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禮儀著稱的中國,喪葬也是格外的講究,而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信仰和喪葬傳統。百善孝為先,喪葬也能夠體現出是否有著孝道。而河南的喪葬文化也體現出了河南文化的歷史悠久,那麼,對於河南的喪葬文化您瞭解多少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綴鈕釦,綴布帶繫著。
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年齡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被紙。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臺插於門外樹上,稱“望鄉臺”。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麵布鞋,有的地方赤腳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
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上壽衣後人驗。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屍時,喪主抱死者頭部入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臥。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或食物、珠玉。 蓋棺後,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入殮後,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朋至吊,送以銀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不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弔喪期間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汙禁洗,女忌脂粉等。 舊時人們弔唁所送挽幛,書寫、落款有一定的格式。
若男喪,右寫“大懿德考諱×××老大人之靈次”,正中寫“跨鶴仙遊”(或“名垂玉帛”、“鶴駕蓬萊”等)4個大字,若女喪,右寫“大懿德×母×老子於人之靈次”,正中寫“懿德流芳”(或“貞心化玉”、“瑤池添座)4個大字。左下方落款處,若送幛人祖父母俱在寫“×××重慶下”,若父母俱在寫“俱慶下”,若父在母故寫“嚴命下”,-若母在父亡寫“慈命下”,若父母雙亡寫“永感下”。建國後,挽幛的書寫簡化,右上書“沉痛哀悼××千古”(或直接居中),中間寫一大字“悼”或“奠”,右下落款“××敬輓”。
出殯前,請道士做齋,和尚唸經,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紮金銀山、樓宅亭閣、傭人僕役、車馬服飾、望鄉臺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蹟和德行。宮紳之家為取吉祥,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大型道場,搭祭壇、祭棚,唸經數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無數。1、3、5日的不樹幡,只掛各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道士採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天進表。
做齋最後一日,在一空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殯通常在亡後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水者,有停數十年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風的道士、和尚、風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尺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商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後,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略躺片刻,謂之暖坑。坑內撒五穀,將一定數量的陶、石器、錢幣等隨葬,俗稱散財。棺落坑小頭朝前(方向一般為東南)、大頭朝後,由風水先生“分經調向”,定好棺位,然後用石灰填築,封土。 亡人安葬後,還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
3日內,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 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製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等縣是百日內)不能理髮剃鬚,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後,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直至滿週年。
週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春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春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方可貼紅聯。滿3週年時,隆重祭奠後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國是泱泱大國,中國有二十六個少數民族。廣西就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各個民族的風土民情都是不一樣的,我國的婚俗都有南北差異,即使是兩個相鄰的城市也有可能不一樣。那麼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廣西文化看看流傳千年的廣西喪葬文化吧。
瑤族:
瑤族的喪葬以棺殮土葬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殮,棺較簡單,以四塊木板相拼即成。家族一般無固定墓地。成年人死,如男者,入殮前須有親友為其剃頭;屬女者,須由親友為其梳頭;剃、梳完畢即滌淨其身,穿上新衣,由“道公”為死者唸經超度後,便可入殮封棺,擇日埋葬。
兒子要為父母守孝。但各地還有不同的喪葬形式,如金繡大瑤山區,除土葬外,還有火葬和掛葬。火葬即入棺用火焚化,然後收揀骨灰,再行安葬。掛葬是小孩死後,用破絮或棕皮包裹,置於竹筐,懸掛在村旁樹林裡讓其腐爛。南丹大瑤寨瑤族還有實行崖葬的,以天然崖洞為墓室,人死後,親人即負屍到墓室內的大木棺裡裝殮。
仫佬族:
家中老人、婦女去世,都得向親友報喪。有“買水”為死者沐屍的習俗。給2死者洗澡剃頭後,穿新衣衣要單數),然後抬到堂屋放在地上,家人要打赤腳以示孝敬。一般都請師公來為死者打齋超度。孝子要帶孝、守孝。
多行一次葬,逢上家中發生不幸才有揀骨重葬。如屬非正常死亡,其葬儀還有特殊的做法如屬兇殺,必須舉行“過火煉”形式,即燒起火堆,法師手持一草人(代表死者),口唸經咒走過火上,家屬亦隨後走過,認為這樣做家人可以避免再生不幸。
壯族
1、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2、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髮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邊號哭,擲幾枚錢於水中,汲水回來浴屍。孝男孝女及最親者給死者擦洗完畢,俗曰洗禮。
死者是男的給他剃頭髮,是女的給她梳理頭髮。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頭巾。接著給死者穿新衣服、新鞋,還給死者口裡放一枚銀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給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給她手裡握一塊手巾。目的是讓死者乾淨體面地去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獨龍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獨龍族人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也孕育出具有民族特色得體育文化。那麼,對於獨龍族的體育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現生活於獨龍汀兩岸的獨龍族人民,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劣,使得其生產方式演進為刀耕火種,狩獵和漁獵,所以獨龍族也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體育文化,如射弩,“巴樓木哇”,拉母,繩梯老熊搶石頭,溜索,過獨木橋等。
獨龍族處地偏僻和封閉,歷史上很難與外界交往。獨龍族人民身處崇山峻嶺之間而下臨江河,在長期與自然環境鬥爭及親和過程中形成了極富特色的體育文化:為了在山脈間狩獵而產生射弩,摔跤的技能;在江河中漁獵而產生游泳與漁獵技巧;日常勞作和生活形成過溜索,過獨木橋的技能。這些民族體育專案的形成無疑是自然地理因素與人類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
蒙古族是我們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早在屋前多年前就開始養駱駝。蒙古族的養駝習俗源遠流長,在歷史悠久的生產生活實踐當中,駱駝在為人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成為我們人類的好夥伴。那麼,大家對於蒙古族的養駝文化了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賽駝
蒙古族 ...
大家都說學風水知識很難,其實說它容易也不容易,說它男其實也並不難,任何東西都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個流傳千年的風水口訣,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
1、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 點評:廟宇是供奉神靈的地方,神靈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燈之外,都會有一些供品。住宅在廟宇 ...
人們對於長安葫蘆頭的評價是美妙的。“饃塊潔白晶亮、軟綿滑韌,肉嫩湯鮮,肥而不膩,醇香撲鼻。吃時配以泡菜更是爽口。湯濃味醇,油香適口,老幼皆宜,即是佳餚,又是上乘補品。”真有這麼好嗎?跟隨小編走進陝西文化看看吧。
葫蘆頭,陝西西安漢族特色小吃。源於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象葫蘆 ...
文成公主,在貞觀十五年遠嫁吐蕃,稱為松贊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關於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至今,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也是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所建。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民族故事中瞭解關於他們的故事吧。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 ...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是中國地區的飲食口感不同的分配,除去那些少數民族的獨特飲食之外,漢族的飲食由於地區不同也同樣是有著很多差別的。
那麼,本期解析漢族飲食文化背景。
漢族的菜餚因分佈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眾多不同型別,是因 ...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山水迷人,而且此間“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以及山間綠茶同樣令人齒頰留香。與中國其他茶鄉相同的是,這裡也有歷史悠久的茶俗。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藝,還有散落在民間各種風格迥異的茶俗。
三月八日是婦女節,記者慕名來到武夷山吳屯鄉,探訪這裡流傳千年的茶 ...
1、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至今從來未間斷過,這是當今世界的的一個共識,從世界宗孔形勢來看,中國文化的深邃和神秘感使世人振驚好奇,兩千年前提出的思想理念。
2、自今還為人們提供解決當前國際社會突出矛盾問題鑰匙,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然成為聯合國遵循的一項宗旨,此就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3、30年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