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洛陽曲劇

洛陽曲劇

  洛陽曲子,淵源於南陽曲劇。洛陽曲子,經過了坐堂彈唱,高蹺曲和高蹺曲登臺演唱三個發展階段,到了民國初年,新的劇種洛陽曲劇開始誕生。1927年,洛陽曲子名角朱六來,朱天水等在洛陽城演出,觀眾大開眼界,併成立了曲子班子。解放初期,這個曲子班子稱為農民曲劇社,1956年改為洛陽市曲劇團。該團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中,新編歷史劇《屈原》獲得劇本,異常、演員等7項一等獎。老藝人朱六來,朱萬銘獲榮譽獎。僅1985年就演出《洛陽橋》等11個戲目,共249場。

洛陽漢族婚嫁習俗

  

  洛陽婚嫁習俗沿襲《禮記》所定的 六禮 (問名、納彩、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程式。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一些洛陽婚嫁習俗逐漸廢棄,但洛陽婚嫁習俗的基本程式一直沿襲至今。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達千年之久,是數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所以以洛陽為中心的婚嫁習俗隨社會的發展傳到全國各地。洛陽的婚嫁習俗大致如下:

  (一)議婚

  在豫西洛陽,通常為男方家人找到媒人,讓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家介紹男方的基本條件和經濟狀況。女方家感到滿意後,女方父母到男方 相家 ,婚事大致同意後,媒人和雙方家長要在男家設宴,宴席上男女兩家鄭重交換男女生辰八字庚貼後,舉杯慶祝,永結姻親,不可變異。

  (二)訂婚

  即古代的納吉和納徵。男家卜的吉兆後遣媒人至女家互換婚帖。首先交換 庚貼 ,此外,男方還要給女方送聘禮,所贈聘禮洛陽俗稱 四色禮 ,多為女方所用衣物及點心食品等。女方贈筆墨、文具、摺扇給男方,意盼婿成才。

  (三)成婚

  通常要經過下帖、過禮、送嫁裝、迎娶等過程。

  下帖。又叫 送好 。就是雙方到了結婚年齡後,男方要請人擇個結婚吉日(俗稱 好 ),再將擇定的吉日(好)寫在 書上 ,把吉日告訴給女方,讓其準備婚嫁事宜。女方同意,便可接下聘書。洛陽人婚期常選擇 黃道吉日 或農曆的三、六、九日。

  過禮。結婚前半月或十日,男方須給女方送彩禮,禮品有衣料、鞋襪、套裝、化妝品、首飾及肉類、點心、麵食等。

  備嫁妝。準備嫁妝是女方在婚前的主要事項,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嫁妝的多少往往決定了新娘以後在夫家的地位。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女方,準備的嫁妝豐厚齊全,經濟狀況差的則由男方準備妥當後在結婚前抬往女家,結婚當日再作嫁妝抬回。也有男方出錢讓女方購買等情況。

  送嫁妝。在婚禮前一天或迎娶當日舉行,男方在抬嫁妝前先送上肉一方、米一盤,俗稱 辭娘米、離娘肉 。待嫁妝抬到男家後,押妝人將鑰匙交給新郎母親。

  準備洞房。在結婚的頭天晚上,男方家選定的女性給新娘鋪床,並往床上撒放花生、栗子、白果、核桃、紅棗等物,意為早生貴子、男女孩 花 著生。新人的被褥,男家須請兒女雙全、夫婦俱在的婦女用紅線縫製,被子數量均取偶數。當晚,要由男方近親家的健康男孩兒睡在新床上,俗為 壓床 ,意為新娘快快生個胖小子。

  迎娶。迎娶的當日上午,新娘穿戴齊整後等待男方迎娶。新娘上轎時雙腳不能著地,由新郎將新娘抱起放在轎中,娶親隊伍在樂隊的伴奏下啟程上路,娶親來回不走同一路線。每逢轎至路口、大樹、枯井、古廟處,都要燃放鞭炮以辟邪。

  轎至男家門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新娘在迎客人的攙扶下,踏鋪地紅氈進入大門,男家人向新娘撒乾草、彩紙和糖、花生、棗、銅錢、硬幣等物,小孩們掙搶,以示熱鬧。然後舉行儀式:一對兒新人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對拜,爾後,把新娘送入洞房。儀式必須在中午12時前舉行,12時後則視為不吉利。

  鬧房。按照風俗,在新婚的前三夜,全村老少,不輪輩份高低,都要聚到新媳婦房裡鬧洞房,以增加新婚氣氛,俗說: 三天不論大小。 不過,當長輩的都比較規矩,只是看看笑笑,湊湊氣氛,鬧得最瘋的主要是兄弟們和鄰里的嫂子們。當新媳婦最愁最怕的就是鬧洞房這一關,膽小體弱的往往心驚肉跳,提前幾天就做心理準備。

  聽房。就是 聽房事 ,夜靜人散之後,新婚夫婦要吹燈安歇了。新婚之夜那種激動不安和興奮羞澀的言談舉止,是最秘密、最刺激的。那些沒結過婚的小兄弟們,總要約三五個人藏在房後窗戶根下偷聽動靜。

