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從廣義上說,南起四川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陝西勉縣褒城附近向左拐,然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餘公里。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里。古蜀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是儲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
古蜀道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山多谷深,行路艱難的自然風光,另一個特點是歷史悠久、擁有人文景觀豐富的三國文化。
蜀道,從廣義上說,南起四川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陝西勉縣褒城附近向左拐,然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餘公里。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棋盤關,全長約450公里。古蜀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是儲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
古蜀道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山多谷深,行路艱難的自然風光,另一個特點是歷史悠久、擁有人文景觀豐富的三國文化。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全詩二百九十四字,採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詩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氣象宏偉,境界闊大,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評此詩:“筆勢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
蜀道的特點:
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因穿越秦嶺和巴山,道路難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為難以行走的代名詞,唐代詩仙李白曾作《蜀道難》一詩,具言蜀道之艱難。蜀道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雲南入蜀的僰道,有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範圍內的道路,這是廣義上的蜀道。而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則是指狹義的概念,即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