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間傳統畫派創造者:吳道子的畫作風格

民間傳統畫派創造者:吳道子的畫作風格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民間傳統花牌的創造者,畫史尊稱為畫聖。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中國古代名人中一起了解他的畫作風格吧。

  吳道子長於山水畫,他主畫的《金橋圖》令人拍手稱絕。在他獨自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的過程中,其繪畫技藝更有所創新。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吳道子的佛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

  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四十(一作四百)餘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

  吳道子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競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群見他畫技如此高明,“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

  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可見,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他畫人物,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

  吳道子所畫的《地獄變相》是其代表之作。《東觀餘論》記吳道子在景雲寺所畫《地獄變相》時說:“視今寺剎所圖,殊弗同。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房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既然畫中無“刀林、沸鑊”的恐怖的直覺形象來輔助畫面的“陰慘”,那麼作品中當然要有比神靈鬼怪等更能強烈地感動人心的力量。

  據景雲寺的老僧玄縱說:“吳生(道子)畫此地獄變成之後,都人鹹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其藝術效果如此驚人,足見吳道子在佛畫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衣服飄帶如迎風飄揚,後人稱這種風格“吳帶當風”。敦煌的唐宋壁畫中可見類似風格。與吳道子風格相似的還表現線上描與暈染等技法上。

  學者們認為,敦煌壁畫中的蘭葉描與吳道子線描絕技也是一脈相承的。唐代流行的蘭葉描所描勾的形態,外柔內剛,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委婉柔麗。

  在畫史上評吳道子壁畫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道子之畫如塑然。”許多學者讚歎吳道子的畫:“風雲將逼人,鬼神若脫壁”。這樣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比比皆是。

羌族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刺繡

  刺繡是我國民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刺繡不止是以單純的形式把物品繡的好看就行了,它其實負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能體現出這個民族悠久的風俗與習慣。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刺繡,是在織物上用針穿引各色彩線所繡出的圖畫,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羌族服飾上的各種繡片花紋圖案,都屬於羌族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範疇,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生產方式上說,羌族刺繡是以家族的個體方式進行生產,並傳承沿襲的。它是羌族人自己創造的藝術,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匠心。羌繡作品既有程式化規範,同時又充滿自由想象,是一種帶有自發性、業餘性和自娛性的美術創造。在漫長的歷史中,羌族刺繡自然形成其獨特的審美造型、色彩規範和功能形態,又是民間的、同時自具審美價值的民族民間美術的規律。

  至明清時期,刺繡已在羌族地區十分盛行。羌族刺繡工藝的針法,主要有挑繡、納花繡、纖花繡、鏈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繡等。其中,挑繡是羌族婦女最喜愛的表現手法。挑繡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人們日常所見的花草、飛鳥、游魚、禽獸等。

  這些充滿生物靈性的自然存在,經靈巧的挑繡工藝,被創造成為色彩繽紛的花紋圖案,多象徵吉祥如意、憧憬未來的美好願望。如“團花似錦”、“魚水和諧”、“鳳穿牡丹”等等。挑繡也叫十字繡,是嚴格按布料的經緯紋路,透過一套嚴密的針法繡出等距離、等長度的十字形圖案,挑繡成各種花紋的視覺形式,具有規整、對稱、稜角鮮明的特徵。

  這種方法使一切自然物都按十字形直角直線構成,形成獨特的幾何變形風格,別生異趣。在羌族婦女刺繡時,大多采用棉線,有時亦用彩色絲線,色彩以黑白對比居多,從而取得明快、樸素、大方的視覺效果。羌族刺繡圖案清秀精緻、內涵豐富。如納花、纖花的用色,對比反差較大;而飄帶的圖案,裝飾性也非常強,再加上鍊子扣繡法等工藝,富有內蘊地表現出羌民族粗獷豪放又不乏細膩的性格。

  從功能上說,羌族刺繡主要用來裝飾衣裙、鞋子、頭帕、腰帶、飄帶、通帶、揹帶、袖套、褲子、褲管、鞋幫、鞋墊、枕巾、手帕、衣邊、衣袖口、香包等,從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飾文化的歷史。稍作統計,我們就得知,用於羌族服飾的刺繡圖案就有100多種,真是五彩繽紛。這些裝點其美好生活願望的刺繡工藝精湛,樸實嚴謹,佈局巧妙合理、深淺適度,使審美形式與功能形式自然地結合起來:一是出於穿戴的美觀,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您可能還喜歡:

