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淺談吐蕃時代的藏族服飾文化介紹

淺談吐蕃時代的藏族服飾文化介紹

  說到服飾,我們都會想起那句話“人靠衣裝,美靠靚裝”。是的,服飾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上的穿著習慣,更重要的是服飾可以為裝扮我們。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藏族服飾看看吐蕃時代的藏族服飾文化介紹是怎樣的吧!

  藏族自古以來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體現著民族的集體智慧,蘊含著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藏族服裝、眼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型別;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型別;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達官貴人等型別。

  據學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製衣的特徵。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服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藏族男女通行的長筒靴,藏靴可分為“松巴”和“嘎洛”兩大類。

  藏族髮飾繁多,尤以婦女為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髮混編。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耳飾,均為互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鍊、護身盒“卡烏”。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菸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

  2008年6月7日,藏族服飾經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淺談茶山瑤的服飾文化

  茶山瑤其實是瑤族的三個支系中的一個支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口頭的語言,就例如我們如今每個城市的方言。我們都知道,瑤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我們貌似並不是特別瞭解茶山瑤的服飾文化。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吧!

  茶山瑤為大瑤山瑤族五支族系(茶山瑤、坳瑤、花藍瑤、盤瑤、山子瑤)之一,其服飾與其他族繫有不同,並且具獨特之處:

  茶山瑤服飾概述

  茶山瑤通常著短上衣,男服是對襟補釦,女服無扣佑花邊,穿時以右襟壓左襟,用腰帶系穩,有的地區則是大衣襟,類似漢族姊妹裝。男女褲子特別,褲腿較寬,男褲長,女褲過膝,另有腳套;老人都穿龍頭繡花鞋;茶山瑤服飾的衣料花色較簡單,只有白、藍、黑三色。春夏多著藍、白色上衣,秋冬則穿黑色衣服。褲子均為黑色;絲織帶子是茶山瑤有別於瑤山內其他族系的一種特殊裝飾品,又是勞動必須用品。

  茶山瑤既種水田又耕山。水田、山地遠離村寨,外出勞動需帶中午飯或其它物品。因山高路窄,不宜挑擔,全靠揹負,瑤民便用黑布縫製在帶沿,以作揹負之用。絲織帶子和峰形帶子因此成為茶山瑤的特殊標記,同時又是婚媾的必備嫁妝;絲帶更是姑娘喜用的邀情信物。

  茶山瑤內部服飾之差異

  茶山瑤內部服飾的主要差異在婦女頭飾,因居住地域不同,大體上有四種樣式:

  第一種銀釵式。風格較為獨特。成年婦女的頭飾,用三塊長約一尺二寸、寬約二寸、重一斤至一斤四兩的銀板彎成弧形頂戴頭上。分佈地區有金秀沿河十村,長垌鄉的道江、長垌、容洞、滴水、平道,三角鄉的上盤王、下盤王等村,約三千八百餘人,佔茶山瑤總人口的一半。

  第二種是銀簪式。頭上梳成古代仕女似的髮髻後,插上一支四齒大銀簪(長方形,上有花卉圖案,約重三兩),瑤語稱“賓彩”。分佈地區有金秀鎮的丁卜、長灘、長二、寨保、將軍、楊柳、三片、六段,忠良鄉的土縣,三角鄉的六定;羅香鄉的平竹、平林等地插銀簪,但銀簪較小,且無花紋。戴此種頭飾的約有二千三百餘人,佔茶山瑤人口的31%。

  第三種是竹篾式。髮髻上罩一個用竹篾(現代或用鐵皮代竹)彎成高寸許、直徑為三寸的圓圈。分佈地區有金秀鎮的羅夢、古卜等村,忠良鄉的立龍等村;約三百九十人,佔茶山瑤人口的5%。

  第四種是絮帽式。髮簪上均罩有頭巾,頭巾的一端接有棉紗絮絮,包頭時疊成帽狀。分佈地區有忠良鄉的上卜泉、下卜泉、滴水、板顯、嶺祖、巴勒、屯打等村,約一千一百人,佔茶山瑤人口的14.4%。

  解放後,中央人民民政府派訪問團來到瑤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幫助瑤族人民大力發展經濟、民族文化建設。隨著經濟、文化生活的提高,隨著瑤山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達,瑤民服飾已經正在經歷發展、改革和變化。瑤族人民把心愛的民族服裝贈送給毛爺爺。瑤民也自由地選擇穿用包括漢族衣飾在內的自己喜愛的衣飾。在服飾上,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的和睦團結。

商周時代的服飾文化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裡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髮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遊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泉州人的酒文化

  泉州人與酒,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有人說,要了解泉州人,或者要和泉州人聯絡感情,應該先學會三件事:閩南話、喝酒和猜拳。在泉州,喝酒時猜拳是不可少的,有喝酒的地方,就能見到有人斗酒,就能聽到吆三喝四的猜拳聲,其熱鬧程度,不僅在福建,既便在同屬閩南地區的廈漳兩地,與之相較也要遜色許多。   泉州人豪爽,表現在酒 ...

:香港茶餐廳文化

  茶餐廳,可謂是代表香港的文化標誌。在香港街頭,你可以看到,茶餐廳開的遍地都是,每隔三五間店鋪就會有一間是茶餐廳。香港的茶餐廳文化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那麼,你對香港文化中的茶餐廳文化了解多少呢?跟著小編來瞧瞧吧!   茶餐廳是一百個巴仙的香港發明,屬於本地最平民化的飲食場所。事實上,茶餐廳的特色也正正體現 ...

羌族和藏族的區別在哪些地方?

  羌族與藏族的關係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爭議。有說法是現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於幾千年前的古羌族,他們的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那麼,羌族和藏族的區別又在哪些地方呢?隨本期的羌族文化一起拉看看吧。   首先要明確“羌族”這一概念。古羌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漢族和藏族的共同祖先(父系),6000年前,古羌族最早 ...

瑤族特色長桌宴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節日。瑤族也有著許多不同的節日,十月朝午時,其中最為出名的也是瑤族十月朝的長桌宴。本期就跟小編一起去瑤族文化學習長桌宴文化吧。   長桌宴是瑤族婚慶、節慶以及獰獵慶功的傳統宴席,節慶全豬宴、瑤山特色臘肉、瑤山苦爽美酒等美食集中亮相,瑤族青年熱情敬酒,款待各方來賓。 ...

: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蒙古族的人熱情好客,這一習俗從古代一直就流傳到現在。到了蒙古,主人一般都會很熱情的向你敬奶茶,我們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還有主人請吃奶製品,你不可以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蒙古族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吧。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 ...

瑤族達努節文化

  瑤族文化色彩斑斕,每逢節日的時候,瑤族的山寨裡都是山歌繚繞,銅鼓聲敲擊的聲音。濃濃的節日氣氛被瑤族人民的熱情推向高潮。你知道瑤族達努節嗎,紀念一個偉大母親的節日,這是瑤族的一種傳統美德。那麼,下面就淺談一下瑤族達努節文化吧。   “達努”節稱祖娘節或瑤年,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當年的農曆五 ...

藏族服飾文化的地域與差異

  藏族的服飾可能是我國民族服飾中存在時間最久遠的,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就已經懂得審美觀了。透過這些審美意識,他們還創造出了璜、珠等。為我國服飾文化打下濃厚的基礎。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青藏高原,這片位於地球之巔的高天厚土養育了勤勞智慧的藏民族,他們創造了與本民族歷史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