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歌歷史,清華校歌的歷史由來
清華大學校歌歷史,清華校歌的歷史由來
清華大學有著百年的創校歷史,除了這些之外清華大學的校歌在20年代也是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作為一個百年高校,清華大學的校歌也是風風光光了將近上百年,你知道清華校歌的由來嗎?
中華民國十二年,學校公開徵求校歌,當時在清華教授國文與哲學課的汪鸞翔先生(字鞏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蒼蒼”應徵,經校外名人審定膺選,又經該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張麗真女士配曲,趙元任氏編合唱,於是成為雋永流傳,直深受歷代師生歡迎的佳作,歌詞共有三段。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公開徵集校歌,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也做張慧真)女士譜曲。
於1924年03月18日全體練習試唱,03月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於1924年03月27日《清華週刊》。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週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
二十年代清華大學老校歌誕生以後,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批詠唱該校的歌曲。“文革”結束覆校後,學校藝術教育機關還搞過新校歌的徵集活動。但至今尚無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認同,可作為清華大學的校歌。
相比之下,清華大學的老校歌倒是歷經七十八個寒暑,仍然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在我校即將迎來九十華誕的時候,將老校歌整理成簡譜再次發表,希望能在我校師生員工中傳唱,從中體味該校的歷史和傳統。
此歌的曲調也極具特色,穩重堅定,神聖莊嚴,與該校的歷史及特色存在著內在的聯絡。作曲者張慧珍女士是當時我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原歌譜作曲者欄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這既不符合今天的語言習慣,又顯得過於陳腐,故改之。
【結束語】清華大學在20年代初征集校歌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最為重大的一件大事了,並非只有才子才能創作出好的文章,來自於民間的創造才是真正表達了民眾中的清華。
酥脆可口的美食,馬蹄酥的由來歷史
馬蹄酥是中國傳統的漢族小吃,它酥脆可口,油而不膩,香甜盈口是吃貨們的最愛小吃。至今流傳於中國各地。遍佈中國大江南北。本期的小吃文化大全帶你看看酥脆可口的美食,馬蹄酥的由來歷史。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福建同安,江蘇江陰山西繁峙等地的著名漢族小吃。
馬蹄酥是由麵粉揉合各種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後流傳入民間,隨著歲月流轉,各個地方的馬蹄酥也演變出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馬蹄酥為江陰傳統特色糕點。清朝末年仿製鎮江同名糕點,並經改進成面。該產品採用上等麵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酵後製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備,色、香、味俱佳。
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帶的輕便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禮品。它是燥熱物品,飴糖又有營養,用麻油炸過,又是婦女“坐月子”的熱補品。
山西繁峙馬蹄酥,原名叫“梅花酥”。過去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將紅、黃、綠等各種顏料透過羅的小孔“甩”到其表面。使其表面花花點點,狀似萬朵梅花綻放。
流傳一:
西漢末期王莽篡位,追殺劉姓子孫,劉秀四處逃命。當他逃到繁峙城的時候,追兵緊隨而至。他慌忙藏到了一個,賣“梅花酥”老人的身後。追趕的兵馬狂奔而過,撞翻的老人擺在街邊的案板,散落在地上的梅花酥被馬踩的七零八落,追兵過後,老人看疲憊不堪的劉秀,說道:“不嫌髒,你就吃吧!”飢腸轆轆的劉秀哪裡還管得了髒淨,撿起地上的梅花酥狼吞虎嚥的飽餐了一頓。後來劉秀重興漢室,開創了東漢王朝,還念當年被馬踩了的糕點。
由於當時沒來得及多問,就根據記憶中的形狀跟口感,下旨尋找“馬蹄酥”。後來做梅花酥的工匠,就乾脆用月牙刀,將梅花酥切成馬蹄狀的小塊來賣,並採用了御賜名“馬蹄酥”。
流傳二
馬蹄酥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陝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親們嘗後讚歎不已,經皇后同意,孃家派一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制作此佳點的工藝,後來傳入民間。唐代開闢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馬蹄酥製作時將餅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就寫過“乍經面起還留跡,不踏花蹄也自香”讚美馬蹄酥的詩句,說明它歷史悠久並受到詩人墨客的讚賞。
配料:
它的原料是麵粉、白糖、麥芽、豬油;分酥皮、拌餡等製作工序,揉全後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這種餅酥脆餡甜,開水沖泡後體積膨脹,所以也叫“泡餅”。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麵粉4.8公斤綿白糖2.05公斤酵種25克飴糖75克食鹼10克豆油1.95公斤
製作方法:
1.將麵粉(1.8公斤)放入麵缸,酵種撕碎後放入,把綿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麵粉的兩邊,倒入開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麵糰。再將食鹼(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後倒入,反覆用勁揉勻,劃開透氣,五六分鐘後,仍揉合到一起,製得糖油麵約3公斤。將食鹼(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後倒入麵缸,再放入麵粉(3公斤),綿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勻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將糖油麵搓成條長,摘成劑子200只(每隻重15克),撳扁成邊薄中厚的圓形皮子,每隻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攏,撳扁後用擀棰擀成直徑約6.7釐米的酥坯,然後在酥坯正面刻上馬蹄印,將飴糖用熱水75克稀釋後,塗刷在酥坯面上。待桶爐燒熱,將酥坯底面抹少許清水貼入爐中(每爐可貼100只),爐口上蓋一水缽,用微火烘烤。4分鐘後,端去水缽,將綿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蓋水缽(不使漏氣),同時用溼布塞住桶爐風口,燜約3分鐘,待爐內糖煙消散、熱氣冒出時,端去水缽,出爐即成。
產品特點:色呈金黃,酥軟微脆,香甜盈口,油而不膩。
【結束語】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要看它的文化底蘊,還要看它具有什麼樣的特色美食。每個地方的特色美食味道都不一,有的地方嗜辣,有的地方嗜甜……當地的美食最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
