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無論是年節假期或是一般日子,在城鄉都流行著三五知己或一家老少到茶樓“嘆茶”的風氣(“嘆”,廣州話,悠然自得之意)。在茶樓裡,大家共圍一桌,泡一盅熱茶,吃一、兩件點心,悠然地話家常、論古今,樂也融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盅兩件”的場景。
江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緣,“嘆茶”的風尚自然也很盛行。現時政通人和,酒樓食肆開到成行成市,並且日夜兼營,更將這種飲食習慣彰顯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況,在五、六十年前根本是不可思議的。
半個世紀之前,飲茶的場所是存在著檔次區別的,主要視乎場地的大小和環境的雅俗而確定。當時儘管沒有政府的明文規定,但卻有約定俗成的準則。樓高兩層以上,內設包廂雅座的,一般稱為“茶樓”;若然只有地檔,或面積窄小的,多數稱為“茶居”或“茶室”。至於酒樓、酒家,則是飲食業後期演變的結果,乃是後話。因此,過去坊間就流傳著“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痞(蹲)”的說法,顯示著檔次等級的不同。
江門的茶樓主要集中在市區中心,如釣臺路至沙仔尾(堤西路)的長堤邊,以及常安路和倉後路。這些地段既靠碼頭又近戲院,亦是全市的商業中心,客源較有保證。所以,當時就開設了“杏花樓”、“一壺軒”、“平香”“江新”等茶樓。其它的茶居,主要散落在郊區墟場人多的地方。
過去的茶樓的經營方式不似現在實行全天營業,一般分早、午、晚三市營業。早市在黎明五點鐘開門,夜市在晚間十點鐘收檔。三市之間各隔有空檔時間,以便用來打掃環境衛生。
那時的茶樓經營設施非常簡陋,空調機自然欠奉,能有電風扇、雲石臺、酸枝椅的,就已經屬一流的雅座了。人們夏天去飲茶,一般都自備著葵扇和紙扇。多數的茶樓擺設幾乎是清一色的木器製品:四方臺和日字凳,個別的甚至還擺上“長凳”(長條木板凳)奉客。最具特色的是,每臺之下必備一個“痰盂”,方便茶客倒茶渣,吐口水、扔骨頭。結果地面不僅潮溼,而且汙漬斑斑。大概人人習以為常,誰也沒有覺得不妥。只是有些人也許出於生活習慣,也許為提防弄髒褲腳,乾脆打赤腳蹲在板凳上飲茶,故坊間就有“痞茶樓”之俚語。
過去茶樓的服務員叫“茶博士”,他們提著“死人頭”(即盛裝開水的大銅水煲)不停地在大堂穿梭,遇上茶客揭開茶盅,即趕忙替之加水。
茶樓供應的點心,花巧貨色不多,大部分是能充飢的傳統食品,如冰肉包、豆沙包、叉燒包、馬蹄糕、缽仔糕、馬拉糕、糯米雞之類,當然也不會缺少蒸燒賣和蒸排骨。總之,是以“抵食夾大件”(經濟實惠)為招牌。茶樓在前期尚未實行“開茶寫單”制,消費結帳全憑數碗碟買單,所以每位茶客的檯面凳底都會疊著一堆蒸籠碗碟。點心的送賣既不是用車推,亦不是憑單送,而是全靠夥計手捧蒸籠逐臺吆喝,有時就難免出現茶客爭搶點心的情況,又或者站在廚房門口等候點心出爐。此外,在茶樓裡還經常會穿插一些賣香菸、擦皮鞋、賣花生、唱粵曲的各式人物。
嘈、雜、亂本已是茶樓的固有氛圍,但江門的茶樓還增添另一個特點,就是在櫃檯內或牆角邊都配備有公用的“大碌竹”。“大碌竹”是一種用粗竹打通竹節做成的水煙筒,一般的只有兩尺長,但為了方便蹲在長凳上吸菸的茶客抽菸,而專門特製成一米長的高度,甚是笨重。儘管如此,茶客們依舊不厭其煩輪流使用,於是倒瀉煙水、燒穿衫褲的情況時有發生,好在茶客間都懂得互諒,故爭吵之事也不多見。
風風雨雨幾十年,昔日的茶樓、茶居、茶寮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風塵裡,但它那熙熙的氣氛、清清的茶香和濃濃的人情,依然緊緊繚繞在老江門人的心頭,令他們不時地去追憶、去回味。
外公炒茶話術,也就是一種騙局話術。
外公炒茶話術謊稱自己回到福建武夷山的茶園,要求事主高價購買茶葉
比如:倩倩就是想哄外公開心,要是你真心喜歡外公的茶,就拿一斤試試,你要不願意也沒關係的,不用勉強自己。外公是幾十年的老手藝了,是很好的茶來的,你要一個人喝哦。外公要是知道倩倩有朋友欣賞他的茶,肯定會很開心的調皮表情)
外公炒茶,外公賣茶葉,現在常代指一個騙局。該梗是因為賣茶女的故事,賣茶女透過虛構家庭悲慘情況生日、失戀和外公炒茶等理由,騙取微信好友同情後騙事主以580元、880元、1280元等價格購買茶葉,事主付款後,將進貨價僅為50元左右的劣質茶葉,以劣充優寄給事主,從而騙取錢財。
1、不是電影,就是一個音樂短劇。 隔壁公主都在battle,後媽卻在開茶話會。原名:Rapunzel ,作者:Juan Pablo Machado ,原創音樂:Nathan Einhorn ,音樂設計:Thérence Guillerme。
江門講粵語、白話、廣東話、廣州話。其中以粵語為主。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
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陽光充足。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 ...
北京話也不是普通話,只是標準音。普通話是取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話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 ...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 ...
清明節前後,古人習慣在門上插柳,頭戴柳環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雲:「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關於清明插柳戴柳之俗,傳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門要術》中所謂「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因此,在 ...
離開熙熙攘攘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朝西南方向行駛三十餘公里,就進入了德昂族最集中的聚居區——三臺山鄉。聞名中外的滇緬公路從它的心臟部位穿膛而過,黑亮的柏油馬路像根青藤把它緊緊地拴在中國西南邊疆的版圖上。這裡層巒疊嶂,雲蒸霧繞,充滿神秘。這裡的神秘不僅源於大山的深邃,更來自於德昂族文化的古老、豐富與 ...
武夷山的喝茶風俗很多,這裡僅介紹一下吳屯婦女喝茶俗。
這裡的婦女喝茶俗與其他地區的飲茶風格大不一樣,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飲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熱水瓶,也不用當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飯碗。用的茶葉也不很講究,當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壺放在灶門爐前文火煨開。
這裡的喝茶習俗,男人概不 ...
凍米茶起源於唐代。唐中宗李顯被貶到房縣為廬陵王時,娶了個當地女子為妃,會做民間的凍米茶。
這一年過年前下大雪,她將糯米泡白,過籠蒸熟,放到冰雪處凍硬,把一少部分凍米染成紅、綠色,陰乾後用油酥成料。喝時舀三湯匙放入碗中,加糖。沖水後,用單隻筷子攪。這時茶隨筷子轉,迴旋成渦,呈“青山紅花白龍旋”圖案,暗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