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人保留著潮汕人特有的文化習俗:
信奉媽祖
傳說福建湄洲民女林默,她父兄及未婚夫一天出海捕魚,遭遇大風,林默在家勤工紡織,其嫂見她驟然停機默坐,但口中銜一梭,兩手也握緊梭子不放,良久如此。疑姑有病,趕快端來開水送到跟前來,但呼姑不應。嫂以手推姑並大呼,林默開口應嫂。此時她口中梭子墜地,眼淚直流,長嘆一聲:“他,不得救矣!”嫂驚問其故,姑答:“親人海上遇風,剛才已在營救,忽見未婚夫失桅落水,不得生還!”嫂不信,待父兄歸,言海上事故與林默所說者同,父兄得救者是因林默手上二梭緊握,而口中一梭墜地就是未婚夫那根桅倒了。林默後來悲痛而逝。傳說她仙逝之後於海上屢救風浪中之漁民。海上作業者崇敬她,稱她為“媽祖娘娘”,林姓者則稱她為“姑娘”,供上神位,建廟祭妃,因而行船者初一、十五在舟中祭拜媽祖,每年三月廿三為“媽祖生”,隆重祭拜。
土地公
南澳島漁民都敬奉土地神,但是南澳人一般只拜土地公,其中有一個傳說:傳說很古時候,臺灣一對土地公婆,有急事想渡過海峽到南澳島。正當走至海邊,忽遇一位婦女在樹下痛哭,便問其故。原來,那婦女是海峽對岸南澳島人,這次隨夫出航,遇風翻船,丈夫死在海里,她僥倖漂至臺灣海岸,孤苦埝丁,今想在這株大樹上吊。土地公聽後,想救婦人一命,要贈送點錢給她,卻遭土地婆反對,說:“漁夫遇風,死在海底,何止千萬,你勿多管閒事,俺應趕緊過海峽,到南澳島去,免得誤了自己的事。”土地公聽後,對土地婆這種態度很惱火,於是,他只管給錢救濟漁婦,並一氣之下,單獨奔往南澳島了。後來,被救婦女,返回南澳後,把遇到土地公婆一事,說給了鄉親,自此,南澳人就拜土地公。
三山國王
每年農因二月十五日,是“三山國王生”。這一天,南澳島上兩座三山國王廟裡,香燭興旺,?@品、大豬頭等三牲擺滿桌子,男女鄉民川流不息,紀念傳說中有功於國家和潮汕民眾、受歷代皇帝所封的三山國王,祈求合境平安、出海得利。每月初一、十五,也進廟燒香。新船下海,也捧香灰入船供拜。至今在南澳以及潮汕、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的三山國王廟,都來源於揭兩縣(古稱揭陽)河婆鎮之西的霖田祖廟(又名明貺廟、三山國王廟)。
香港汕頭商會日前與香港離島婦女聯會合辦 共慶中秋顯溫情晚會 ,與該區60個貧困家庭真情面談,瞭解他們的情況。為使該60個家庭能分享到中秋節的歡樂,香港汕頭商會會長劉宗明更為他們送上60盒月餅及2000多條牛仔衫褲。
劉宗明晤60貧困家庭
是次晚會假東湧逸東
(責任編輯:admin)
常州這方土地,歷史文風熾盛,人才輩出,古蹟眾多。城南的淹城遺址是我國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獨特形制被譽為"世界奇蹟"。城東有號稱"東南第一叢林"的天寧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張伯端聚徒修煉的紅梅閣,蘇東坡多次來常州的泊船處遺址--艤舟亭,已有1500年曆史的文筆塔。紅梅公園面積之廣,在全國城中公園中亦為罕見。古典私家園林近園、未園、約園、意園散置城內。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這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對常州人才輩出的讚歎。當代學者繆進鴻先生歷時數載,對先秦以來全國400多座城市的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佈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蘇州、杭州、北京之後名列第四位的結論。
常州人文薈萃,肇始於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札,以善外交,精禮樂,重然諾而見稱於諸侯各國。南北朝時,常州是齊梁故里,以主編《昭明文選》的蕭統為代表的蕭氏家族在文學、史學、音樂上造詣甚深,影響深遠。
隋唐開科取士以來到清末1400餘年間,常州就湧現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進士1546名。北宋大觀三年(1109)合試天下貢士,一科三百名進士中,常州人就有53名。南宋大詩人陸游盛讚常州“儒風蔚然,為東南冠”。中式人數之多,令朝野震驚。明代有文學家、抗倭英雄唐荊川。有清一代,常州畫派、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孟河醫派,以及常州駢體文等眾多文化學術流派,精彩紛呈,影響全國。
