。
文昌元宵的送燈
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傳統專案,到了農曆正月十五夜晚,人們掌著一盞盞花燈,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鼗燈掛在廟的內外,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關於"燈主"的產生,還有一番講究,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絡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絡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
元宵除送燈外,還有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文娛活動。
文昌元宵送燈
文昌元宵送燈是一項傳統專案,到了農曆正月十五夜晚,人們掌著一盞盞花燈(花燈整個可見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壽"字。在燈的正面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鼗燈掛在廟的內外,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採花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人丁興旺。
關於"燈主"的產生,還有一番講究,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絡起來,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絡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
元宵除送燈外,還有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文娛活動。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客籍民間風俗習慣出嫁當天不吃飯
在井岡山客籍民間居民中流傳著這麼一個風俗習慣:姑娘出嫁的當天隨身帶好在家煮熟的雞蛋、豬肉之類的食品,到婆家後躲在新房裡不出門,當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飯。無論家人怎麼誠心相請,哪怕是把飯菜送進新房,也不會吃上一回,而是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以示節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餚敬孝給公公婆婆食,換得公公婆婆的愛戴,換來長年 ...
萊州民間風俗語言
東虹霧露西虹雨,南虹出來曬乾曲,北虹出來下潦雨。
夏至辛逢三伏熱,重陽戌遇一冬寒。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俗以廢歷五月十三為雨節日,又云關老爺磨刀必用水也)
淋伏頭,曬伏腳,打的糧食沒處著。
吹了佛爺面,收了也不賤;吹了佛爺背,不收也不貴。(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誕辰,俗謂遇南風則為吹 ...
鶴壁民間風俗
鶴壁市民間流傳著許多生活習俗,舊時婚喪嫁娶最為普遍。
婚娶 解放前婚姻強調“父母之命,媒約之言 ”,講究門當戶對。程式為:說媒,即男方託媒人向女方提親。送小帖、禮物。女方同意後,告知女孩名子、生辰八字,男方請算命先生占卜,無克則行。傳啟,即定婚。男方擇吉日向女方送金
銀首飾、布料衣物等嫁妝,稱下彩 ...
濟源民間風俗之做生篇
“做生”,是讓孩子記住生日。孩子長到十二歲後, 多不再“做生”。為老人祝壽俗稱“做生兒”。年滿60歲的老年男女,本人父母均故者,便可稱“壽”。親朋前來祝賀要帶壽禮,主家要設宴招待親朋。新中國成立後,兒女為老人“做生兒”者甚多, 改革開放以來更普遍,客人僅限於內親。老年人亡故後,三年內兒女逢其生日,仍至墳前 ...
河北秦皇島民間風俗小資訊
藝術奇葩皮影
冀東秦皇島、唐山一帶看皮影與哼大鼓是當地叫普遍的風俗。看皮影是指皮影戲,把驢皮刻制的影人,用燈光對映在影幕上,皮影演員在幕後操縱影人動作,配說詞和背景音樂,有的還要配唱,以此來表演故事情節。冀東一帶皮影戲劇目很多,頗受歡迎的劇目有《五鋒會》、《三打白骨精》、《青雲劍》、《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