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間茶藝

民間茶藝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所產的茶葉不同,地域性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飲茶習俗也大有不同。就是漢族地區,也有各式茶俗和不同的沖泡方式和形式,如工夫茶、綠茶、紅茶、花茶等,還有融入地方特色的茶藝表演,如擂茶、新娘茶及各地的茶禮表演等。

  在這些茶藝表演中,歸屬於徽州文化的婺源茶道則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過去屬於徽州地區,現屬江西省的婺源地區,一直以來就是著名的產茶區,飲茶之風盛行,不僅富有人家飲茶,文人雅士飲茶,就連農家之女也偏愛飲茶。婺源茶藝表演,就是在這種濃郁的飲茶習俗基礎上,加以藝術化的表現手法,構成了今日茶藝表演的主體。

  農家茶

  農家茶是由民間鄉里的飲茶習俗演繹而成,在婺源幾乎家家種茶,人人飲茶,勞動時要帶茶,家裡來客人要敬茶,農家的姑娘人人能泡出一壺壺好茶。農家的茶,講究茶的好喝,不過分追求茶具的優劣,體現了農家的質樸與真誠。而農家姑娘天真、純樸,身上透著健康活潑的青春氣息。農家茶的表演就是以此為基調提練產生的。

  農家茶表演用的茶具為青花瓷壺、青花瓷碗、燒水用的銅壺,簡單而樸實。表演用茶為“婺綠”。表演用水為溪漳山泉。

  表演者是三位衣著藍白花衣花褲,頭戴藍白花頭巾的農家女孩,隨著歡快的樂曲來到茶桌前,擺好茶具,主泡的姑娘淨手,然後用溫水洗滌壺碗,一切準備停當,開始投茶。投茶時不似其他茶藝表演那樣用茶匙撥入或用茶則投入,而是由主泡直接用手從茶葉罐中抓取茶葉,投放壺中。取銅壺中的水注入瓷壺少許,是為洗茶。洗茶水迅速倒出,再提壺高衝,沖泡時,宛若蜻蜓點水,快而不亂,輕盈歡快。壺中的茶片刻之間泡好。三個姑娘忙著將茶分入各碗,分茶時講究每碗的湯色要均勻,濃淡要一致,因此,採用迴圈斟入法,從左至右,再從右至左依次進行。茶奉至來賓手中後,姑娘們又忙著向來賓分送佐茶的花生、紅棗等農家特產。農家姑娘熱情大方,一股純樸濃厚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來賓彷彿是置身子婺源的農家小院,享受著客來敬茶的真誠款待。

  文士茶

  文士茶是依據文人雅士的飲茶習慣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風格以靜雅為主。插花、掛畫、點茶、焚香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文人品茶更重於品,山青水秀之處、庭院深深之所,清風明月之時,雪落紅梅之日,都是他們靜心品茶的佳時佳境,文人品茶不為解渴,更多的是在內心深處尋求一片靜謐。因而文人品茶不僅講究何時何處,還講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講究與何人共飲。這種種的講究其實只為一個目的,只為進入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飲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為青花梧桐潷盂、湯甌、泥壺。茶葉為“婺綠茗眉”、“靈巖劍峰”。水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著悠然的絲竹之聲,身著羅裙的表演者款步上臺,溫文爾雅,端莊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擺好茶具,開始焚香,拜祭茶聖陸羽。然後淨手、滌器、拭器,目口用白絹輕輕拭擦茶盞。接下來備茶、洗茶,沖泡時,採用高衝法,加之柔美的“鳳凰三點頭”,茶只注七成滿。奉茶之後,先要聞香、觀色,然後才慢啜細品。將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於俗套的意境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

  富室茶

  富室茶展現的是舊時富貴人家的飲茶習俗。與農家茶的清純質樸、文人茶的雅緻飄逸不同,富室茶以華貴排場為特色。富室茶表演所用茶具為粉彩潷盂、湯甌、錫壺,所用茶品為“婺源墨菊茶”,婺源墨菊茶是用絲線將茶葉紮成菊花狀,一經沖泡,尤如一朵盛開的菊花,在水中綻放。所用的水為活泉之水。表演者的服飾也體現著主人的身份,古典的旗袍,高雅而華貴,表演者彷彿是一位久居深閨的大家閨秀,一舉手,一投足,氣度雍容不凡。

  表演者輕移蓮步,緩緩上臺,依舊是備器、備茶、賞茶、滌器、投茶等一系列的動作,只是在表演節奏與表演氣質上與文士茶及農家茶有諸多不同,諸如在沖泡手法上,文士茶採用“鳳凰三點頭”,以示高潔淡雅;農家茶是“蜻蜓點水”,表現農家女的天真與歡樂;而富室茶則是“燕子銜泥”,慢而不斷,顯示了大家閨秀的優雅。奉茶時,農家茶中農家女的舉案齊眉,帶有一絲羞澀;文士茶中女才子的恭敬,充盈著謙和;富室茶的相敬如賓,帶著濃重的禮教色彩,長幼有序,尊卑有序。

  無論是農家茶的真誠純樸,還是文士茶的儒雅大方,或是富室茶的雍容華貴,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間飲茶的風貌。當然,由於地域文化的差別,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可能整齊劃一,我們也難以逐一介紹,只能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片斷,以供各地茶人、愛茶人互相切磋,不斷髮展完善。期待著有更多的茶藝表演問世,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事業的發展。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 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驚蟄的民間習俗--24節氣之驚蟄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 ...

重陽節民間傳說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代的《 ...

地上沒有天上求:古代民間的祈雨活動

  祈雨,又叫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祈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專門的祈雨法師來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這種巫術活動仍然存在。   祈雨,早在中國西漢時 ...

民間正確的掃墓方法與拜墓開運方式

  清明節掃墓,上墳祭奠先人,這是中華民族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習俗。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 ...

香港民間的“太平洪朝”習俗與祭祀活動儀式

  “太平洪朝”是粉嶺圍彭氏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的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於該活動開始之前,彭氏族人會先進行“點燈”儀式,但每年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要視乎擇日的結果。雖然如此,舉行日期不得遲於該月的十五日。   開燈   神棚入囗的頂部懸掛了一盞大花燈,在所舉行日期早上開始燃點,直至十六日,“朝首送燈”,分 ...

香港的民間婚俗與結婚儀式

  香港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習慣以及地方的風俗,以信仰道教、佛教為主,由於長期受英國的統治,又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其文化一直處於變動狀態之中。結婚儀式,其豪華程度,以至於其衣食住行都體現了香港特色。 中華民俗節慶網   送嫁   婚禮的前夜,新娘的女朋友們就集中在新娘的家裡,組成姐妹團,通宵達旦地熱鬧,叫做送嫁 ...

香港民間的“搶包山”習俗

  長洲搶包山復現民俗祥和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凌晨零時,全港市民都可以從電視直播中看到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的熱鬧鏡頭。   五月十五日,整個長洲己熱鬧非常,全日吸引了逾二萬名市民及遊客到場,令這個平日寧靜簡樸的漁村小島成了全城熱點;其中,白天的飄色巡遊美輪美奐、最具特色,晚上的“搶包山”更將整個活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