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代表什麼節日?清明節有什麼習俗和禁忌?
清明代表什麼節日?清明節有什麼習俗和禁忌?
清明代表什麼節日
清明節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祭祀日,在這一天人們對已經去世的人們進行祭拜,也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這是對死者的一種懷念的儀式。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現在流傳的節日中,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也是唯一演變成節日的節氣,並由此產生出許多習俗。誠如《歲時百問》所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如果我們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時她還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蔻年華長成--A靚女,楚楚動人。此時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在房間憋悶了一冬的人們,頓覺“天邊光景一時新”。於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領略大自然的美景。
清明民俗
清明節是24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傳統上,這一天 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亦稱“掃墓”。
清明節期間,古代中國人習慣戴柳條編制的頭飾。這源於佛教的影響,他們認為柳 枝有魔力,可以驅鬼辟邪。所以戴柳枝頭飾成為一種傳統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除了清明掃墓戴柳枝頭飾外,還有純粹的娛樂活動,諸如放風箏、盪鞦韆等。尤其在 中國北方,春季是多風的季節,正好放風箏。所以清明期間放風箏成為一種普通的活動 就不足為奇了。中國的風箏史是很有意思的。據說風箏是2000多年前由傳奇式的著名 木匠魯班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所以叫木鳶。“Mu”的意思是“木頭”,“Yuan”的意思 是雀鷹,雀鷹是一種鳥。所以“Mu Yuan”的意思是“木製的雀鷹”。紙的發明同樣引起風 箏製作者的注意,不久風箏又叫“紙鳶”,“Zhi”意思是“紙”,所以“Zhi Yuan”的意思是“紙雀鷹”。
風箏不僅用來娛樂,也用於軍事目的。有描述特大風箏的歷史記載,據說有的風箏大到足以把一個人帶到高空去觀察敵人的行動。大約在1500年以前,梁武帝(梁朝皇 帝,502——549)在南京被判軍圍困時就是用風箏送出呼救訊號取得外援的。
在唐代,人們開始用薄薄細細的長竹片連線起來做風箏。當這種風箏在空中飛得很高時,風會使這些竹片震顫發出低沉的撥絃聲,非常像中國古代的一種叫箏的絃樂器。 以後,又有了“風箏”這個人人皆知的名字。
在清朝,人們把風箏放得高高的,然後放開風箏繩,讓它飛走。認為這樣厄運和疾病 也會隨它而去。相反,撿到別人丟的或放的風箏會帶來厄運。
有些愛好者喜歡在晚上放風箏。他們把裡面裝有蠟燭的小彩燈點著。系在風箏繩 上。幾十只風箏一齊飛向天空,閃爍著多種顏色的燈光構成一條條弧線點綴著夜晚的天空。
過去觀光者都到天安門廣場看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風箏,最大的可能有100米長, 用100個小的風箏連成一條龍或一條蜈蚣。每年的4月份在中國東部的山東省舉行的 濰坊風箏節,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活動,它吸引著全世界成千上萬的旅遊者和放風箏的競賽者。
清明節禁忌
在民間清明節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諱颳風、下雨、陰天。人們認為,清明有風,主早;有雨,會對麥子造成傷害。相傳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頭。
在晉北地區,女子禁忌上墳,只有男子才有上墳的權利,上墳之後,回到家要用燒剩餓紙錢剪成門形,貼在門上。臨沂地區,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孃家,否則,會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剛過門的新媳婦一定要在清明時回孃家,相傳,不回孃家,婆婆會死。而在山東即墨有青年婦女躲清明的風俗,相傳這日天界會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這方面的俗諺有許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變成狗”。“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
山東即墨還有青年婦女躲清明(三月三)的習俗。據說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這一天婦女忌作針線,一律要出外踏青,盪鞦韆。這實在是青年婦女出門踏青、玩耍的極好藉口。婦女們在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開心,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種說法。剛過門一年的新媳婦也要在清明時節回孃家,俗稱之為“換還寒食”。據說,不回孃家,會死婆婆。
而山東臨沂地區,則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孃家,否則,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與農事相關的方面,清明還忌諱天陰、下雨、颳風。俗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風,主旱;清明夜落雨,對麥子不好。諺語云:“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黑龍江望奎、山東慶雲等地,清明節婦女不能做針線活,俗信動針線者會頭目不清。在山東陵縣,不能動碾磨。如果清明節恰逢三月三,在山東即墨,據說這天凶神要下來抓俊閨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孃家,叫做“換還寒食”。不過,在山東臨清。則忌諱這天回孃家。在晉北地區,女子忌上墳。
清明有哪些風俗 清明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清明有哪些風俗 清明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迭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郊遊,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清明祭掃墳墓的習俗,是古已有之的。古代皇族祭祖有宗廟,士大夫祭祖有祠堂,民間不敢立祠堂,便於清明這“晴日清明暖,長河柳色勻”的時候去墓前掃墓(祭掃),二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期,晉文公在即位後賞賜他長期逃亡在外的有功之臣時,偏偏把曾經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供他充飢的功臣介子推忘了。介子推也不爭功,背起老母隱居於山西介休縣東南的綿[U中。晉文公找不到他,就燒起一把火,想介子帷孝母,一定會揹著老母出來。可是介子推為了表示不爭功,寧可與老母一起被燒死,也不肯出山。三天三夜的大火把綿山澆個精光,介子淮與他的老母Ih抱昔一棵枯樹被燒死了。晉文公十分惋惜地把他們安葬在綿山,並立廟紀念,改綿山為介山。焚燒綿山這天,正好就是清明節。人們為了追念這不爭功的母子,每年從這一天的前兩天起就不忍舉火,寧願吃冷的。“作乾粥食之”,所以又把這天叫做“寒食節·/,或叫做“禁火”,“禁菸”,有些地方到清明節吃青團和烙糖藕(塞以糯米),就是“寒食節”的遺風。這天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一說一百零三天),又叫做“百日節”。