  回門。婚後第二天是新媳婦父母瞧看閨女的日子,孃家人攜帶四色禮品到男家,男家設宴款待並回贈禮品。婚後第三日為新媳婦省親回門日,這天上午,新郎陪同新娘回孃家。

洛陽民間欲籌建飲食文化博物館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文化”發揚光大

  “伊尹是商代名相,在廚藝上有超高造詣,被譽為‘烹飪始祖’。”繳曉梅是老洛陽飲食文化博物館(暫定名)的“副館長”,她首先介紹了豎立在門口的一座3米高的銅像,“為了傳承伊尹的烹飪精神,我們於2011年10月落成了這尊塑像,並將每年農曆十月初十定為‘伊尹拜謁日’。”

  “因母親在伊水居住,伊尹以伊為氏,‘伊尹傳說’入選了洛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從事餐飲行業的人,我們感到欣慰。”王天喜說,不過,作為歷史名人,伊尹亦是各地爭奪的“熱點”,關於他的出生地更是有多種說法。“我們能做的,是盡力將‘伊尹文化’在洛陽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民營博物館的文化內涵之一。”

  B

  老祖宗吃飯的“傢伙”很精緻

  博物館內,一到四樓每一層都開闢出一塊場地,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與飲食相關的200餘件藏品。

  “我的收藏愛好很早就有了,在從事了餐飲行業後,更加傾向於收集飲食方面的藏品。”王天喜介紹說,目前,博物館籌備組的藏品分為陶瓷類、青銅器類、石器類、木雕家具類、飲食器具類、名家字畫等6大類,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雕花食盒、官鬥、民鬥、撮瓢、蒜臼、調料盒、點心盒、綠釉灶臺、酒罐、茶壺等各種用具。

  在三樓展區,記者見到了各種食盒的專門展區,雕花食盒、竹編食盒、饃筐、四層點心盒等等,無不彰顯著古人在飲食方面的精緻、講究。其中有一個高93cm、長77cm、寬33cm的清代食盒,正反兩面繪製有“國色牡丹圖”和“楊六郎掛帥圖”,雖然年代久遠,但色澤依然鮮亮。“這是古代大戶人家送禮使用的,需要兩個人抬著走。”繳曉梅介紹說。


洛陽水席 千年名宴

  河南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前往,除了遊覽名勝古蹟,洛陽水席也是許多人不得錯過的環節。品嚐名揚天下的洛陽宮廷水席,在一道道湯水之間,飽含著洛陽千年傳承下來的飲食文化,不由讓人深深歎服。   “水席”是洛陽特有的地方風味菜餚,它風味獨特,選料十分講究,烹製認真精細,味道鮮美多樣,口 ...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熹平石經殘片。雜草和灌木被清理,城垣缺口被填上,一段連綿千米的古代城牆映入眼簾。11日,在孟津縣平樂鎮與偃師首陽山鎮交叉處,漢魏洛陽故城東北城牆保護展示工程正在緊張進行。指著最高達八九米的殘存城牆,市文物局大遺址辦工作人員王閣說,儘管經歷上千年風吹雨打,它仍透露出昔日京都的強大與繁華。歷史的迷霧一點點撥開 ...

中國戲劇—北京曲劇

  說起來,好象京劇當然是北京的地方劇種,其實不然,北京曲劇才是真正發源和形成於北京的唯一劇種。它源於單絃及其它北方曲種曲牌,興起於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劇種由老舍先生提議定名。沒有嚴格的程式和行當,有著異乎尋常的適應力和表現力。   它崛起之初是以現代戲聞名的,《羅漢錢》、《婦女代表張桂榮》、《喜笑顏開》、《楊 ...

菏澤、洛陽每年一度的盛會---牡丹花會

  牡丹花,素有“花中之王”“萬卉之首”的美稱。   我國栽培牡丹歷史悠久。據載,晉代謝康樂記述浙江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唐代牡丹栽培更盛,幾乎遍於朝野,劉禹錫曾作詩“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稱頌當時觀賞牡丹的盛況。   現在,我國栽培的牡丹品種已達到300多種。山東曹州、河南洛陽等地栽培牡丹的面積越 ...

洛陽不翻湯

  說起不翻湯,首先應該瞭解另外一種洛陽小吃——“洛陽不翻”。 “洛陽不翻”出自欒川,是一種薄而小,放在燒熱的鏊子上不用翻動即熟餅食。洛陽不翻是當地的一道名小吃,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相傳,康熙暗訪民情途經洛陽欒川大青溝,由於長途跋涉又飢又渴,看到一老婦正在烙餅,便上前討要,婦人說:“餅還未翻,等一會兒。”康 ...

洛陽習俗--新婚之夜需壓床

  在洛陽及豫中等地,新婚之夜都流行有一種壓床的習俗。   所謂壓床,即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後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壓床的人也有條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隨便就能壓的。首先,壓床的人必須是小於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親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 ...

焦作曲劇

  曲劇是在河南曲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是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後發展成高臺曲,並出現了一大批戲班。其傳統劇目有200個左右,一般多以民間故事,家庭生活,兒女戀情為主要題材。曲劇唱詞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劇中人物以生旦醜為主,擅長唱功戲。曲劇唱腔曲牌有150多個,其唱腔樸實自然、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