火鍋文化簡介,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冬天圍在一個暖和的爐子旁邊,上面一口鍋再放著牛肉、羊肉、菇類、青菜等等,這才是過冬的正確方式嘛!如今的商場上大多數火鍋店的骨湯都被爆出全是化學新增劑,也是讓人不僅心酸,火鍋還是自己家吃得好。
那麼,本期火鍋文化一起了解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在眾多的飲食詞語中,“火鍋”屬於少於有的一詞多義之類。它既是食品。又是炊具名稱,還是傳統飲食方法,可謂身兼數職。作為食品名稱,古代的“拔霞供”、“暖鍋”、“僕僧”指的是它;現在的毛肚火鍋、清湯火鍋、紅湯火鍋、鴛鴦火鍋、四季火鍋、蔥花鍋、涮肉火鍋、涮羊肉、野意火鍋、白肉火鍋、什錦火鍋等等,指的還是它。
作為一種炊具,火鍋兼有炊餐二具的職能。食物原料在火鍋中燙涮成熟,它是炊具;火鍋可以直接上餐桌,它又早餐具,通常,火鍋可以用鐵、銅、陶、鋁等材料製成。大小均有。有的有耳,有的鍋與爐相連,式樣繁多。
大約一萬年前,我國最早的容器——陶製的鼎就是作鍋使用。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是最早的火鍋。只是那時還沒有現在所謂的鹽,調味料,更沒有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體積龐大的鼎,不能移動,只能固定在一個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
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製的鍋子與陶製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從前的鼎,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火鍋的發展,如同餐飲一樣,是漸進式的發展。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材料的發現,在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比較健康),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是火鍋的雛形。《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他談到在遊五夷山、訪師道時,在雪地裡得一兔子,無廚師烹製。“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鍋是人們冬天最喜愛的美食之一,但是吃火鍋也有許多飲食禁忌,稍微不當,就很有可能出現腸胃不適甚至中毒事項。第一,吃涮羊肉,不宜單純講究肉“嫩”。很多人吃火鍋認為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但是這樣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
第二,吃炭火火鍋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吃鍋時往往是人多房間小,室內溫度高、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木炭燃燒不透,就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
火鍋的配料多是肉類、海鮮和青菜等,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後所形成的濃湯汁中,含有一種濃度極高的叫“卟啉”的物質,經肝臟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洩受阻,致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
【結束語】冬天吃火鍋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家家戶戶一般在家庭條件可以的情況下,都是經常自己在家中吃火鍋的,火鍋的盛行沒有較長的時間,但距離起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四大徽班是指什麼,它們的歷史由來
如果我不想現在這麼容易戲劇化,我的生活該會是一場絢爛的戲劇吧。戲劇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傳承久遠,更是古代的娛樂節目之一,你知道在戲劇中的四大徽班嗎?也知道他們的歷史由來嗎?本期戲曲大全為你解析。
四大徽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 ...
南平三千八百坎是什麼,它的歷史由來
在中國著名景點中南平地區有這麼一條古道,人們稱之為“三千八百坎”是不是聽得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在故事南平交通閉塞想要與外界聯絡靠的就是這條“三千八百坎”為什麼這麼叫他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千八百坎,為國家一級景點,因過去從坎腳至坎頂為三千八百級石階而得名,是我國現存最好的古道之 ...
福州雪峰寺怎麼走,它的歷史由來
福州,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文明誕生了。在中國著名景點中福州又叫榕城,在歷史的長河中基本上都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既然福州帶著歷史的印記那麼肯定少不了寺院的蹤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著名景點中的雪峰寺。希望大家喜歡。
雪峰寺又名崇聖寺,全名雪峰崇聖禪寺,位於閩侯縣西北雪峰鳳凰 ...
上海名弄堂之石庫門的歷史,石庫門的由來
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業,被認為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徵之一。最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弄堂之一,它代表了一個時期上海的輝煌適時刻。那麼你知道石庫門的歷史是怎麼樣的麼?本期的弄堂文化帶你瞭解。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 ...
湖北四祖寺是什麼地方,它的歷史由來
話說小編上班到現在還沒出去旅遊過呢?你們說小編我每天寫這麼多好玩的好吃的卻沒機會去玩沒嘗過一道美食,是一種多麼痛的煎熬啊。畢竟今天星期四,小編還是繼續為大家帶來中國著名景點中湖北的四祖寺,有多少同學知道他呢?
四祖寺,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它位於黃 ...
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弘揚清華大學文化
歌曲是藝術文化上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每次的週一升國旗,聽著國歌在自己耳邊迴盪都有一種血氣上湧的亢奮。在一些校園中也是有著一些學校校歌,而作為百年院校的清華大學也有著自己的校歌。
那麼,本期一起了解一下清華大學校歌歌詞。
《清華大學校歌》由汪鸞翔先生作詞,張慧珍女士作曲,評審於1923年前後。1923 ...
北京烤鴨的做法及歷史,北京涮羊肉
烤鴨歷史:
早在南北朝時(420-589)《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飲膳正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這些皆為今日烤鴨之前身。北京的烤鴨店,一說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一說出現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那時經營的是南京(金陵)傳來的燜爐烤製法,故稱南爐鴨。最早的店址在宣武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