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築,朝鮮族建築

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築,朝鮮族建築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建築,朝鮮族文化中的建築更是別具一格,他們的傳統建築主要是依山而建,以木板為主,間間相通,具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構造簡單,且美觀特色,是人們眼中的一道風景線。那麼,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築,朝鮮族建築吧。

  朝鮮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裡用木板隔成單間,各屋之間有門道相通。屋內設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嚴冬,室內也溫暖如春。

  朝鮮族的文化受漢族影響較深,房屋建築與漢族多有相似之處,不過為適應民族生活習慣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朝鮮族民居多為山頂式的青瓦白牆建築,除城鎮住宅有簡單的院牆外,農村通常不建院牆而和左鄰右舍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

  住房的平面多數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設外廊。內部佈局,主房間為居室,牛棚和儲存柴草雜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間與居室隔開。居室多少、大小可視需要,由推拉門分隔,比較靈活方便。居室內靠牆設推拉門壁櫥,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內顯得寬敞雅緻。家人和來客進門就上炕,鞋要脫在門口,以保持室內清潔。

  朝鮮族住房的構造,主要是木構架承重。地基用土墊起30釐米高的臺基,周邊再砌上石塊。外牆也是先立起木框架,兩面編織草繩或柳條,外抹泥漿,白灰罩面,中間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牆的。

  屋頂多作成四坡式,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鋪稻草簾或柳樹枝條,上面抹泥,再覆蓋30—50釐米厚的稻草,最後用草繩編成網格,將整個屋頂包住,或用草簾逐層相搭接,將屋頂蓋滿,以防起風將稻草吹散。

  內隔牆多用雙面抹灰的板條牆。門窗為推拉式,門視窗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門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欞豎向排列密,橫格間隔遠,再加門視窗狹長,使得本來低矮的房身給人以挺拔秀麗之感。

  在城鎮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頂。瓦頂坡面略有曲線,簷頭四角和屋脊兩端向上翹起,瓦當和脊頭加簡單花飾,形成活潑明快的風格。

  您可能還會喜歡:

  詳解:漢族春節的民風民俗

  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侗族花炮節

  惟妙惟肖的侗族蘆笙舞文化

  獨具特色的建築文化:侗族木樓

極具民族特色的怒族建築

  怒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屬於人口較少的民族,雖然人口少,但是卻擁有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怒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不論是飲食,習俗還是建築上面都有濃濃的怒族氣息。怒族的建築文化十分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了自己的建築風格。“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就是古人對怒族建築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

  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民居均為下部架空的幹欄式建築。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受生產力的制約,他們只好用長短不一的木樁或石頭將居住面架成水平面,這比起平整地基來既省時又省力。二是將居住層託離地面可以降低地氣對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獸的襲擊。同時在房屋底層關畜禽,雖不衛生,但它客觀上起到了防溼的效果,又能保護家畜之安全。

  怒族民居的居住層多為樓板。這是因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層用樓板可以防溼。另外據碧江的怒胞說:“人跟動物不一樣,應住在鋪有地板的家裡。”

  怒族的民居均無窗或只有幾個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過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視窗戶建設也是對這一客觀史實的折射。

  每家都有個火塘。怒族認為火塘裡的三角是他們最大的“鬼”,能驅兇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經驗的男性長者設計、安置。三角一旦擺好就不能再動。客觀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輩輩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議事及傳播民族文化的廟堂,又是娛樂的場地。他們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過。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鎖,亦無圍牆。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風雨,避野獸。同時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觀念不強,各家各戶不分彼此,沒太多隱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門不用鎖說明怒族還保留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德。他們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山腰。這是因為這一地段的氣溫適宜,不冷也不熱。另外,還出於防禦方面的考慮。

  怒族民居的門多向東方、上方或雄偉的山峰。這是因為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緣故。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戶左右,小的只有幾戶,單家獨戶者也不少。這與怒江地區土地貧瘠、可耕地少、糧食產量不高有關。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將超負荷運轉。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於刀耕火種的集體勞作及防禦。

布依族地戲,極具民族特色

  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戲的產生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卻給當地文化帶來更多的精彩。其型別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充分體現了社會生活狀況。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極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戲吧。

  布依族地戲是一種以面具裝扮人物,以歌唱來“演故事”為主要形式而夾雜某些戲劇身段和舞蹈動作的民間藝術,屬儺戲類。主要流傳在貴州中部及西部與漢族雜居地區,尤以貴陽市郊區和安順一帶最盛行,多在春節期間演出。因在平地演唱,不需要搭戲臺,因而得名。

  相傳明洪武年間“調北征南”時開始傳入布依族地區,是產生較早和流傳較廣的一個劇種。演出時,演員根據扮演角色,頭戴各種不同面具,身穿各種不同服裝,手持刀斧等兵器道具,隨著鑼鼓、笛子、二胡、月琴等樂器伴奏聲進行表演。多用漢語演唱,也有用布依語演唱的,唱詞一般為七字一句,多用一唱眾和形式。

