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極具民族特色的仫佬族禮儀文化

極具民族特色的仫佬族禮儀文化

  在長期的民族發展過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禮儀風俗,比如添丁報喜、滿月酒、敬婆王報人丁等。這些禮儀可以從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反映出來,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就隨小編來詳細瞭解一下吧。

  添丁報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頭號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給外婆家報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準備好的東西:雞(男丁母雞,女丁公雞)、揹帶、花布、甜酒、黃糖、雞蛋前來賀喜。直到三朝後與接生婆、親家母共進喜餐之後才返回家中。

  滿月酒

  在仫佬人眼裡,滿月酒是慶賀“萬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滿月酒這天,外婆送來揹帶、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來一副“白米擔”。男家親友送來雞、鴨、米、面等。諸位親朋都來慶賀,為小孩舉行“開齋”、“取名”的儀式。晚上外家與婆家各為一方,唱歌對擂。

  敬婆王招人丁

  民間傳說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能否生男育女由婆王掌管著,子女能否長大成人由社王操縱著。因而,農曆的三月初三“婆王誕”要去敬祭她;二月、八月春秋社日要向社王報人丁。祭祀婆王是全村性的活動,祭拜結束之後,由“冬頭”向婆王報告每家每戶的人口情況,感謝婆王的恩德。這一天,全族人一齊出動,抬豬牽牛到婆王廟前宰殺,大擺酒席,全族人聚餐,祈祝人丁興旺。

  認恩娘

  “親孃不比恩娘大”,這是仫佬山鄉流傳的一句俗語。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間認為,小孩雖然是從娘肚子裡出來的,但是長大成人,還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認恩娘之風相當盛行。

  補做風流

  “補做風流”是仫佬族久婚無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間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動。凡久婚不孕者,民間認為,是他們婚前耍風流不夠,(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對歌談情,由父母包辦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補做風流把戀愛談夠談充分,把夫婦之間的愛情培育得濃濃的,才能懷孕生小孩。

極具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飲食文化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著大海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他們主要從事海洋業,飲食習俗上與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麼,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飲食習俗嗎?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想知道的話,一起來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飲食文化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

  京族主要從事海洋漁業,同時又受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表現在飲食習俗上就是從大米為主食,紅薯、芋頭為雜食、喜食魚、蝦、蟹、魚汁及糯米制品。

  過去京族人一般以雜糧為主食。雜糧主要有玉米、紅薯、芋頭、狗尾粟、鴨腳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狀或碎粒(紅薯、芋頭則切成碎塊),再摻進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鍋稀粥,一日兩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乾飯,生活是極為困苦的。然而,他們卻在飲食習俗方面有許多獨具風味的傳統食品,而且其中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耐人尋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歡甜食,特別喜歡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簡單:將糯米淘淨水煮,至將熟時,加糖再熬,至米爛水有膠質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潤潤、香噴噴,很是誘人。逢年過節,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時家中來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來招待,要是一時拿不出,也會將就一下,來一碗紅薯糖湯、粉絲糖湯或綠豆糖水。

  2.“風吹糕”和“白餈糕”

  這是京族頗有風味的一種傳統的糧食製品。“風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發脹後,水磨成稀粉,然後用勺子舀到直徑40釐米左右的篾託(現已多用薄鋁製成)裡,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乾後置於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經過烘烤,它變得又薄又輕,幾乎像透明的薄膜,風吹即飄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親訪友的上好風味食品。“白餈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濾成半乾,然後搓捏成一個個如雞蛋大小的湯圓,內包糖餡,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邊守歲邊做好煮熟,待新春到來時,先用以供神祭祖,後拿來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長壽,偕老白頭如“白餈糕”。

  3.鯰汁

  又稱“魚露”,是一種味道鮮美的上等魚汁調味品,每年農曆3—6月進行生產。其製法是:用一隻潔淨的大瓦缸,缸底鑿一小孔,嵌入一根裝有塞子的導汁管,缸內墊一層稻草或沙包作為過濾層,然後把洗淨的鯰魚(其他小魚次之)和鹽巴,按3:2的比例,一層魚一層鹽地疊入缸內,裝滿後壓平缸面,並加蓋密封。經一星期後,將導汁管的塞子拔開,缸裡的鯰汁就湧流出來了,每缸可分三次採汁。

極具民族特色的拉祜族傳統服裝

  從古代起,人們就對自己的服裝有較高的要求,平民百姓的粗衣麻布,帝王之家的龍鳳呈祥,不同的服裝象徵著不同的身份。我國的民族服裝也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那麼,你想知道拉祜族的服裝文化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人口約434000人。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

