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即聽到。引申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尋到的訊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這句話出自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使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到外面打水洗滌。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後。便對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 有人聽到這話,傳播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裡出來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談論這件事,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裡。宋國國君派人去問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說:“家裡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約一個勞動力,等於多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中得到一個人。”早知道是這個結果,還不如不問。
“若此”解作“如此”,“若”就是“如”的意思,像這個一樣。
其他釋義:
如果,假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如,像:安之若素。你,汝:若輩。約計:若干、若許。此,如此:“以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順從:“曾孫是若。”指“海若”:“望洋向若而嘆。”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指“杜若”: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表示事物的狀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1、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的意思: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2、出處: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意思是: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出處:出自《刻舟求劍》,典出《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內容為: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增廣見識,會加速走到窮途末路,不如保持內心的清淨。
此句出自《老子·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天地之間,不 ...
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覽·察傳》原文: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使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求聞之若此在這裡是指尋到的訊息如此。求的意思是指尋找 ...
不若無聞也的不若意思是不如,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這句出自《呂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志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後人一般把《呂氏春 ...
“不若無聞也”的“若”是如的意思,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志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
從學術角度觀察,它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從管理角度觀察,它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呂氏春秋》透過對先秦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的意思是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這句話出自《荀子·儒效》,儒效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是一位儒 ...
《穿井得人》裡的“求聞若此,不若無聞也”。求,即尋到,瞭解到;聞,即聽到。引申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認真去求學探索還是像現在這樣子,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