近現代以來,西學東漸,常州人才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展現出新的時代風采。在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史學研究等傳統領域中大師級人物成批出現。有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愛國實業家劉國鈞,書畫學家劉海慄等。在學術科學領域中,享有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的,民國時期有趙元任、吳稚暉、吳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以後,有華羅庚、吳階平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27名院士,以及在海外為炎黃子孫爭得榮譽的一大批科技俊彥;至於在革命風雲際會中脫穎而出的“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愛國七君子”中的李公樸、史良等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更是時代精英,在常州傑出人物的歷史星河中永遠閃爍出耀人的光彩。
圖為剪紙大師高鳳蓮在社群教授青年人剪紙技藝
近日,陝西省選送的五件作品在第二屆中國剪紙藝術節上全部獲獎,其中剪紙藝人劉潔瓊的作品《小院兒》獲得金獎,高鳳蓮的作品《土牛裝地蛇》和曹紅霞的作品《陝北婆姨》系列獲銀獎,韓靖的作品《大唐澤魂》和樊榮的作品《豐收》獲優秀獎。
藝術作品包含風土人情第二屆 ...
揭西是以客家話和潮州話為地方語言,客家人客家人是我國漢族的組成部分,遍佈祖國南方和世界各地,其祖先都是從我國北方遷徙往南方。我省的梅州市,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級市。據一些學者推算,目前中國大陸客家人8800萬,臺灣460萬,港澳100萬,國外客屬華僑華人500萬,合計近1億人。客家人由中原南遷後,多數居住在 ...
鄱陽湖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鄱陽湖區就已被勤勞的人們開發利用,至西漢,史書稱之為"飯稻羹雨"的富庶地;唐宋年間,湖區大規模興修水利,擴大農田灌溉面積,同時發展紡織、造紙、造船等手工業和交通運輸,在宋代年間,湖區人口達20多萬戶;明清期間,湖區經濟達到歷史頂峰,湖區人口達624萬, ...
郴州是個多民族地區,有漢、瑤、蒙、畲、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水、東方、納西、柯爾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郴州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風俗。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戲劇有:崑劇、祁劇、京劇、越劇、花鼓戲、花燈戲、皮影戲及雜技等。 ...
吃:民國時期,侗族人住在山城上,以苞谷、紅薯等雜糧為食。貧苦人家日吃兩餐;較寬裕戶,每日三餐,早餐喝油茶(油茶是用糯米或苞谷煮熟曬士油炸後,研成粉未,開水沖服),中、晚餐吃乾飯。一般每餐只炒一個菜。戶養豬每年少則4-5頭,多達10餘頭。平時殺豬不賣肉,互相借食,故菜以肉為主,砌成大塊,加上其他菜一
鍋 ...
風土人情 六安風土人情具有豐厚的歷史沉積和古樸之風。
居住 舊時皖西地區以農為本,安土重遷。建宅時,要求前闊後高,“宅坐青山龍虎地,門迎綠水鳳凰池”(後山前水),“寧要青龍高萬丈,不要白虎抬頭望”(左高右低)。門向多取東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與山牆、煙囪、水流、廁所、道路相沖。古時城鎮官富宅前倘有 ...
西藏素稱“歌舞的海洋”,也是“文學的百花園”。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學,象那遍地生根。盛開在“世界屋脊”的幫錦花,絢麗多姿,美不勝收。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勤勞勇敢的西藏薩迦縣人民不僅為開發祖國邊疆,鞏固祖國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以自己非凡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風格的精神財富——薩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