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帶來了社會的激烈變革,促成了明末的思想激變,代表性人物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
他們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論點,比如反對滿洲殖民統治及君主專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開啟了中國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追求自由平等人權的思想。
明朝的滅亡,帶來了社會的激烈變革,促成了明末的思想激變,代表性人物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
他們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論點,比如反對滿洲殖民統治及君主專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開啟了中國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追求自由平等人權的思想。
1、明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這種社會制度製造了巨大的且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
2、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國家的六部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成立內閣機構皇帝集行政權、軍權、監察權於一身。
3、從中央到地方,是一個龐大體系的官僚集團。明朝的軍隊設定目的並沒有解決百姓的矛盾,而是為了統治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剝削百姓的勞動成果。
4、這種制度在無形中將社會分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明朝的統治階級,也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不從事生產勞動,專事剝削壓迫廣大平民百姓,不勞而獲,貪汙腐化。朝統治者也曾頒佈許多阻礙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例如頒佈海禁。不允許私人出海。這些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5、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後期百姓負擔過重,造成經濟和生活危機的惡性迴圈。
6、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
7、科舉制造成的權力結構導致增加農業稅難;導致明代晚期,工商業高度發展,工商業階層無比富裕,而國家的賦稅收入仍舊是依賴農業。這種和經濟結構嚴重脫節的稅收結構,使得更多農業人口流失,由此形成了惡性迴圈。
明朝後期,南方建立了交郡,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在北方,佔北京,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
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深得農民擁護。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至最後被清朝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