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民間規矩甚重,禮俗頗來年。
晚輩人對長老尤為新尊重,過橋、走路要讓長輩先行,遇險路、窄路要雙手扶著長老而過,決不能與長輩搶路爭道。
親戚朋友往來,一般都要送禮品,每年送岳父母為首的長輩三次節禮,即端午、中秋、燒年節。端午送綠豆糕、發醇麵餅、白酒、鴨蛋。中秋送月餅、豬肉、白酒。燒年節送豬肉、麵條、白酒、鮮魚。送結婚禮,於成親三日頭送喜軸、紅喜蠟燭一對、紅紙包一個、朝糕二斤。送壽禮,一般親戚朋友只送壽軸、紅紙包一個。女婿等晚輩送長輩壽禮,主要是豬肉、壽麵條、壽鞋、禮軸。奔喪禮,一般是香、錫箔、火紙、炮竹。如果死者家裡還有上輩人在,還要另送果子包,這叫“看死人先看活人”。恭賀做屋,送賀聯、金花、炮竹、禮金。送常禮,主要是土特產品,數量不限。
待客處事,招待吃喝,也很講究。凡是來祝賀的客人,進家以後先請吃五香茶葉蛋,一般吃兩個,成雙。再吃豬肉蓋交面。如果臨時來客,事先未做準備,可臨時煮三個雞蛋滾水或三個油煎荷包蛋。家裡生了孩子,來客要招待米酒釀煮荷包蛋一碗。請匠人來家做手藝,也要根據不同情況,請吃雞蛋滾水和肉絲蓋交面。
家中做紅白喜事,一般都要擺酒席。根據賀的身份和屋場的大小,有一字席、品字席、田子席、梅節席和八仙慶壽席。酒席上菜,頭道菜是上雞,末道菜是上魚,稱為雞頭魚尾,也就是接客雞,送客魚,以祝年年有“餘”。做紅事請酒,對客人要三請四接,白事只需招呼一次便到。紅喜事可猜拳行令,白事則淺飲飽食。
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週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甕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唸經,超度亡魂等。
1.命名:
廈港疍民的名字富有時代與地方特色。疍家男孩名字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以出生地命名,疍民四處漂泊,有的在什麼港口降生就叫什麼名字,臺灣、澎湖、香港、金門、浯嶼、東山、汕尾、海南等都有。據查證,名叫臺灣的有3人,叫澎湖的有7人。有的在大海出世,乾脆就叫水生或海生;另一種是按照疍家舊時的習俗,認為孩子的名字粗俗低賤,比較好餵養,於是阿豬、阿狗、阿牛、阿馬、阿屎、阿尿、屎桶、糞掃都成了名字。有的叫銅貢、芋包、大呆、大怣、也是貧賤苯傻的意思;還有一種舊時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就把男孩命名叫來逗、到陣,意思要男孩子成群列陣。
2.婚俗:
廈港疍民的婚俗與眾不同。在連家船、夫妻船階段,疍家青年結婚,男家把船靠到女家,媒人扶著新娘過船,於是海上又增添了一艘夫妻船。如在岸上結婚,漁姑出嫁坐的是黑轎,而且是夜間過門,與陸上人家坐紅轎早晨過門剛好相反。此種風俗被稱為“以黑克紅”,寓意漁姑歹命變好命,晦氣變福氣。港中有一些捕魚兼運輸的水居之家,俗稱“五帆”,舊時只能族內自相婚嫁。有女待字則船上蓬頂必放時花一盆,嫁時剪花隨嫁,成為疍民習俗的獨特風格。
3.喪俗:
疍家的喪葬也有一些獨有的習俗,如在海上亡故的,要進行海祭和招魂。家有喪事,漁家姑娘頭上的紅碰紗要換成藍色或青色,孝男孝女上岸料理喪事,必須在完結後換掉衣服,理髮洗浴,然後才能帶著金銀紙之類下船燒香祈保平安。
泰國人民的禮儀都沿用佛教的禮儀,全國有26萬多和尚,一殷每個20歲左右的男子都要當3個月的和尚,最短也要出家3天,才能取得成年人的資格,王族亦不例外。泰國有寺廟四萬多,佛塔10萬多,寺廟之多在東南亞首曲一指。泰語為國語。首都曼谷(Bangkok)。
現泰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內閣制。內閣掌行政權,由40位 ...
蒙古是一個畜牧業為主的國家。1985年後放寬對私有牲畜頭數的限制。1988年擁有各種牲畜2259萬頭,主要牲畜有羊、牛、馬、駱駝等。工業有畜產品加工和煤、銅、鉬、瑩石、鎢、金等採礦業。
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護神。行人路過敖包時要下馬獻上錢財,供上酒肉,或剪下馬鬃、馬尾系其上面。傳統上蒙古人把鍋灶 ...
緬甸聯邦筒稱緬甸,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西部。中緬兩國人民自古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緬甸人常用“胞波”親切地稱中國人民。位於我國雲南西部的景頗族和位於緬甸北部的克欽族,本屬同一民族,兩國人民友好往來,至少已有2000多年。緬甸是最早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建交日期是1950年6月8日。
緬甸是世界上大米的主要 ...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歷來有講禮貌、重禮節的優良傳統;滿族人民自然也同樣重視禮儀、禮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所創造、借鑑和遵循的禮節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滿族曾經是個漁獵民族,這個民族共同體既是血緣集團,又是地域集團,八旗制度軍政合一,滿族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在過去他們經常要出去 ...
鄂倫春族是一個十分重視禮節的民族,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節。他們的禮節大致有三種:請安問候、下馬致敬、叩首參拜。
作為晚輩的或是弟弟妹妹,遇到了長輩,或是哥哥姐姐,一般都要行屈膝禮請安問候。對於父母或是比父母年長的老人,只要外出3天以上的,回來後都要前去請安問候。有事要同長輩商量,只有徵得他們的同 ...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 ...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動中,重情節、禮行,講友好,尚文明,並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禮儀;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習俗。
情禮文明
在社會上,土家族與人交往,都很講情禮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聲譽。對人稱呼,無論親友長幼,“尊敬”二字為先。
在土家社會中,親戚來往非常密切,禮儀不少,且不問貧富,不論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