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祭祖
清明時節話祭祖
清明,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漢代時就已形成,“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這些都是清明名稱的由來。人們依此節氣作為判斷所要進行的農事,根據清明雨水的多少佔卜莊稼的豐歉情況。由於時間上的相近關係,唐代以後,清明綜合寒食節、上巳節習俗,逐漸發展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活動較多,既有祭祖掃墓、迎城隍祭厲壇、祭花神等祭祀活動,又有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遊樂活動,也有各種飲食習俗。其中以祭祖掃墓規模最為龐大,各地均有進行。
清明節有祭祖掃墓的習俗,所以它又與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一日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所謂鬼節,是祭祀祖先、悼念亡靈的節日,它是相對於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而言。清明節與其他兩鬼節相比較,清明節祭祀的物件主要是自己的親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終追遠、持守孝道的表現,表達了對故世親人及祖先的懷念。而其他兩鬼節不光包括這些,還包括祭祀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其意義重在安撫,不想讓他們作祟,危害人間。
清明節祭祖的時間因地而異。山東地區多在清明節當天祭祖;京津地區選擇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晉南一帶祭祀時間有兩次,一次是清明前,各家分頭祭祀故世親人,另一次是清明當天,同姓家族派出代表祭祀共同的祖先;而江南一帶多選擇清明前三天開始祭祖,時間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後四天。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祖活動也多集中到清明節這天舉行。
之所以都趕在清明祭祀還在於祭祀時間也有期限。俗話說:“前七後八,陰司放假”。冥府鬼門開啟的時間僅在清明節前七天,節後八天,因此祭祀時間安排的最大限度也在這個範圍之內,相傳超過這個範圍,祭祀就不靈驗了。依據祭祀的場所不同,祭祖分祠堂祭祀和墓祭兩種。祠堂祭,又叫廟祭,由家族長者帶領全族人聚集在祠堂裡祭祀祖先;墓祭是長者率領全家人在露天墓地舉行祭祀儀式。目前墓祭最為普遍,因為只有墓地祭祀時,祭祀者距離故世親人距離才最近,它能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還有一種情況,是出門在外的人實在不能回家掃墓,只能選擇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以表達自己對祖先的祭奠。
墓祭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添墳、食祭餘等流程。祭拜前,先除去墳墓上的雜草,在墳前劃好上供範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祭品等。然後為祖先化紙錢,因為紙錢只有化作煙氣飄進冥界,才能為祖先收到,所以人們先要將紙錢焚化。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由於受到寒食節禁火的影響,湖北恩施、咸寧等地用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得祭祀的孤墳了。所謂添墳,指已故親人的墳墓增添新土,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夏天易遭受淋雨之災。實質這是對過世親人表示懷念的見證。祭祀完畢之後,全族人一同在祖墳前會餐,分享祭祀後的食品,這叫做食祭餘,人們相信食用祭祀祖先後的物品能直接獲得祖先保佑。同時這也是和睦家族的重要方式。因地域不同,食祭餘稱呼也不相同。河北望都稱這種活動叫做“吃會”。甘肅靈臺稱之為“清明墳頭會”。
清明祭祖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樸素的祖先崇拜意識的遺存,它是人們懷念離世親人的現實需要,也是確認宗族延續的心理依託。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種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還祭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藉以表達對華夏祖先、對先賢聖人的思念與敬仰之意。
清明為什麼要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的原因由來
清明為什麼要掃墓祭祖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的原因由來
清明掃墓是為了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
關於清明掃墓祭祖的傳說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文獻記載中,介子推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並且,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於桓譚《新論》)。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據考,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中國地域遼闊,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文獻上主要記載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此後清明節的墓祭節俗漸出現於文獻上。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會被附會一個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清明為什麼要掃墓祭祖?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有什麼傳說?
清明為什麼要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是為了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
關於清明掃墓祭祖的傳說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文獻記載中,介子推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並且,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於桓譚《新論》)。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據考,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中國地域遼闊,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文獻上主要記載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此後清明節的墓祭節俗漸出現於文獻上。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會被附會一個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清明時節適宜吃什麼滋補品
即便你平日裡對二十四節氣並不是很注意,或者你從沒刻意數過中國到底有多少個節氣,清明節,也不會讓你感到陌生,因為這一天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已故親友的日子。
談到清明節,我想有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歷史故事:史書記載,在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快要餓死的 ...
中秋時節話團圓
快到中秋節了,這也是今年傳統節日“小長假”的最後一次。在“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時刻,回顧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文化內涵,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中秋節又稱月節。最早來自月亮崇拜——遠古時期,白天靠陽光,夜晚靠月光,人類看著月出月落,月缺月圓,很敬畏,自然產生了月亮崇拜。祭月的習俗綿延不絕,周朝就有拜月儀式,北京 ...
清明穀雨話茶香
清明、穀雨時節,是新茶採收的時節。
清明茶,是清明時節採製的茶葉嫩芽(清明前採製的新茶叫“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齣茶。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穀雨茶,是穀雨時節採製的春茶(穀雨前採製的新茶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 ...
清明時節祭祖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詩。詩中主要描寫清明時節,春雨悽濛;遊子思念故人,肝腸寸斷;面對紛紛細雨,更添幾分憂愁。這時,他只想找個酒家,借酒澆愁。詩人在詩中描述了清明時節,百姓雨中掃墓、祭奠祖墳,悼念已故親人的悽迷情景。清明節的來歷,民間 ...
濟寧曲阜清明時節風俗
近日從曲阜市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獲悉,值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到來之際,為緬懷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增強遊客的文化體驗,將在孔林舉行盛大的祭祀孔子儀式,從而把印在塵封古籍中的古老風俗,刻在千年石碑上的儒家文化,生動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按照曲阜當地的風俗,在每年的清明節,孔氏的後裔 ...
關於清明時節的作文12篇
關於清明時節的作文1
今天是傳統節日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
一大早我們一家三口去爺爺奶奶家過節。
由於今天姑奶一家也參加,共十四個人,我們分三車直奔紫荊山錦繡花園酒店。由於人多,我們在包間分為兩桌就餐。哇!好熱鬧啊!聊著家常說著近況,不一會,一道道豐富的菜餚上桌。我一看,哇! ...
清明時節作文15篇
清明時節作文1
今日雖然下著雨,但是我過的很有趣、很充實。
我吃好早飯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做作業,我把家庭作業全部做完了,媽媽也訂好了《里約大冒險》的電影票。
今日我們一家人去老家給我奶奶掃墓去了。
我們為了不堵車,我們早早地吃完中飯就出發了,公墓里人果然不多。我們透過長長的、兩邊都是松柏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