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日本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蒙古包的真實與想象 一個民族的糾結

  3年前,我突發奇想,想重溫一下住蒙古包的感覺。可家鄉的朋友告訴我,現在牧民都不住蒙古包了。為了滿足我的奇想,朋友特意委託一家牧民為我搭了一座蒙古包。這裡方圓幾十裡沒有人家,主人是一對年輕夫婦,女兒在旗裡上學。每天清晨,丈夫趕著牲畜到遠處放牧,妻子則忙完家務活後,坐在房前的臺階上,用手機發資訊。草原上訊號不好,為了給女兒發一條資訊,她往往要發十幾次才能成功。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酒醺之後共同吟唱蒙古民歌,相互建立了很深的友情。然而,在蒙古包裡過了幾天“牧民不如”的生活之後,我終於耐不住草原的寂寞和清苦。臨別我塞給女主人500元錢,作為對他們熱情款待的酬謝。我本以為她會拒絕,至少要推讓一下,可是,她拿過錢,頭也不回地跑進屋裡,再也沒出來。我不解,是嫌錢少還是因為我給他們錢不高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回到北京,我就給朋友電話。他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500元在草原上不是小數目,所以她不會嫌錢少,至於你給錢他們不高興更不可能,你以為還是幾十年前的草原麼?牧民也有市場意識了。他說:夫婦倆對你的來訪從心底裡高興,她不想在你面前流露半點離別的傷感。當接你的車開得很遠時,兩人才走出房子,久久眺望你遠去的方向。這段經歷讓我感觸很深。離開家鄉30多年了,我對蒙古包的感覺、對牧民生活和他們心理的猜測都不過是一種想象,至少是一段遙不可及的回憶。不久前,我看過蒙古族攝影師阿音的一組有關蒙古包的照片,我對蒙古包即將在草原上絕跡感到痛心疾首。可是家鄉的朋友反駁我:作為民族文化,蒙古包確實有象徵意義,但是你住著寬敞舒適的現代化高樓,卻讓牧民永遠擠在蒙古包裡,你覺得公平嗎?我啞口無言。 我開始檢討自己,同為蒙古人,我們之間的差別卻像兩個民族,兩個世界。我不能因為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就要求他們永遠滯留在幾千年前的時空之中。人類在進步,蒙古族也需要發展。再想想我們這些在城市裡養尊處優的作家們,一寫到草原,就是蒙古包、蒙古袍、騎馬、射箭等等,似乎文學只能在這些古老的事物上才能獲取靈感。而實際上大多數牧民已經捨棄蒙古包,不穿蒙古袍了,他們更喜歡溫暖的磚瓦房,喜歡汽車摩托,喜歡電視和手機,甚至上網。而我們一看到這些變化,便開始抱怨和嘆息民族特徵,甚至民族精神的遺失。我們其實根本不瞭解牧民的現代生活和他們真實的願望。他們與我們在對草原和民族的定義上已然存在著一條裂縫,這條裂縫使我們對現實中的人物無法近距離的觀察,以至對他們進行了不真實甚至錯誤的描繪。

  當然,我並不主張草原城市化,也不希望過度開發草原上的資源。尤其對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的非理性開發,將使草原永遠失去生命的綠色,蒙古人也最終喪失祖先留下的美好家園。這確實是一個矛盾,既要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又不損傷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不以破壞土地的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我以為對這種矛盾的闡釋和見證才是作家應該關注的焦點,由此類推其他民族所面臨的問題,莫不如此。這其實是一個民族能夠立足於今天的陣痛,也是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起點。我們的作家必須真誠面對。

海外看民俗:日本保護民族飲食文化從娃娃抓起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經正式被列入學校教育。

  在日本,吃飯並不是吃飽、吃好這麼簡單,而是食育的一部分,與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安全和飲食文化等一系列關於營養學甚至人生觀的教育聯絡在一起。日本將食育的內容和方法寫入學校教材,並作為知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此外,他們還創造性地將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的培養上。比如,家長和老師會啟發孩子:餐桌上的色拉有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綠的森林裡,既有黃葉又有紅葉;那些肉餡則如凋零的枯葉飄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帶的五香菜串兒,那海帶絲就像紮在姑娘頭上的黑絲帶……兒童對此產生興趣後,對每一種食物都會作出豐富的聯想。在飲食中培養人生觀也是日本食育的重要目標。譬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農村學習,讓學生加深對農民和漁民辛勞的理解,激發其產生對食物的感恩之心和傳承傳統飲食文化的責任感。

