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民間風俗
鶴壁民間風俗
鶴壁市民間流傳著許多生活習俗,舊時婚喪嫁娶最為普遍。
婚娶 解放前婚姻強調“父母之命,媒約之言 ”,講究門當戶對。程式為:說媒,即男方託媒人向女方提親。送小帖、禮物。女方同意後,告知女孩名子、生辰八字,男方請算命先生占卜,無克則行。傳啟,即定婚。男方擇吉日向女方送金
銀首飾、布料衣物等嫁妝,稱下彩禮。請期,即擇定婚期。讓媒人到女方家商定完婚之日,並隨之送燒餅之類食品。迎親,即娶親。迎親在婚娶過程中最為隆重。新娘坐花轎,新郎坐藍轎,一路上鞭炮不斷,響器班吹吹打打,十分熱鬧。新娘到家後,先拜天地,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後進入洞房。此時婚宴開席,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盡情暢飲,年輕人直至通宵。並伴有下輩和年比新郎小的鬧洞房之習。
解放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思想認識的提高,舊的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變。但是,農村仍保留下一些舊的婚娶痕跡。
喪葬 解放前鶴壁一帶民間講究喪葬禮節,過程繁多。小殮。死者斷氣,親人慟哭,為死者沐浴換衣,停屍靈床。衣服多為死前已備,稱送老衣、壽衣,鞋帽不可缺少,裡外三新。死者口中含錢,身旁撤箔,曰買路錢 。靈床設定在正堂屋,頭向正門口。報喪。小殮畢,向親友報喪,孝子出門逢人叩頭。親友接喪後,前來弔唁。在外兒女聞訊立即返家。入殮,也稱大殮,即裝殮入棺。棺木多為事先所備,不油漆,稱喜貨。入殮時兒女在場,如有缺者,只入殮不剎口,以候來者。開弔。棺置正堂,搭靈柵,孝子孝婦披麻戴孝守在靈旁。親友前來弔唁,叩拜哭泣。有錢人家還請道士做道場、和尚唸經以求超度亡靈。擇墓地、定穴位。墓地一般選在祖墳,穴位請風水先生指點而定,頭高腳低。鶴壁西部山區有“寧叫墓前亂嘈嘈,不叫墳後路一條”之俗。出殯。一般在死後七天,也有三天,甚至三七(21天)、五七(35天)。啟靈時長子(長孫)出家門摔老盆,意味財產的轉讓。棺木有八抬、十六抬。出靈時孝男孝女披麻戴孝,男執哀杖在靈旁,女隨靈後,五服內按遠近排列。 棺木入位,填土由孝子先行,再由他人填好。如女的死了,丈夫健在,則不能入穴,用磚把棺木丘於平地,丈夫死後,一同入穴。服喪,也稱供祭守孝。葬後三日,孝子上墳供祭,以後逢七祭典,有一七、二七、三七、五七、七七(也稱盡七),及百日。孝子不理髮、不娛樂,孝女不穿紅綠。一週年換孝,二週年小祭,三週年大祭,此時除服。服喪期間,春節不貼紅春聯。頭年白聯、二年黃聯、三年綠聯。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提倡移風易俗 ,舊習俗有所改進。
客籍民間風俗習慣出嫁當天不吃飯
在井岡山客籍民間居民中流傳著這麼一個風俗習慣:姑娘出嫁的當天隨身帶好在家煮熟的雞蛋、豬肉之類的食品,到婆家後躲在新房裡不出門,當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飯。無論家人怎麼誠心相請,哪怕是把飯菜送進新房,也不會吃上一回,而是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以示節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餚敬孝給公公婆婆食,換得公公婆婆的愛戴,換來長年全家和睦過日子。這一風俗習慣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還是一直堅持吃完自己帶來的食品為止。
文昌民間風俗——送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海南文昌民間的一種風俗——送燈。
送燈,即把代表自己後代的大燈送到祖廟,有繼傳香火和讓祖宗保佑子孫平安順利的意思。海南省文昌市譚牛鎮上山村,每年正月十五, 元宵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掛上紙燈籠,殺雞宰羊,祭拜祖先,然後敲鑼打鼓舉行送燈儀式。據說文昌口音中“燈”和“丁”是諧音,送燈的習俗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這掛燈籠也十分講究,各家各戶所掛彩燈,是以當年這一家所生幾個男孩為準,一般是生多少男孩掛多少彩燈。所以,外面的人一看,哪家掛了多少個彩燈,就知道這家有幾個男孩。到了晚上,村裡還請來戲班,演木偶戲,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如此熱鬧的場面,最開心的就是孩子們了。
