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北喪葬習俗:戴孝掛孝介紹

河北喪葬習俗:戴孝掛孝介紹

  雖說“人固有一死”,在民間人失去後,親人要為逝去的人辦喪禮,這是人們非常注重的禮儀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為逝去人的哀悼與悲傷之情,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葬禮習俗,我們一起來看看河北文化中具有獨特風俗的喪葬習俗吧。

  老人壽終,子孫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親人則腰纏一塊白布(有的衣披黑紗)。喪家或請道士誦經唸咒,並焚化紙人紙馬,送亡魂上馬離家。亦作“帶孝”。

  戴孝是晚輩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敬意而佩戴的用白布做成的喪葬飾物,最主要部分就是戴在頭上的孝,逝者的平輩是不用戴孝的。

  除了戴孝,還有“掛孝”。出殯當天,逝者的兒子、兒媳婦和女兒們要掛白孝,直系孫輩要掛“花孝”。白孝是長度更長的整幅白布下端挽成繡球斜掛於肩,逝者是男的,孝就掛在左肩,逝者為女性就掛右肩。

  按照習俗,兒媳婦掛的白孝是由自己孃家提供(出資)的。直系孫輩所掛的“花孝”,就是很實用花床單(被面)是由孃家、親戚等提供(出資)的。這些“掛孝”在上身之前要先掛在大街上,書寫出資人的姓名,讓街坊鄉親看的。所掛之孝,也歸掛孝人所有。

  一般來講,逝者的家屬希望戴孝的人越多越好,這樣顯得逝者的家族人丁興旺,葬禮的場面也壯觀。而逝者的族人、親戚也願意戴孝,這緣於戴孝可以落得物質上的實惠。過去一直都是物質匱乏,戴孝的孝布是實實在在的新布料,葬禮結束後孝布歸戴孝人所有。

  根據與逝者的親緣遠近,戴孝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是逝者的兒子、兒媳婦和女兒們,就是參與入殮、拿孝棒的人們。第二檔是逝者的侄子(侄媳婦)、侄女、外甥(外甥媳婦)、外甥女。其餘戴孝的都包括在第三檔,包括逝者的女婿、侄女婿、外甥女婿,這些外姓人。三個檔次的區分,就是孝上面的“符”。

  在所有戴孝人頭上所戴的孝上面的左邊或者右邊都有一個畫著特別符號三角形的“符”(按照逝者的性別分“男左女右”),第一檔是白布符、第二檔的藍布符、第三檔的是黃紙符。男女所戴的孝樣式也是有差別的:男的戴孝蓋著頭頂,就是俗稱的“孝帽”。

  女的戴孝露著頭頂,正面綴一個由數層布摺疊的方形裝飾。這個孝的長度根據家庭經濟狀況有些差別,條件好的孝可以達到七尺,看著醒目,戴孝人也滿意(可以得到更多白布),家庭經濟不寬裕的長度就短一些,但是太短了就難看了。直系的孫輩重孫輩,不論男女,孝的正中都貼一個紅色圓點,人們一看就知道是逝者的直系後輩。

濟南喪葬習俗:小殮報喪點主

  濟南自古受儒家慎終追遠的傳統影響。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小殮報喪點主是濟南文化中喪葬習俗的主要點。在做這些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畢竟這是對逝世人的一種尊重,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吧!

  小殮:

  死者將近氣絕時,家人急速給死者淨身、穿壽衣,俗稱“小殮”。壽衣為棉布或綢料的棉衣和單衣,忌用緞子和皮毛料,顏色忌用黑色,著衣件數講究著單不著雙,最上等的是講究有7根領,有的只穿三兩件,也要多縫上幾根衣領。

  壽衣上釘布條,不能釘釦子。穿好壽衣後,給死者口內含1枚銅錢或1粒珍珠,再讓死者一手握錢幣,一手握小米餅子,稱“打狗餅子”,傳說是為死者在冥間對付餓鬼和惡狗用的。給死者身覆衾被,用黃表紙或白布蓋臉。

  然後,將靈床移至堂屋中間,靈床前設供桌,供上一滿碗不甚熟的小米乾飯,稱“倒頭飯”。家人拈香、焚紙、舉哀後,子女們跪在靈床旁伴靈。此時即為“遵禮成服”。

  報喪:

  人死之後,立即差人前往親友、街坊鄰居家報喪。城市上層人家,多是先發出請知帖,在親友中請人協助辦理喪事。辦理喪事的有總管喪務,另有內櫃、外櫃、管廚、知賓等。

  總管差人給親友送“長班條”和訃聞,訃聞格式要求稱謂得當,具名皆為男性,父亡稱“孤子”,母亡稱“哀子”,父母皆故稱“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還隨訃聞發出“哀啟”和“行狀”。哀啟是由孝子具名詳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啟事;行狀是請名人為死者撰寫的傳記,用以徵求誄文、祭文、碑文等。

  喪家的大門和屋門,均斜貼一白紙條,稱“封門”。再用2尺長的秫秸夾幾張火紙,插在大門框上。男喪插在左方,女喪插右方,稱“出單旐”,以示家有喪事。

  點主:

