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隆唐宋,為清代對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國家綜合國力的評價,清朝沿襲明朝制度,與李唐、趙宋時期相較社會更加繁榮。即幅員遼闊,遠邁漢唐;繁榮似錦,治隆唐宋。
2、另有康熙御題治隆唐宋碑。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時候,在耳聞目睹南京城的盛況後對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讚歎之詞,該碑位於今南京鐘山南麓明孝陵內。
1、治隆唐宋,為清代對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國家綜合國力的評價,清朝沿襲明朝制度,與李唐、趙宋時期相較社會更加繁榮。即幅員遼闊,遠邁漢唐;繁榮似錦,治隆唐宋。
2、另有康熙御題治隆唐宋碑。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時候,在耳聞目睹南京城的盛況後對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讚歎之詞,該碑位於今南京鐘山南麓明孝陵內。
三伏天冬病夏治是什麼意思
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透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原理:
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素來陽氣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洩瀉、關節冷痛、怕冷、體虛易感等反覆發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時令,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透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為中藥穴位貼敷,現代研究發現,藥物貼敷後可使區域性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改善周圍組織營養。藥物透過表皮細胞間隙並經皮膚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進入人體血液迴圈而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另外,透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其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還可能透過神經一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功能。
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藥物注射、艾灸、埋線、刮痧、拔罐,或內服藥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療措施為三伏天的藥物穴位貼敷(即天灸療法,常採用具有溫通功效的中藥組方製成貼敷藥物),因其療效明顯、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無明顯副作用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經歷代中醫學家的反覆實踐發現,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療效顯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根據具體的病證選用不同的穴位,分別於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以機體自我感覺可以耐受為度,但一般不超過24小時。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證選用不同的穴位,同時可配合辨證施治的中藥內服等治療措施,冬病夏治的療程最好連續應用3——5年。
適應症:
1、呼吸系統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覆感冒等。
2、風溼免疫性疾病
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等。
3、消化系統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
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
5、兒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脾胃虛弱等。
6、慢性皮膚病
蕁麻疹、凍瘡、硬皮病等。
7、婦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經、經行洩瀉、不孕症等
8、其他
陽虛型體質的人群。
1、“虎狼當路,不治狐狸”,諺語,有意思比喻權奸橫行作惡,怎能責怪手下的脅從者。指除惡應當先除為首者。
2、出處:《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元年》:“凡相投吞之國,不侵叛之臣,不宜輕伐。伐而不能制,是驅使為賊也。故曰:‘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