祭拜祖先之後,各家各戶將紙燈籠集中堆放,一起點燃。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一切都化為灰燼,但鄉親們的心願和美好祝福已經燃起。家家戶戶用祖廟裡的燈火點燃各自的煤油燈,帶上燈火回家,預示把美好的祝願和平安吉祥帶回家,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幸福。
萊州民間風俗語言
東虹霧露西虹雨,南虹出來曬乾曲,北虹出來下潦雨。
夏至辛逢三伏熱,重陽戌遇一冬寒。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俗以廢歷五月十三為雨節日,又云關老爺磨刀必用水也)
淋伏頭,曬伏腳,打的糧食沒處著。
吹了佛爺面,收了也不賤;吹了佛爺背,不收也不貴。(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誕辰,俗謂遇南風則為吹 ...
鶴壁傳統廟會
鶴壁市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廟會,其中浚縣正月會、八月會規模最大,時間最長。
正月會 中心在浮丘山,故又稱浚縣山會,又因趕會者多上山朝拜老奶,又俗稱老奶會。該會規模盛大,範圍涉及城內、南關、西關、東關和大伾山,方圓數里。正月會起源失考,據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重修碧霞宮碑記》載,當時已頗 ...
濟源民間風俗之做生篇
“做生”,是讓孩子記住生日。孩子長到十二歲後, 多不再“做生”。為老人祝壽俗稱“做生兒”。年滿60歲的老年男女,本人父母均故者,便可稱“壽”。親朋前來祝賀要帶壽禮,主家要設宴招待親朋。新中國成立後,兒女為老人“做生兒”者甚多, 改革開放以來更普遍,客人僅限於內親。老年人亡故後,三年內兒女逢其生日,仍至墳前 ...
河北秦皇島民間風俗小資訊
藝術奇葩皮影
冀東秦皇島、唐山一帶看皮影與哼大鼓是當地叫普遍的風俗。看皮影是指皮影戲,把驢皮刻制的影人,用燈光對映在影幕上,皮影演員在幕後操縱影人動作,配說詞和背景音樂,有的還要配唱,以此來表演故事情節。冀東一帶皮影戲劇目很多,頗受歡迎的劇目有《五鋒會》、《三打白骨精》、《青雲劍》、《鎮 ...
齊齊哈爾民間風俗:石敢當
中國自古在民間流傳著一種風俗,那就是在人家的正門,正對橋樑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當”三字,復因東大帝泰山神執掌人間生死之故,在其上又冠以“泰山”二字,為“泰山石敢當”。以為這便可以禁壓不祥。
石敢當這三字,始見於西漢元帝時黃門令(漢有黃門令、小黃門,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宦官)。史游所作的《急 ...
除夕的傳說和民間風俗
中國農曆年12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後的一夜去掉,迎接將要來臨的新的一年。在中國,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俗是很多的。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們要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到了除夕這一 ...
哭嫁原為討吉利-江西民間風俗
洞房花燭本是人生之大喜,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歡喜,理應開開心心含笑話別。可在江西贛東北,尤其在東鄉,卻流傳著“哭嫁”的習俗,新娘子上轎之前,為孃的抱住女兒,兩人喊女叫娘嚎啕大哭。這大喜大慶之時為何這般哭哭啼啼?哦,原來是有這麼個來由……
很早很早以前,有個姓何的女子,長得也算有摸有樣,只是命苦,三十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