這一天正是“桃柳當候岸草遍”,介子推母子又是緊抱柳樹而死的。舊時每列這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用面和棗做成飛燕的樣子,用柳條串起來捅在門上,叫做“子推燕”,又叫“熟炊”。到清明還有“射柳”(剪柳)、“戴柳”的風俗。“射柳。是把鵓鴿貯於葫蘆中,懸掛在柳上,彎弓射之,矢中葫蘆,鵓鴿飛出,以飛的高下分勝負。“戴柳”,是戴柳條於發。有傳說是黃巢造反時,曾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這一天,古代還有打球、拖鉤、鬥雞,走狗、放風箏等遊戲,還到郊外去遊玩,這叫“踏青”。掃墓則於清明前一天開始,至立夏為止,表示在這春陽煦和,桃紅柳綠之時,猶不忘亡靈之意。
古代介子推不爭功而死,豐富了清明節的含意。解放以後,清明節又成為追念革命先烈,學習他們高貴革命品質的日子。現在,由於億萬人民對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及其他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真摯緬懷,更賦予清明節以非凡的意義。
清明節是什麼節日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是什麼節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一: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的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習俗三: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的習俗四: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的習俗五: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的習俗六: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的習俗七: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八: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的習俗九: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的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於是設計謀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無奈,最後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戰亂,只好流亡國外。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身邊不乏有才能出眾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時候,跟隨他的臣子都陸陸續續棄他而去,身邊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這期間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差點暈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動得留下淚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繼任國君,即晉文公。
晉文公當上國君後,自然要封賞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晉文公卻忘了流亡途中為他割肉充飢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追悔莫及,他於是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命人搜山,但是並沒有找到介子推。晉文公情急之下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現身,沒想到這樣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晉文公發現介子推的時候,他揹著母親死在一棵老枯柳樹下。介子推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悲痛萬分的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發現去年燒死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並且當場折下幾支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比如拔河、盪鞦韆、鬥雞等等,但是掃墓祭祖仍是千年不變的主題。
大年初五的習俗和禁忌
1、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 ...
年初七習俗和禁忌
1、年初七習俗:
⑴攤煎餅
中國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⑵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 ...
清明節的習俗的禁忌
1、在掃墓時,除了擺放鮮花外,也可在墓前插幾枝新柳,以表達追思之意。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在墓地周圍栽種幾株松柏,這些都是蔭庇子孫、辟邪扶正的善舉。
2、清明節掃墓、拜祭時,著裝以肅穆端莊為宜,最忌鮮豔衣服。當然,新人或添的新丁要穿紅衣服,以表達向先祖報喜之意。本命年之人也可在裡邊穿紅。
3、清明 ...
過年除夕習俗和禁忌
1、除夕的習俗:
(1)燃爆竹。
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燃爆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2)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 ...
清明節是哪一天?清明節的習俗和傳說
清明節是哪一天
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 ...
清明代表什麼動物和花?清明節有哪些常見飲食?
清明代表什麼動物清明節一般出什麼生肖
清明代表的動物就是龍,因為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雨神”,即神話中常見的“龍王掌管降雨”。因此,十二生肖中龍應當是代表清明節的。
清明代表什麼花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古代清明詩中,常常寫到桐花。如白居易《桐花》詩說“ ...
清明節掃墓習俗有什麼由來?清明上墳有哪些禁忌?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祭拜
清明節現在成了人們祭掃墓地、追遠懷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掃墓始於何時?民俗學家對此作了解釋,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