  入殮後,家人為亡者做一木製牌位,稱“神主”。亦為後輩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喪禮中,要舉行隆重的書主、點主儀式。喪家先請人寫好神主牌,神主牌約2寸寬6寸高,中間一行寫“顯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寫其生卒年月日和時辰,落款寫“孝男某某奉祀”。

  所寫的“主”字不點上面一點,留待“點主”人用珠筆點上。點主人,要請有名望的人士擔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縣等掌握過生殺之權的執法官吏,因避諱其曾在死囚名字上點珠點。

  點主時,由贊禮人唱詞引導,由兩位襄點大賓陪同點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筆點上“主”字上面的點。點畢,孝子要脫去孝袍,著素衣,身披紅氈,跪叩致謝,設宴招待書主、點主和襄點大賓。

獨龍族:喪葬習俗

  獨龍族相信,初死之人很戀家,經常要跑回家,因此送喪儀式之後,還必須請巫師舉行攆魂儀式,將鬼魂攆回到陰間去。其做法是:先殺豬、雞,供祭於墳地,巫師手持攆魂棍,邊指邊念:"你已經死了,在格蒙那裡你像摘黃瓜一樣地被摘掉了!這裡不是你的地方,你回去吧!酒肉飯菜都抬來給你了,不要來家裡搗亂,讓大家平平安安吧!"如果攆走了復又來,則再攆一次。屆時,於墳架再供酒肉,家人拿上木棍,在墳地四周和家屋前後不斷敲打鬨攆。巫師再度念道:"你怎麼又回來了?為什麼賴著不走?吃的喝的全抬給你了,你趕快走吧!'阿細默黑'(亡魂居地)才是你在的地方!"這樣的儀式,通常要舉行三次。

  祭祀民俗:獨龍族一年中只有一個節日--卡雀哇。節日的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各個家族自己擇定,一般是在農曆的冬臘月,歡度3天或5天不等。過年的第一天,婦女把自己精心編織的彩色麻布掛於竹竿上,並把竹竿插在住房上方事先打掃乾淨的平壩上;人夜,主人和被邀請的客人圍坐在火塘邊飲酒互贈祝辭。第二天舉行射豬大典,祭山神;晚間,挨家挨戶喝酒,共慶佳節。年節裡最隆重的儀式是剽牛祭天,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歷史上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在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祖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祖活動。

  "卡雀哇"是獨龍江地區獨龍族唯一的年節,一般在農曆臘月間,收穫後過。過節第一天,家家掛起彩色披毯。入夜舉家喝酒卜卦,祈祝來年豐收。第二天祭山神,用蕎麵捏山神及各種野獸,祭完山神,由青少年獵手箭射面獸,觀音敲(芒)擊鼓,圍圈跳舞。第三天剽牛祭天。是節日的高潮。婦女為祭牛披上獨龍毯,角上掛以彩色串珠,把牛拴在祭柱上後,全部人圍牛跳舞。剽牛手手持梭標,走入祭場摟肩搭臂喝一碗同心酒,便邊跳舞邊剽牛,牛剽倒後,行過祭,卜過牛舌,人們分割牛肉,還揹著牛頭跳粗樸的牛頭舞,跳完,大家燃起篝火,一邊燒吃牛肉,一邊喝酒唱歌,通宵方散。


珞巴族原始部落遺風的喪葬習俗

  珞巴族分佈在我國西藏東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廣闊地區。水陸交通十分困難,與外界交往不多。直到解放前,這裡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信仰原始宗教,因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風俗習慣。珞巴族流行樹葬和土葬。   一部分部落實行罕見的樹葬。樹葬有三種方式:一是在樹葬的地方找一棵分叉的大樹,在分叉的粗枝上挖一個能容屍的槽,並放上死 ...

民族文化侗族喪葬習俗

  侗族也算是我們所瞭解的民族裡不同的喪葬習俗最多的一個了。對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喪葬習俗,現在這個時代入土為安也大都是化為骨灰的。本期小編帶你去侗族文化了解一下侗族的喪葬習俗。   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 ...

蘇州文化蘇州喪葬習俗

  對於喪葬,肯定都是不想提的。但這又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終有一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我們都不知道。而喪葬的習俗我們還是要遵守,畢竟那是對逝世的人一種尊敬。蘇州文化裡,對於喪葬的說法有著怎麼樣的習俗呢?一起了解吧。   送終:先人彌留之際,血親(夫妻、子女等)應守護旁邊,在其即將嚥氣時,點燃香燭以引死者“上路 ...

不同地區文化無錫喪葬習俗

  “死者命之終”,生老病死,是人生免不掉的事。雖然會難過,但是還是得想的開一點。不同地區文化的喪葬習俗都不同,那麼無錫文化中的喪葬習俗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后 ...

詳解武漢喪葬習俗與禮儀

  人的一生無論有多輝煌,過程經歷是多麼的波瀾壯闊,最終都躲不過死神的召喚,這是生命的迴圈,沒有人可以躲避。人們出於對死者的尊重,無論民間還是官方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今天就要透過武漢文化了解這一地區的喪葬習俗。   1、武漢喪事風俗:老年人走的時候要有子女在旁,才方便說下最後遺囑之類的話。   2、佈置靈堂, ...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