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麵粉用水和成麵糰,用保鮮膜包住靜置10分鐘。
2、將青菜焯水撈出投涼。
3、將青菜木耳切碎備用。
4、將豬肉餡,青菜,木耳,鹽,雞精,水,糖,麻油,色拉油摔打上勁。
5、揉搓麵糰排氣靜置5分鐘。
6、將麵糰分成小劑子並擀成餃子皮。
7、將肉餡放入其中包成餃子。
8、將餃子放入鍋中煮熟撈出即可。
1、將麵粉用水和成麵糰,用保鮮膜包住靜置10分鐘。
2、將青菜焯水撈出投涼。
3、將青菜木耳切碎備用。
4、將豬肉餡,青菜,木耳,鹽,雞精,水,糖,麻油,色拉油摔打上勁。
5、揉搓麵糰排氣靜置5分鐘。
6、將麵糰分成小劑子並擀成餃子皮。
7、將肉餡放入其中包成餃子。
8、將餃子放入鍋中煮熟撈出即可。
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春節吃餃子的來源和寓意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餃子的做法
和麵:將麵粉里加入少許鹽,用涼水開始和麵,先加入少量水,將麵粉和成麵疙瘩,再將麵疙瘩按壓在一起,揉麵要用力,將面揉成一個麵糰,再把麵糰上面用手蘸有點水,再繼續揉,反覆2-3次後,麵糰就沒有乾麵疙瘩了,用鍋蓋蓋住,防止水分蒸發,醒30分鐘左右,揉勻的標準是,手感柔軟而且麵皮發亮。
煮餃子:一般的說法是“蓋鍋蓋煮餡,不蓋鍋蓋煮皮”,煮新鮮餃子的時候,水開後放入餃子,攪勻,蓋上鍋蓋。等餃子快要浮上水面、快煮開時,揭蓋鍋蓋煮皮,再加點涼水。之後要讓餃子煮開2次,每次加點涼水,最後撈出即可。
肉餡:肉餡最好自己剁,不要用絞肉機絞,因為絞出來的肉餡大肉組織受到破壞,肉香味會揮發掉很多,沒有手工剁的肉陷吃著香。
調餡:調餡一定先加水把肉餡攪打上勁,再調味,最後放油。這做包出的餃子餡吃起來才有層次感,汁多肉嫩,口感更佳。
春節為何要吃餃子
1、古代的習俗
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2、餃子形如元寶
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3、包住吉祥喜氣
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4、好吃
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
春節吃餃子的來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曹魏的張揖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根據考證,餃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餃子"的來歷和一位“醫聖”相關,相傳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在建安初年(196)任長沙太守,後來瘟疫流行,張仲景辭官還鄉,決心為百姓治病。他在回鄉路上,見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凍壞了耳朵,於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藥材,包成耳朵樣子的“餃餌”下鍋煮熟,分給來治病的窮人。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這樣治好了百姓的凍傷,後來人們開始效仿,“餃餌”逐漸被稱為“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講究
首先,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蔔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淨,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摺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製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還在餃子中放一根白線,寓意誰吃著白線就誰能長壽,在餃子中包進一枚銅錢,祝福誰吃到了在新的一年裡不缺錢花。碼放餃子時一定要順著擺,切忌擺成圈,意思是不能讓新日子走進死衚衕。煮餃子時,也有說道,灶坑裡需要燒杏樹條,意思是以後的生活越來越“興旺”。
在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著,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著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著來年掙大錢,發大財。全家人吃完了餃子,一些家長還會讓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祝願自家的小日子蹦個高。
春節適合吃什麼餃子
韭菜餡(又稱素三鮮,取平安之意)
其要點一是餡料的比例,二是調味。韭菜70%、炒熟的雞蛋15%、水發粉條15%;調味:油最好是調和油(花生油、花椒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鹽為百分之一,少量的花椒粉即可不需新增味精。現調現包,不要調味時間過長再包,這樣既營養口味又好。
合美餡(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餡料:胡蘿蔔先切成絲,焯水後用潔布擠去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為60%;水發粉條用刀剁碎,比例為20%;凍豆腐擠幹水分用刀剁碎,比例為20%)。調料:一是蔥薑末、二是調和油(花生油、小磨香油、豬大油各佔三分之一)、三是精鹽與花椒粉(用熱油澆淋,然後與餡心調均)。
豬肉餡(大富大貴之意)
豬肉餡最好選用50%的五花肉、50%的淨肉,先切片再用刀剁碎(不要剁的太碎)用水和醬油攪打上勁。肉餡為70%,蔬菜(胡蘿蔔、青籮卜、粉條均可)為30%。蔥(如果調好餡不馬上包,請不要放蔥)薑末、五香粉、鹽、料酒、雞粉、味精、糖、醬油、花椒油、香油等調和即可。
羊肉餡(吉祥如意)
將剁碎的羊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羊肉喜姜,薑末的比例可稍大些,肉佔70%。蔬菜(胡蘿蔔20%、粉條10%)佔30%。少量的醬油,主要用鹽調味,花椒粉、香油調均。
牛肉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剁碎的牛肉用花椒水解開並攪打上勁。肉和菜仍按三七開。菜用青蘿蔔和少量的粉條。調料與羊肉基本相同。
三鮮餡(魚肉、蝦仁、海參,取事業領先之意)
草魚肉用蔥姜鹽水略泡擠淨水分,剁成泥茸,用蔥姜水攪打上勁,蝦仁用刀切成粒,海參切成小丁。鹽、料酒、豬大油和香油調味即可。蔬菜可適當加些脆性原料如馬蹄或嫩竹荀等。
北方哪一類物品會放進餃子裡祈求來年賺大錢 北方過年包餃子會包什麼進去
202x年北方新年飲食風俗都有哪些 北方過年吃餃子為何被稱為”更歲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