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泰山崇拜

泰山崇拜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佈於山東、 蘇北,而以泰山為中心,大汶口先民最早把泰山奉為神山、聖山。在大汶口文化系統中,泰山以南的大多數墓地,墓向大體朝東,歷數百年仍大體一致,顯然是受某種原始信仰的支配,反映的或為本氏族來源之處,或為死後靈魂所歸之地,都同日出東方日落西山的自然現象聯絡在一起,這是太陽崇拜的萌芽。在一系列泰山神祇身上,也若明若暗地含有崇拜太陽的含義,如泰山地區屬“少昊之墟”,少昊之“昊”,從日從天。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先民對太陽和泰山的崇拜,不是孤立單體崇拜,而是一種複合崇拜。陵陽河遺址發現的由“日”、“火”、“山”組成的陶文符號,整個圖形文字反映的正是史前先民在大山之上,祭日以祭天的生動形象。 東漢末年,東阿程昱,“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 三國志·魏書 》卷14引)一直到今天,人們仍有到泰山頂觀日出的習俗,當成人生一大快事。先民們對高接雲天的泰山原始崇拜,也正是中華大地在上古時代廣為流傳的日神崇拜的縮影。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古代盛極一時,對大山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對山嶽的崇拜,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山海經·五藏山經》將我國大山劃為5方21個山區,並分別記載了關於這些山區 521座山的神靈和祭祀。泰山信仰的形式和發展,儘管較為複雜,但信仰首先源於人們對大山的崇拜。泰山的本來意義就是大山。 高山是龐然大物,而且與天地相交接,“蓋名山大川,兩者物形之最巨者,巨則氣之所鍾也巨,而神必依之。”(《明孝宗御製重修東嶽廟碑記》)對山的崇拜,也就是對天地之間大物的崇拜。史前時代先民對泰山的崇拜,很難留下當時的實物供我們考察,考古資料寥若晨星,但是今天還能在文獻記載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據《尚書》、《禮記》和《周禮》等書看,三代及以前一段時期,雖然已脫離了最原始的崇拜,但遺存的自然崇拜之風依然盛行。正如《禮記·祭法》所生動概括的那樣:“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日神。”而泰山處於古代東夷文化中心地帶,南麓有大汶口文化,北麓有龍山文化,自然形象雄偉,有拔地通天之勢,被認為“觸石而出,寸膚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春秋公羊傳》)雲霧繚繞,滋潤著大地萬物,更罩上一層神秘色彩,“齊地八神”之二的地主就是泰山,先民們把泰山奉為神靈加以祭祀。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神樹·狐仙·烏鬼·鵲喜

  山川河流之外,動植物也是人們崇拜和祭祀的物件。張籍曾作《古樹》詩:“古樹枝柯少,枯來複幾春。露根堪繫馬,空腹定藏人。蠹節莓苔老,燒痕霹雷新。若當江浦上,行客祭為神。”[1]凡是古拙奇異的老樹,都有可能被當作祭拜的物件,成為神樹。

  王建在《神樹詞》中;描寫了一個普通農家對院落中的海棠樹的崇拜:“我家家西老棠樹,須晴即晴雨即雨。四時八節上杯盤,願神莫離神處所。男不著丁女在舍,官事上下無言語。老身長健樹婆婆,萬歲千年作神主。”[2]這戶人家每年四時八節都要為老棠樹上供,棠樹有靈,祈晴即晴,禱雨即雨,農家希望依附在棠樹上的神靈不要離開,保佑閤家男女平安,官衙不要來找麻煩。

  據說在江南的山裡,有一種“楓木人”,“於楓樹下生,似人形,長三四尺,夜雷雨,即長與樹齊,見人即縮依舊。”這種楓木人特別奇異,“旱時欲雨,以竹束其頭,楔之即雨。”人們將楓木人取來作式盤,式佔特別靈驗,這種式盤叫做“楓木棗地”[3]。這時還有崇拜紫荊樹的風俗,將紫荊樹稱為“紫相公”,這種神“主一方菜蔬之屬”,如果種蔬菜的人家虔誠祭祀,則可“年年獲收”[4]。

  在動物崇拜中,在當時最為普遍,對後代影響最大的,當局對狐仙的祟拜。據記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思,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5]在《任氏傳》中,狐仙不但利用法術幫助韋金追求到美女,而且能幫他經商營利[6]。唐將賀蘭進明家的野狐,將各種物品弄回家中,“家人有就求漆背金花鏡者,人人家偷鏡掛項,緣牆行,為主人家擊殺。”袁嘉祚宅中的老狐能預知休咎,並能預知主人歷任官職[7]。類似這些記載都可幫助瞭解當時“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思”的風俗。

