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長安葫蘆頭,不能錯過
流傳千年的長安葫蘆頭,不能錯過
人們對於長安葫蘆頭的評價是美妙的。“饃塊潔白晶亮、軟綿滑韌,肉嫩湯鮮,肥而不膩,醇香撲鼻。吃時配以泡菜更是爽口。湯濃味醇,油香適口,老幼皆宜,即是佳餚,又是上乘補品。”真有這麼好嗎?跟隨小編走進陝西文化看看吧。
葫蘆頭,陝西西安漢族特色小吃。源於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象葫蘆,因此叫葫蘆頭。葫蘆頭的基本原料是豬大腸和豬肚。吃時顧客先把饃掰成碎塊兒,廚師再把豬腸肚和雞肉、海參、魷魚等排列在碎饃塊兒上,用煮沸骨頭原湯泡三、四次,然後加熟豬油和青菜等。吃時佐以糖蒜、辣醬等,鮮香滑嫩,肥而不膩。相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將烹製豬腸肚的方法傳授給長安一家飲食店店主,並將一個藥葫蘆贈給店主調味。店主按照孫思邈的指點改進製作方法,長安“葫蘆頭”從此有名,千年流傳。
到了20世紀30年代,葫蘆頭已由肉類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豬肉類葫蘆頭在用料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湯中增加了骨頭和雞,使湯味更加濃醇,質量提高,成為秋冬時節的風味小吃。
葫蘆頭歷史悠久。最早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內有名的風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長安(今西安市)有一種名叫“煎白腸”的食品出售,是用豬腸肚做的,食者寥寥無幾。相傳,祖籍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的唐代名醫孫思邈(人們稱為藥王),他的醫學造詣很高,有許多醫學專著,並對飲食醫療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療專著。一天,他在京都長安一家專賣豬雜碎的小店裡偶吃“煎白腸”,端起碗剛吃幾口,便覺得有一股騷腥味直衝鼻端,嘴裡油膩膩的,很不是滋味,問及店主,才知是製作無方。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身之本。物雖好,但調製不當,也是枉然矣”。於是,他從隨身攜帶的藥葫蘆裡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膩之藥物,連同藥葫蘆一起贈給店主。店主將這些香料藥物放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聖指點之恩,將藥葫蘆懸掛門首,並將所賣“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
具體吃法
葫蘆頭泡饃所使用的餅和羊肉泡饃的餅稍有區別,質地鬆軟一點,掰成的塊也相對大一點;然後由廚師將斜切的大腸及豬肉、雞肉,擺放在大腕裡的饃塊上,加適量粉絲,用沸湯澆泡3~4次(有點像羊肉泡饃的手法),使熱湯滲透饃塊;然後再加適量熟豬油、調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潑辣子,最後澆適量沸湯即成。進食時,用糖蒜、泡菜、辣子醬等作香口,更是清爽利口。熬湯是將豬骨洗淨、砸斷,配肥母雞下湯鍋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調料包,直熬成乳白色。春發生葫蘆頭泡饃是由進食者將饃掰成箸頭大小塊放入碗內,然後由廚師將切成坡刀形的腸肚泡三、四次,使熱湯滲透饃塊,然後再加少量熟油、調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潑辣子,最後澆適量沸湯即成。進食時,佐以糖蒜、泡菜,更是清爽利口,使人食慾大增。
藥用價值
1935年前後,張學良的東北軍調到西安後,戰士因水土不服,飲食差異,腹瀉、感冒、腰痠腿痛等疾病不時增多。後來,有病戰士不想吃軍營裡的“大鍋飯”,到“春發生”吃葫蘆頭開開口味,不料吃後頓覺精神爽適,食慾大增,腹瀉、感冒反而治好了。實際上這其中有中醫“以髒補髒”的食療理論。張學良將軍發現此事後,命令軍營廚師仿做“葫蘆頭泡饃”,並列為“病號飯”。可是軍營裡做出的葫蘆頭,既不好吃也不能治病。後來,軍部研究,每天發20份“病號飯”牌子,通知“春發生”泡饃館優先照顧。
發展現狀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創新,春發生葫蘆頭已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陝西人都知道“春發生葫蘆頭泡饃”,全國遍地都有極具中國特色的模仿店,什麼“春再來”、“又一生”、“春去來”等等。但是如果有外地朋友點名要吃葫蘆頭,還是建議到最正宗的南院門春發生葫蘆頭總店。現代的葫蘆頭泡饃是在唐朝的“葫蘆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的葫蘆頭泡饃已由單一的品種發展到海參葫蘆頭、魷魚葫蘆頭、雞片葫蘆頭、大肉葫蘆頭四種。葫蘆頭已經有了很多創新品種,海味、魷魚、雞片、豬肉、特製、雙寶、砂鍋、火鍋葫蘆頭等等,在原先的基礎上又新研製出了砂鍋葫蘆頭、火鍋葫蘆頭,形成了一套葫蘆頭系列品種。西安人誇獎葫蘆頭的美味說:“提起葫蘆頭,嘴角涎水流”。
流傳千年的風水口訣
大家都說學風水知識很難,其實說它容易也不容易,說它男其實也並不難,任何東西都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個流傳千年的風水口訣,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
1、廟前貧,廟後富,廟左廟右出鰥孤。 點評:廟宇是供奉神靈的地方,神靈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燈之外,都會有一些供品。住宅在廟宇的前方,就像家人要向廟宇神靈作供,所以再多錢財也會耗盡。反之,廟後方的住宅,就好像神靈般接受無數供品,所以會富貴。
2、大門對陽臺,破敗不聚財。 點評:此為穿心堂煞,就是大門正對後門、後窗、陽臺成一條直線,房屋入氣口與出氣口彼此相對,氣進氣去,財來財去,所以不聚氣不聚財。
3、住宅凹凸不方正,此屋人丁有病症。 點評:住宅各個方位對應家庭不同成員,若宅形不方正,必有缺損,對應成員就會有健康問題。
4、西南缺角損母親,西北缺角損嚴父,東北缺角損小口。 點評:八卦後天方位,西南為坤,代表母親;西北為乾,代表父親;東北為艮,代表少男,也就是幼子。
5、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 點評:簸箕播(簸)米去糠,以此形容明堂位散落而下,而明堂位宜寬闊規整。
6、大門對大門,吉凶不用問;我好他不好,他好我愁悶。 點評:兩家若有門相對,必主一家退。《魯班經》:「二家不可面相對,必主一家退;開門不可兩相沖,必有一家兇。」也就是通常說的「對門煞」,也叫「朱雀煞」。可以門外懸「八卦鏡」,不過是攻擊的態度,不如懸「天官賜福」。
7、鮮花放屋中,花旺人不旺。 點評:臥室盆栽不宜多,排碳過重不宜身。
8、鏡子對大床,求醫日日忙。 點評:床邊設鏡,安眠受刑。床頭不可安鏡子,梳妝檯忌對床頭。
