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歙縣掛賀聯

歙縣掛賀聯

  歙縣民間每逢娶親祝壽的喜慶日子,親朋好友都要帶著喜慶聯軸,親自上門道賀。但是賀聯喜軸如果掛得不合理,便會引起爭吵糾紛,使好端端的喜事不歡而散。

  歙縣民間的風俗,掛娶親賀聯和掛祝壽賀聯是不相同的。

  掛娶親賀聯,以孃舅為大,掛在堂前的正中,姑爺次之,姨夫再次之,其他親友按輩份大小,依次類排。有的是送單軸的,有的是送雙軸的,有的是送綢軸的,即用紅綢被面,上貼有金紙雙喜字。

  朋友的賀聯,一般按照輩份的大小、路程遠近而分。師傅賀聯可與姑父、姨父並列。新郎本人的朋友,屬本地人,可與新郎平輩並列。如果是輩份大一些的朋友,屬本地人,可與姑爺、姨夫並列;外地朋友可與孃舅並列。或者一堂屋,將外地的長輩賀聯掛在正中。如果有幾個孃舅,按照年齡大小依次排列。若是新郎父母的孃舅,姑爺、姨夫,他們一般都不參加婚禮,由其子掛名送賀禮。

  賀聯掛在自家的屋裡,稱為“正屋”。借鄰居的屋叫作“偏屋”。賀聯掛在上堂,東邊為左廂,稱“大邊”,西邊為右廂,稱“小邊”。凡是長輩、父親的朋友、同輩人,依次從上橫頭掛在“大邊”,新郎自己的朋友、平輩掛“小邊”,以新郎的姐夫、妹夫為最小,掛在末尾。如果屋子太小,賀聯也可以重疊掛,但落款必須顯露出來。

  相反,掛祝壽賀聯,以女婿為大,掛在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女婿再次之,後面是侄兒,表侄兒,從小輩到做壽者本人平輩為止,依次排列張掛賀聯。因為,祝壽與娶親不同,做壽是小人祝拜大人。俗話說“女婿系半子”,所以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兒媳是陪襯,只送壽鞋、壽衣,不送賀禮和賀聯。

端午節日掛香囊艾草的講究

   四五枝艾草、一兩根菖蒲,插結在房前屋後、懸掛於窗畔門旁,香氣四溢。“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江南人對艾草很有感情,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採些艾草作“門神”,懸掛門上。

  艾,是一種極平常的植物,每到春夏季節,路旁溪畔,田頭地角,荒野土丘,都生長著許多艾草。風吹過,散發著悠悠清香,沁人心脾。近日,記者在杭州各大菜場都看到,不少攤位上都碼著一捆艾草,買菜的市民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拿著一把艾草。

  記者來到有艾草的攤位,一邊是菜,一邊是艾草,攤主促銷“重心”明顯傾向艾草。短短十分鐘不到,就賣了三十幾把,她向市民介紹,艾草煎水洗澡,可殺菌治皮膚病,還可以洗乾淨了泡著喝。

  有關人士稱,端午將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溼,蚊蟲滋生,疫病增多,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可用來防蟲防蚊(直接懸掛也有此效果,但煙燻更好);燃點艾條還可灸治多種病症。

  “我母親對艾草的利用非常豐富多樣。”在採訪中,張女士回憶起她母親和艾草的故事,“梅雨季節,她採幾棵放置家中,調節空氣;天氣悶熱,她放些新鮮艾草到廁所裡,除去異味;盛夏之夜,家裡焚燃艾葉,驅逐蚊子;孩子們身上長了毒瘡膿癤,將艾葉熬成水喝下去或擦洗患處;若遇創傷流血,則將幹艾葉揉成絨狀敷上止血。”現在每逢端午節,當看到菜市場有艾草,她都要買上幾棵。

  而一些有心的主婦,還以五彩花布縫製成各種花樣的小袋,內塞艾葉,袋子下端垂有穗帶,佩於小孩胸前,既顯示家婦聰明手巧,又利用“艾”與“愛”的諧音,表示對孩子的疼愛。在浙江鄉村,人們還把它採來洗淨,煮熟,剁碎,然後和在米粉裡做艾粑粑。做出的粑粑一個個碧綠碧綠的,又清新,又細膩,味道非常好。

  筆直挺秀、微風搖曳著的艾葉,散發出特有的清香,在端午這個特殊的時節,讓人們思念故鄉、想起母親、回憶起童年……

春節習俗——掛年畫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掛年畫

  蘭荷菊梅開滿牆,滿屋似聞花芬芳。

  引來燕雀簷前鬧,直衝屋裡抖翅膀。

  這首詠年畫的詩,描繪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掛年畫的新氣象。

  年畫是我國民間繪畫藝術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是伴隨著我國農曆春節送舊迎新的活動而產生的。早在堯舜時期,年畫就已出現了。至今,廣大農村每年春節還有張貼年畫的傳統。

  年畫中,要以門畫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時的門神畫演變而來的。關於“門神”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稱之門神”。