  與其他役使鬼神的法術相似,這時的術士也可以透過法術來“役使”狐仙。據稱,唐初侍御史王義方去職之後,在魏州(治貴鄉縣,今河北大名東北)以講授為業。鄉人郭無為有役使野狐的法術,“教義方使野狐。義方雖呼得之,不伏使,卻被群狐競來惱,每擲磚瓦以擊義方。或正誦讀,即裂其書碎。聞空中有聲雲:‘有何神術,而欲使我乎!’義方競不能禁止,無何而卒。”[8]法術不精,反而自取其辱。

  禽鳥也會成為人們崇拜的物件。唐朝末年,義勝軍節度使董昌欲自立為帝,謀士倪德儒對董昌說:“鹹通(公元860—873年)末,《越中秘記》言:‘有羅平鳥,主越禍福。’中和(公元881—885年)時,鳥見吳越,四日而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把以攘難。今大王署名,文與鳥類。”董昌大喜,於是在乾寧二年(公元895年)自立為帝,國號大越羅平,建元天冊。”[9]從這段記載可知,當時吳越一帶確實是以這種“羅平鳥”為崇拜物件,“祀以攘難”,而董昌則利用民間信仰,來為自己稱帝制造輿論。

  在嶺南地區,以鵂鶹(即貓頭鷹)為不祥之鳥。認為這種鳥晝伏夜出,是“鬼車之屬”。“或好食人爪甲,則知吉凶,兇者輒鳴於屋上,其將有咎耳。故人除指甲,埋之戶內,蓋忌此也。”除了預知吉凶之外,鵂鶹又名夜行遊女,能“與嬰兒作祟”,所以人們在晚上都不將嬰兒的衣物放在露天,以防中祟[10]。

  這時南方還盛行拜烏的風俗。杜甫在夔州時,作詩描述當地風俗稱:“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11]元稹在江陵時作詩摹狀南方風俗,也有“病賽烏稱鬼”的描寫,並解釋稱“南人染病,競賽烏鬼”[12]。所謂“養烏鬼”或“賽烏鬼”。就是指南方民間盛行的烏崇拜風俗。

  事烏人家,將烏作為家神奉祀。元稹詩“鄉味尤珍蛤,家神愛事烏”就是指此。[13]

  據說,三國魏何晏在獄中時,有兩隻烏落在屋頂上,女兒說:“烏有喜聲,父必免。”何晏果然被釋。[14]又有一種傳說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被廢,“妓妾夜聞烏啼,扣齋閣雲:‘明日應有赦。’”[15]烏的這種祥瑞之鳥的形象,也留傳到了唐朝。皇甫冉詩“香象隨僧久,祥烏報客先。”[16]錢起“飛上危檣立,啼烏報好音。”[17]都是其例。但是在這一時期,報道喜訊的祥鳥主要並不是烏,而是鵲。有一則故事稱,孔溫裕因進言被貶為郴州司馬,得到堂兄的書信,告訴他有訊息要調他回京任職,引領仁候,但遲遲不見正式救書。一天,忽然有喜鵲落在了庭院裡,“直若語狀”。小孫兒“拜且祝雲:‘願早得官。’鵲既飛去,墜下方寸紙,有‘補闕’二字。”沒過幾天,果然調任補闕[18]。這時人們以喜鵲的鳴叫聲為喜慶的徵兆,稱為“靈鵲報喜”[19]。

  喜鵲還能報道遠方親人歸來的喜訊。“神鵲神鵲好言語,行人早回多利賂。我今庭中栽好樹,與汝作巢當報汝。”[20]人們祝禱喜鵲帶來行人平安歸來的訊息,並許願栽樹築巢,作為報答。“烏鵲語千回,黃昏不見來。漫教脂粉匣,閉了又重開。“[21]喜鵲已經嘰嘰喳喳地叫了許多遍,開鏡理妝,倚門遠望,心上人卻還是不見蹤影。李紳也以喜鵲報歸來描寫遠方遊于思鄉的心緒,“雒陽城見梅迎雪,魚口橋逢雪送梅。劍水寺前芳草合,鏡湖亭上野花開。江鴻斷續翻雲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潛聽喜鵲望歸來。”[22]芳草離離,野花點點,寒食已經快到了,家鄉的親人必定在祈祝喜鵲帶去遊子歸來的訊息。

生肖與圖騰崇拜

  將“圖騰”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嚴復,他於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大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那麼,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併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

  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寅日),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

  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裡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裡,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餘。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

  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物件,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遊牧民與遊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誌。

  羊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經》中記述了遠古的一種無口不食卻長生不老的神羊。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稱做“謝克謝克阿塔”,認為天下山羊都歸它掌管,祭它是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綿羊神稱做“紹潘阿塔”,統管天下綿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綿羊多產。柯爾克孜族崇拜山羊,稱山羊神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馴養野羊成為家畜之神。