  源遠流長的滿族音樂文化

  朝鮮族“重量級”文化,朝鮮族摔跤

  解析:朝鮮族刀舞的藝術變遷

  滿族旗袍文化的樣式與象徵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流傳大江南北。在白倉,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把踩2米多高的高蹺當成一種傳統,一種藝術,流傳至今。關於白倉高蹺的起源,己無從考究,但文字記載己有203年的歷史。據《邵陽縣誌》載,咸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蹺、扎故事,復衍百戲。“白倉高蹺”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

  “高”是指白倉高蹺的高度,一般離地五六尺,最高可達一丈二。表演藝人踩在這樣異乎尋常的高蹺上,以奇險的動作表演諧趣的情節,遠遠超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成為人民心中的神靈巨人。“奇”是指白倉高蹺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以戲劇人物造型為主,化妝用色誇張古拙,形象力求生動有趣。高蹺藝人們動用他們紮實的技巧,在高蹺上把表演者的真腳”扎”起來,假腿動起來,真臀坐起來,假臀蹺起來,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藝給人以藝術享受。

  “險”是指白倉高蹺的表演難度大。高蹺藝人必須具有紮實的腿腳功力和武術基礎,要經過無數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練成靈巧的表演技藝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蹺上表演出耍龍舞獅、前翻後滾、騰躍盤旋等高難特技而腿不軟、心不亂、隊伍不散。才能讓觀眾驚心動魄,耳目一新。白倉高蹺有文、武之分。文高蹺以表演戲劇角色為主,扮相滑稽,表演風趣。武高蹺以展示特技和功力為主,動作驚險,表演激烈。清代鄉土詩人高雄有詩讚曰:“高蹺秧歌誇捷足,群兒聯臂欲昇天”。

  白倉高蹺內容豐富,場面宏大,每次表演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十里八鄉的鄉親父老吸聚到白倉,形成“紅男綠女,填街塞巷”的場景,呈現出一派節日歡樂景象。

  2007年,“白倉高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


民間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秧歌的起源

  秧歌是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現代民間舞蹈。而且也是現在大媽們都很喜歡的舞,不過越來越發現,有很多的年輕人也加入了這個隊伍。不僅僅是喜歡,更多的是平時缺少運動的人也可以動動身子,對自己的身體也是很有幫助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民族文化中秧歌的起源是怎麼來吧。   歷史起源:   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 ...

民間傳統手工藝刺繡的起源歷史

  刺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用針線在各種服飾上面繡上一些我們喜歡的圖案,刺繡在我國的歷史也有二三千年了。一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刺繡還分為多種的分類,例如蘇繡,湘繡,蜀繡等等。一般都用於服裝,檯布和藝術品。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刺繡的起源歷史。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 ...

民間傳統獨特的染色工藝扎染

  在中國民族文化而獨特的染色工藝中有一種叫做——扎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紮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相關起源: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 ...

民間傳統手工藝剪紙的由來

  在陝西等地剪紙是過年時常見婦人在做的事,也有著一個新聞說是剪紙買了幾十萬上百萬,這也是對中國剪紙文化的肯定,你知道剪紙的由來是什麼嗎?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鏡子,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唐時代。剪紙可用於點綴 ...

民間傳統藝術杭州油紙傘

  杭州的美麗從古至今都深刻在人的心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女子都是怕被曬黑的,所以防曬傘都是出門必備的,古代女子出門的時候也都撐著杭州油紙傘。本期杭州文化帶你去了解杭州油紙傘。   油紙傘是漢族傳統工藝品之一,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製或布制傘。杭州是江南水鄉,四季雨水眾多,竹木資源豐富。作為古代重要雨具的油紙傘 ...

瑤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姑娘節

  姑娘節是瑤族一個非常傳統的民族節日,姑娘節也是我們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姑娘們都會穿上漂亮的服裝與姐妹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同時也會在這一天尋找自己心儀的男孩。那麼,大家對於姑娘節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瑤族姑娘節的簡介   瑤族姑娘 ...

景頗族民間傳統體育湯碟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不二法則,為了更好的生存,只有最英勇的戰士才能,為此相互競爭,彼此競技,慢慢就演變成了現在的體育,在景頗族文化中就有這麼一想古老的體育運動傳承至今。“湯碟”民族文化中一個特色的體育專案。   “湯碟”是景頗族成年男女在節假日或婚喪嫁娶的日子最喜歡的體育專案之一。景頗族把這種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