  到了唐代,便由真人秦叔寶、胡敬德出來代替假設中的神荼、鬱壘了。據《三教搜神大全》稱:“戶神,唐秦叔寶、胡敬德二將軍也。”據傳說:“唐太宗不豫,寢門外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奏曰:”願同胡敬德戍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事。固命畫工繪二人之像於門,邪崇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可見,門神與門畫是有密切聯絡的。民間還有將鍾旭作為門神貼於門首的傳說。鍾旭之為門神,看來也是”刻畫效象、冀以御兇。“

  到了宋代,逐步演化成了木版年畫(分為著色、套色兩種),現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明末清初,出現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濰縣的年畫。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版畫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後傳入日本和英、德等國。始於南宋的福建年畫,暢銷南洋,深受歡迎。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題材多以五穀豐登、春牛、嬰兒、風景、花鳥等為內容。後來,上海鄭曼陀把月曆和年畫合二而一,製成“月曆牌”年畫和掛曆年畫,至今風靡全國。

  解放後,新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多以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勞動生產、建設四化等為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目前,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髮展,年畫已可用多種先進方法印刷。形式多種多樣,有中畫、屏條、掛籤、斗方、窗頂、桌圍、灶畫、喜幅等數十種形式。題材十分廣泛:有山水花鳥、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等廣泛的內容。

  風格各異:北京西北一帶的年畫,以粗獷、蒼勁聞名;天津“楊柳青”年畫,以細巧、典雅著稱;山東濰縣和蘇州桃花塢年畫,則以粗壯、樸實見長。漳州年畫,黑底粉印,絢爛多姿,濃麗凝重,獨具一格;佛山年畫,色彩鮮明,紅底黑版,質樸動人,別有風韻;上海月曆牌年畫膠版精印,細潤柔和,色彩繽紛,別饒風趣。此外,還有四川的錦竹、廣西柳州等地的年畫,都具有獨特的風采。如今,新春佳節貼年畫已遍佈城鄉。


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芙蓉鎮原名王村,有著濃厚的土司王朝色彩的名字。1986年,一個導演闖進了這個世外桃源,帶著對一段歷史的迷惑和傷感,拍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並且把兩個後來中國影壇上的大腕演員帶到這裡。它的聞名,源於謝晉導演,劉曉慶和姜文主演的電影《芙蓉鎮》,而我更喜歡“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這個說法。   一個旅 ...

斯琴薩滿及其弟子的出馬儀式

  斯琴掛薩滿及其弟子的出馬儀式   □ 呂萍∕文 邱時遇∕圖2006年6月,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郊外嫩江邊的草原上,斯琴掛和她的弟子在“託若託利貝儀式”上請神。薩滿是人神之間的“使者”,透過與神靈溝通,為本氏族、家族祈求平安。這就需要各種各樣的儀式,如祭天、祭祖或祭祀其他神靈、占卜等等。達斡爾族的薩 ...

端午節民俗之草藥

  掛草藥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 ...

布軸與“放尾說”

  結婚賀喜的禮尚往來,除“壓籃賀禮”之外,還得布軸一塊(以前用中堂,後來用紅布,現在用錦氈毛毯)。布軸是用於廳堂懸掛,體現親戚朋友賀喜出席情況,布軸越多,親戚朋友來賀喜的就越多,氣氛越熱鬧。不過布軸的排列次序是有定例範籌的,不得隨便亂掛。隨著民間傳統文化的返本追新,俗事習慣越來越認真講究,掛布軸雖屬皮毛小事 ...

道歉釋嫌紅布

  在舊時,莆仙有個獨特的風俗,凡是民間發生爭執不休的矛盾、糾紛,總是由鄉里的長輩出面調和。缺理的一方依例要用紅布一塊、方糕十包,上門牌號給對方賠個禮,叫“掛紅”。在沿海、山區的一些鄉村,則送羊牯(公羊)一隻、紅酒一罈,是門向對方認錯,叫“謝過”。這樣,大家互諒解,雙方捐棄前嫌,從此和好。據說,莆仙這一風俗來 ...

五月初五艾蒿

  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在門上掛艾蒿,說這是用來紀念一個老太太的。   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神仙下凡來看人間的生活情況,他裝扮成一個窮老頭,走到一對年輕夫婦家裡。這一家男的已吃過飯睡了,女的還在吃雞鴨鵝肉。   老神仙便裝著可憐巴巴的樣子說:“好心的大嫂,打發點剩菜剩飯給我吃吧!”這婦人說:“我的剩菜剩飯是餵狗 ...

郯城門箋

  郯城掛門箋又稱掛門前、門吊子,是一種節慶日掛在門楣上的民間剪紙藝術。郯城掛門箋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人有用幡勝表達意願的習慣。南宋開始人們在節日把幡勝懸於門前,作為新年吉兆。清代除夕貼掛錢與現在的門箋相似。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織品到五色紙,走過了1000多年的漫長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