  漢族是古代訓養家犬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狗可以御兇的記載。《後漢書·南蠻傳>中記述了古代瑤族始祖神話,即神犬盤瓠助帝嚳高辛氏殺吳將軍得天下,帝高辛氏之女嫁給盤瓠,繁衍瑤族子孫的故事.作為氏族始祖神話或救世神州神犬盤瓠一直被湖南、廣西、廣東的瑤族“勉”支系尊奉為氏族祖先,並敬稱為“盤王”和“盤護王”,不僅在口頭傳頌,還寫入族譜,供於神廟年年致祭,歲歲還願。滿族自狩獵時期就崇拜狗,把它看作有恩於滿族的動物,後又與義犬救努爾哈赤的傳說複合,至今不吃狗肉,不打狗,不戴狗皮帽子。

  蛇是古越人的重要圖騰之一,後來演化為神。清吳震方《嶺南雜記》說:“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遊天大帝,龕中皆蛇也。欲見之,廟祀必辭而後出,盤旋鼎俎間,或倒懸樑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纖結,不怖人變不螫人,長三尺許,蒼翠可愛。……凡祀神者,蛇常遊其家”江蘇宜興人將蛇分為家蛇和野蛇,分別稱之為“裡蠻”和“外蠻”。所謂家蛇,指生活於住宅內的一種蛇,常盤繞於梁、簷、牆縫、瓦楞、閣樓的一種無毒蛇,共約三尺許。人們認為家蛇會保護人,家有了家蛇,米囤裡的米就會自行滿出來而取不空。

  廣西南丹縣瑤族黃姓傳說其始祖妣為母猴,母猴生下的後代力氣都很大。後來,天上有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白天太熱,晚上太亮,人們就請黃家的子孫上天打太陽和月亮,後來打下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人們為此很感謝黃家兄弟,由於黃家兄弟是由猴媽生的,人們也就很感謝猴媽。後來為了紀念猴媽,大瑤寨的瑤族至今不僅黃家禁忌打猴吃猴肉,其他姓氏也同樣禁忌。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在甘肅省武威境內的烏鞘嶺下,有一片西起冷龍嶺、東至松山灘,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大草原,這便是著名的天祝草原,即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轄地。   天祝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   天祝草原四周為雪山環繞,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犛牛,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 ...

“二月二”源於“龍崇拜” 寓意幸福期盼

     “二月二,龍抬頭”,3月6日是農曆二月初二“龍頭節”,在我國民間有“剃龍頭”“食龍耳”“吃豬頭肉”等許多與龍相關的習俗。對此,民俗專家表示,這和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介紹,“二月二”是我國農耕文化和悠久“龍崇拜”的體現。他說:“古代勞動人民透過觀察星 ...

門巴族生殖崇拜及其祭祀習俗

  西藏門巴族聚居於喜瑪拉雅山脈南坡的門隅地區,因山高谷深,道路艱險,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甚少。歷史上被宗教徒稱為“培域吉莫穹”,意為“隱秘的樂園”。還有一部分門巴族因歷史上東遷則與珞巴族比鄰定居於墨脫。也處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而將喜瑪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相接處切割南流的峽谷縱橫堵塞而成的孤島地區。這種地理環境決 ...

民間傳說:泰山石敢當的形象流變

  武俠版“石敢當”——五代猛將   宋金之際,“石敢當”信仰發生了一次轉變——由一方靈石逐漸人格化,最後變成一位威靈赫赫的“石將軍”。“石將軍”的形象據說來自五代時的石敢。清《泰山志》卷十九引元陶宗儀《說郛》“石敢當”條雲:“凡陽宅衝處,率樹小碣曰‘泰山石敢當’”。石敢,乃五代時勇士。“石敢”與靈石“石敢當 ...

中國民間信仰:"泰山石敢當"與山東人的精神

  山東自古英雄豪傑,數不勝數。其中,有一個形象卻是貫穿古今,不僅流淌著齊魯文化源於山水、繫於山水的血脈,也代表了山東人溫柔敦厚、豪爽正直的典型特質,更展現出山東精神歷久彌新、推陳出新的演變。這個形象便是“泰山石敢當”。   五嶽之尊與靈石崇拜   在山東,在東北三省,或在滇黔巴蜀,乃至歐洲美國,只要華人所至 ...

滿族的神話傳說與鴉鵲崇拜

  滿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對鳥的喜愛和崇拜是滿族文化的特徵之一。在滿族的鳥崇拜中,對烏鴉和喜鵲的崇拜尤為突出。滿族民間的神話傳說中存在著豐富的鴉鵲形象。國內外有很多學者都對滿族的鴉鵲崇拜進行過探究。本文力圖從滿族神話傳說中的鴉鵲形象入手,結合鴉鵲的生物習性分析這些形象產生的根源,闡述滿族的神話傳說和鴉鵲 ...

滿族的鷹崇拜

  今天,在松花江上游吉林烏拉一帶的滿族聚居地,仍流傳著一句古諺——“鷹狗無價”。在某些滿族姓氏的宗譜上,繪有振翅起飛的鷹圖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鷹的形象。在善於講古的滿族老人的口碑中,鷹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靈。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滿族宗族中,鷹神為眾動物神靈之首神,在其神帽上,也有鷹的金屬模型,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