  唱腔激揚高亢,動作粗獷活潑,氣氛十分熱烈。傳統劇目有《楊家將》、《精忠傳》、《薛仁貴徵東》、《三國演義》等歌頌歷代忠君愛國英雄人物,多從漢族戲劇移植,但又不完全相同,經多年演變,內容、唱詞、唱腔、服裝、道具等都帶有布依族傳統文化和民族風情的特色,故為群眾所喜愛。

  地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被譽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主要流行於貴州漢(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被列入了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溪地戲主要分佈在該區中部和西部,演出隊伍大多為布依族民間藝人組成,其中以大寨地戲隊最具代表性。其演唱用當地方言,形式憨直拙樸、粗獷自然。歌頌保家衛國、英勇善戰的英雄主義精神,傳統劇目包括隋唐薛仁貴徵東、宋朝楊家將、岳飛傳等。花溪民間地戲文化具有悠久歷史,豐厚的底蘊,傳承幾百年來成為當地布依族同胞勞動之餘喜愛的娛樂活動。

  起源

  花溪地戲源於古代的“扮儺”。“扮儺”是為逐疫鬼,迎神靈,保平安的祭祀儀式。地戲是傳入花溪地區最早的戲種之一,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賀長齡編修的《貴陽府志》載:“土人、貴築、廣順、貴定皆有之,歲首迎山魈,逐村屯為儺,擊鼓以唱神歌,所到之家,皆飲食之。”花溪地區的地戲,至今仍有上述的習俗。如唱戲的時間均在正月初開場,演出前要燃香點燭,舉行祭祀活動和開財門儀式。

  發展現狀

  花溪區的地戲共有18撥,他們是以下18個村寨的地戲隊:花溪大寨、燕樓的思惹、槐州、燕樓村、谷蒙(燕樓村有兩潑)、黨武的當陽、葵林村、新寨、下壩、湖潮的新民、楊梅、寅貢、車田、蘆官、汪官、元方和麥坪的杉木二村。

  這些地戲隊所演出的劇目都是《薛仁貴徵東》、《楊家將》、《羅通掃白》、《三國演義》、《岳飛傳》等歷史故事劇。這種表演場合方便人們觀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飾簡單,以鼓擊節而歌,一人領唱,眾人合之,不用任何器伴奏,其風貌近是陽腔。

  在花溪區的地戲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大寨地戲隊,除天時地利用職權外,他們的演出技巧高於其他戲班,湖潮新民、黨武下壩和燕樓思惹三地戲隊次之,其他隊則各有所長,他們的演出同樣受當地人的歡迎。花溪區的地紅演唱不用樂器伴奏,只要用一面大鼓和一隻銅鑼打節奏即可。


民族特色的拉祜族傳統服裝

  從古代起,人們就對自己的服裝有較高的要求,平民百姓的粗衣麻布,帝王之家的龍鳳呈祥,不同的服裝象徵著不同的身份。我國的民族服裝也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那麼,你想知道拉祜族的服裝文化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約434 ...

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飲食文化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著大海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他們主要從事海洋業,飲食習俗上與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麼,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飲食習俗嗎?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想知道的話,一起來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飲食文化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

民族特色的仫佬族禮儀文化

  在長期的民族發展過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禮儀風俗,比如添丁報喜、滿月酒、敬婆王報人丁等。這些禮儀可以從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反映出來,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就隨小編來詳細瞭解一下吧。   添丁報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頭號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給外婆家報喜。外婆立即挑起早 ...

民族特色的錫伯族歷史文化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不在少數,而錫伯族就是其中一個。錫伯族由鮮卑族發展而來,歷史十分悠久。錫伯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也比較有內涵。總言之,歷史發展到今天,錫伯族文化已經非常豐富,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為本民族自稱,口語中稱為“slwe”,書面則為“si ...

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乾的事,但殊不知在歷史悠久的哈尼族文化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捉螞蚱節。哈尼族的捉螞蚱是有一定的象徵的,據說可以驅災辟邪。美味可口的螞蚱肉,你吃過嗎。下面,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極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吧。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 ...

民族特色的德昂族服飾文化

  服飾是最能直觀體現一個民族特色的,在中國的眾多少數民族中,他們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飾。德昂族的服飾是最具有濃厚的名族色彩的,而他們的服飾也與民間流傳的故事緊密相連。想更瞭解德昂族的服飾文化嗎?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 ...

民族特色、風俗的高山族民居

  遠古時代,當時的人們不會建房,只能躲藏在山洞裡,但是危險係數極低,容易受到野獸的侵襲。再往後一點形成村落,開始搭建茅草房,發展到古代已經學會用石頭堆砌房屋,再發展到現代已經提倡特別以及有特色的房屋了。   但是在尚未開發的村落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建築,那麼,你想知道高山族的民居是怎樣的嗎?就跟著小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