  為推進食育活動,日本政府給予法律和體制的保障。2005年,日本製定並實施了《食育基本法》。該法的序言指出:“現在應重新把食育作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日本內閣府設定了食育推進會議。議長由首相擔任,委員是相關部門的大臣和有食育知識和經驗的專家。地方由都道府縣食育推進會議負責制定和實施都道府縣食育推進計劃。市町村食育推進會議負責制定和實施市町村食育推進計劃。食育的參與者有孩子的監護人,教育、保育、醫療、保健工作人員,從事農林漁業者、食品業者以及各種團體和志願者。同時,日本政府將每年6月定為“食育月”,6月19日為“食育日”,在日本全國範圍內舉行各種有關食育的活動。

  隨著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廣,近年來,食育活動已經發展為日本的全民運動。日前,日本部分地區已經啟動了以年輕人為物件的食育計劃。為了向年輕人推廣傳統飲食文化,大分縣政府選擇10至20名立志成為營養師的女大學生組成一個推廣小組。這個推廣小組經過一段時間的傳統飲食文化知識培訓後,將開展一系列活動,在縣內各市村舉辦的各種活動上,介紹傳統料理做法,開設傳統料理餐廳,建立專門的網頁介紹傳統料理。該專案負責人說:“知道傳統料理做法的人越來越少,傳承傳統飲食文化變得越來越困難。希望以此活動為契機,讓年輕人重新認識飲食生活,透過傳統料理去進一步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火把節是什麼民族 火把節是哪一個民族在過

  火把節是什麼民族 火把節是哪一個民族在過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火把節的舉辦時間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6月24日舉行,白族在6月25日舉行,拉祜族在6月20日舉行。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火把節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選美等。

  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據傳農曆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

  火把節對於彝族人民來說,就是年節,更是他們文化的象徵。起始於唐朝南召“星迴節”的火把節,經過彝族人民一代代的傳承與發展,如今火把節已經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節慶。

  火把節的文化內涵

  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複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

  並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節日文化不僅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更能昂揚一個民族的精神,啟發廣大的民俗傳承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神往,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

  火把節習俗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絡,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火把節的民間習俗

  火把節期間,各村寨以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週,將火把插於田間地角。

  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每年火把節期間,彝族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將會拿出最好吃的美食和最熱辣的節目,表達自己的熱情好客,和對傳統、對雲南的不一樣的熱愛。

  火把節期間舉行的祭祀、文藝體育、社會交往、產品交流四大類活動是彝族文化體系嚴整、完備的集中體現。彝族火把節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

  火把節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彝族起源發展的古老資訊,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火把節是彝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標誌性的象徵符號之一。

  火把節也是彝族傳統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火把節對強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沐浴節是哪一個民族的 沐浴節是什麼民族的傳統節日

  沐浴節是哪一個民族的 沐浴節是什麼民族的傳統節日   沐浴節是藏族獨有的節日。每年藏曆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群眾性的洗澡活動。這種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所以,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也叫沐浴周。在這七天中,從垂髫的娃娃,到白髮蒼蒼的老人,都要下河 ...

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

  1、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2、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3、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4、“那達慕”大會上 ...

57個民族多了哪一個民族

  川青族。川青族是中國56個民族以外的族群,主要分佈在貴州黔西北地區,其身份證上所注民族為川青族。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川青族的人數大約為67萬人,也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民族。   川青族是明朝時候朱元璋派往雲南鎮守漢族官兵的後裔,他們以山魈為民族圖騰,服飾與明朝服飾相近,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 ...

波斯和新疆是一個民族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 ...

為什麼潮汕人客家人不算是一個民族

  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而潮汕人、客家人、廣府人則一般稱為民系,狹義的民系,又稱次民族、亞民族,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民系一詞在用於漢族時,基本上只運用於廣東、福建等省內各族群語言、文化、風 ...

花山節是哪一個民族的節日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曆五月端午節前後舉行。   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彙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杆、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 ...

回族是怎麼樣一個民族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的通用語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