9、門前路反弓,希望總落空。 點評:此為「反弓煞」,就是指住宅前有反弓形的道路,弓對著住宅,弦對著外面。住宅前有反弓煞,主疾病纏身,財運衰退並易生叛逆子孫,六親緣薄。
10、住宅前窄後寬,大器晚成。 點評:古書云,前窄後寬,富貴如山。就是說宅院房屋牆體四周的建築外形,大門這邊窄,後邊寬或大。這樣的宅院房屋形成的氣場,氣足有抽力,有氣場旺盛、精力充沛的良好感應。
流傳千年: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
文成公主,在貞觀十五年遠嫁吐蕃,稱為松贊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關於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至今,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也是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所建。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民族故事中瞭解關於他們的故事吧。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公元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於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
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眾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松贊干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干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裡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裡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閒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
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裡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佈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流傳千年的獨龍族體育文化
獨龍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獨龍族人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也孕育出具有民族特色得體育文化。那麼,對於獨龍族的體育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現生活於獨龍汀兩岸的獨龍族人民,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劣,使得其生產方式演進為刀耕火種,狩獵和漁獵,所以獨龍族也 ...
流傳千年的蒙古族養駝文化
蒙古族是我們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早在屋前多年前就開始養駱駝。蒙古族的養駝習俗源遠流長,在歷史悠久的生產生活實踐當中,駱駝在為人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成為我們人類的好夥伴。那麼,大家對於蒙古族的養駝文化了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蒙古族養駝習俗之賽駝
蒙古族 ...
流傳千年的廣西喪葬文化
中國是泱泱大國,中國有二十六個少數民族。廣西就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各個民族的風土民情都是不一樣的,我國的婚俗都有南北差異,即使是兩個相鄰的城市也有可能不一樣。那麼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廣西文化看看流傳千年的廣西喪葬文化吧。
瑤族:
瑤族的喪葬以棺殮土葬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殮,棺較簡單,以四塊木板相拼即成。 ...
流傳千年的河南喪葬文化
在以禮儀著稱的中國,喪葬也是格外的講究,而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信仰和喪葬傳統。百善孝為先,喪葬也能夠體現出是否有著孝道。而河南的喪葬文化也體現出了河南文化的歷史悠久,那麼,對於河南的喪葬文化您瞭解多少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 ...
探秘武夷山千年流傳婦女擺茶俗:男士不得上桌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山水迷人,而且此間“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以及山間綠茶同樣令人齒頰留香。與中國其他茶鄉相同的是,這裡也有歷史悠久的茶俗。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藝,還有散落在民間各種風格迥異的茶俗。
三月八日是婦女節,記者慕名來到武夷山吳屯鄉,探訪這裡流傳千年的茶 ...
千年古城,魅力閬中
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閬中,坐落在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員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86萬。
閬中:中華千年文明的縮微景觀
戰國時期,閬中曾為巴子國國都,從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閬中縣起,在232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閬中一直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歷代均在此 ...
華光礁Ⅰ號千年古沉船,凝固的歷史不朽的技術
“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挖掘,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遠海水下考古,“出水”了沉船和近萬件陶瓷器物。這些寶貴文物和南海眾多沉船遺物,是沿“海上絲綢之路”線狀分佈的遺珍,是古代中國海外貿易的見證。
西沙群島"華光礁1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專案,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