  民族簡介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

  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有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徵太陽和月亮,小粑粑象徵星星和五穀豐登,在農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讓它們和主人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

  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輕人都要背葫蘆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搶新水,然後便開始正式過年,喝酒唱歌。一般過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為小年。

  小年的活動內容基本與大年相同。嘗新節男女分別在稻田和包穀地裡選一些顆粒飽滿、成熟較早的稻穗和包穀做新米飯,並以鮮菜瓜果、殺豬煮酒,邀舅舅、叔伯和親友共同聚餐。拉祜族中的苦聰人在狩獵時,習慣將獵獲的獸頭獎給第一槍射中者,前腿獎給發現獵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戀和社交比較自由。

  婚嫁的當天,男女雙方都要殺豬,男方要把豬頭送到女方家,然後破成兩半,一半仍要帶回;女方家的豬頭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親、“新婚和合”。拉祜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到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睦,可請人出證,燒斷絲線,即可離異。

  服飾介紹

  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繫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

  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豔美麗。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

  瀾滄茨竹河、雙江勐庫、滄源、耿馬等地穿長衣、長褲的拉祜族婦女,普遍束腰帶;腰帶多用紅、綠、黃色布製作;腿上配有腳統,用青藍布製成,長約一尺,上有精緻的幾何圖案裝飾。衣服飾品拉祜女性都較注重衣服上的飾品。

  最初的服飾較為簡單,只在衣服的斜開襟、手袖邊、背肩等處,用紅、白、黃小塊包布鑲邊。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用白銀製作的各種服飾製品,倍受拉祜婦女喜愛。主要有銀泡、銀吊子、銀鈕釦、銀手鐲、銀項圈、銀耳環等。

  每逢喜慶日子,拉祜女性特別是青年婦女,都要身著用銀製品裝飾的盛裝,帶上耳墜耳環,脖系項圈,頭纏包頭聚集在一起,這時到處是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的景象。同時,銀飾品也是拉祜青年男女互贈的信物。

  “背袋”飾品“背袋”既是拉祜族的生產生活用品,以是男女共同喜愛的服飾之一。無論走到哪裡,拉祜人都挎一個背袋,裝上生產、生活必需品。拉祜背袋的裝飾,有的用小塊花色布組成幾何圖案,有的用銀泡或絨絲線製作,色彩鮮豔,美觀大方,多數由美麗的拉祜女手工製作而成。


民族特色的德昂服飾文化

  服飾是最能直觀體現一個民族特色的,在中國的眾多少數民族中,他們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飾。德昂族的服飾是最具有濃厚的名族色彩的,而他們的服飾也與民間流傳的故事緊密相連。想更瞭解德昂族的服飾文化嗎?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 ...

民族特色的裕固文學文化

  文學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根基和歷史的,裕固族的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其中包括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及語言等等。這些由裕固族人們創造的文學具有深刻的當地特色。對於裕固族的文學文化您瞭解多少呢?下面的裕固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   裕固族文字已經失傳,但是裕固族祖先在歷史上用回鶻文創造了大量的文獻資 ...

民族特色的黎族禮儀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黎族也不例外。黎族文化是一種開放式文化,所以禮儀文化更是非常的注重。禮儀文化在黎族自古就開始傳承,至今依舊被黎族人民繼承與發展著。禮儀對於黎族來說,是做人之本,無禮不成人就是這麼來的。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 ...

民族特色的怒族建築

  怒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屬於人口較少的民族,雖然人口少,但是卻擁有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怒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不論是飲食,習俗還是建築上面都有濃濃的怒族氣息。怒族的建築文化十分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了自己的建築風格。“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就是古人對怒族建築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 ...

布依族地戲,民族特色

  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戲的產生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卻給當地文化帶來更多的精彩。其型別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充分體現了社會生活狀況。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極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戲吧。   布依族地戲是一種以面具裝扮人物,以歌唱來“演故事”為主要形式而夾雜某些戲劇身段和舞蹈 ...

民族特色的錫伯族歷史文化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不在少數,而錫伯族就是其中一個。錫伯族由鮮卑族發展而來,歷史十分悠久。錫伯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也比較有內涵。總言之,歷史發展到今天,錫伯族文化已經非常豐富,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為本民族自稱,口語中稱為“slwe”,書面則為“si ...

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乾的事,但殊不知在歷史悠久的哈尼族文化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捉螞蚱節。哈尼族的捉螞蚱是有一定的象徵的,據說可以驅災辟邪。美味可口的螞蚱肉,你吃過嗎。下面,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極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吧。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