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龍滾荊:苗族蘆董笙舞“滾山珠”,獲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金山仗獎”,攝影:周學光)
(納雍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在荷蘭街頭 攝影:張興福)
納雍苗族人民以自己的才華,創造了本民族燦爛而 獨具特色的文化。她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音樂舞蹈更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眾多的苗族歌舞節目中,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獨創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名震中外、享譽全球。這種舞蹈以其高超的技巧、敏捷靈活的步調、明快的節奏感等特點,深受中外觀眾喜愛。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又叫“滾地龍”,苗語稱為“子羅奪”。傳統的“滾山珠”一人或數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表演動作怎樣艱苦高難,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保持笙不離口,曲音不斷,笙與舞自始自終相位相配,協調進行。透過加工提煉後的“滾山珠”,已從重在再現的藝術形式昇華為重在表現的藝術形式。除保留舞蹈中已有的內容——舞蹈語彙和“蜻蜓點水”(苗語稱“等古東林”)、“駿馬賓士”(苗語稱“朝點”,“打場、“飛冷枯”)、“地龍滾荊”即“滾地龍”(苗語稱“子羅奪”)等等動作造型之外,又發展引進“二人立”、“三人立”、“雙飛燕”等動作造型,並借鑑京劇的表演藝術加進了側身翻、前後空翻等高難技巧,還創編了後仰空腰腹支撐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難造型。蘆笙舞曲也由原來的不同調高改編為統一的調子。傳統的“滾山珠”一般在年節、喜慶或農閒之餘表演。關於這個舞蹈的產生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苗族人民在大遷徙中,由於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行走十分艱難。英勇的苗族青年為了給父老鄉親們開闢一條通道,就用自己強壯的身軀滾出一條道路,讓父老們順利透過,到達黑羊大菁(今黔西一帶)安家落戶。人們為了褒獎這些青年的英勇行為,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的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
納雍縣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已滾出縣門、國門,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並獲全國民族舞表演金獎。出訪了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北歐四國,好評如潮。返程時,在波蘭還捧回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金山仗獎”。
“滾山珠”蘆笙舞,在多次的蘆笙舞表演中,堪稱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腳著麻耳草鞋,或時以頭為足、或時以人攀肩,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進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國家文化部領導贊為貴州高原明珠。
“滾山珠”原名為地龍滾荊,以叫滾地龍。苗語叫“子羅多”,是苗族蘆笙舞中的一個優秀節目。
傳說遠古時期,苗族人民的祖先,在大遷徙途中,來到黑洋大箐。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們為了給父老們開闢一條通道,就有自己矯健的身軀從荊棘林中滾出一條路,讓父老們勝利透過,到達黑洋大箐安家落戶。人們為了紀念這些青年的功績,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蘆笙舞,取各地龍滾荊,再現當年這一群群苗族青年披荊斬棘,克服創業中種種艱難,使之代代相傳。地龍滾荊以前動作比較單一,古樸稚拙,以再現當年年輕人征服大自然的過程為主,一人數人均可表演。表演時用6支長約30釐米木製梭鏢,鏢頭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1.2米的圓圈,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擺成圓圈代替鏢頭亦可,表演者必須手持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梭鏢或水碗翻滾,碗中水不能傾瀉,這樣的表演難度極大。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人們逐步將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動技巧,融匯到蘆笙舞蹈中,不斷改進完善。
相信大家對於每個民族的一些醫術都有一定的瞭解。畲族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民族之一,人口眾多,一般都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畲族的醫藥是別具一格的。那麼,大家對於畲族醫藥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苦難中綻開的山花
我國畲族人口70餘萬,主要分佈於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地。據介紹,畲族自稱“山哈”,畲語“哈”是“客”的意思,“山哈”即從外地遷來居住山裡的“客戶”,景寧畲民認定祖籍在廣東潮州鳳凰山地區。由於畲民長期居住在偏遠閉塞、村落分散的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畲民為求生存與繁衍,他們學會了防治疾病的技藝,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畲族醫藥就是畲民長期在生產、生活實驗中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畲醫藥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自成一體,具有獨特的疾病觀,疾病分類法和特殊療法,體現了畲醫藥的文化特色,對某些疾病的療效更有獨到之處。
2006年,浙江省衛生廳立項的《中國畲族民間醫藥調查與整理》課題結題後,編寫出版了介紹我國畲族醫藥最完整的40萬字的《中國畲族醫藥學》。2007年7月,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會長諸國本在為該書作序中稱:景寧縣過去是一片偏遠閉塞,無人知曉的丘陵和山區。畲族醫藥就是這苦難中綻開的山花……它帶著青山草藥的香味,飄散到山區的萬戶千家。
畲族醫藥別具一格
《中國畲族民間醫藥調查與整理》課題,由畲族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雷後興主任醫師領銜完成。課題組歷時6年多,走訪調查了全國主要畲族聚居地,根據調查所獲大量資料,整理出了畲族醫藥的基本特徵。
獨特理論:
“疳積理論”、“六神學說”為畲醫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論。畲醫又把“疳積”分為狹義疳積和廣義疳積,狹義之疳積,又稱“小兒疳積”;風、寒、痧、食等因素引起諸多雜病,總稱廣義的“疳積病”。“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腎神、膽神組成,畲醫認為“六神”失守就會生病。“痧症理論”則形成了完整的一整套發痧療法。此外,畲醫對傷、對風症等也有獨特的認識。這些理論基礎,形成了畲醫的疾病命名與分類以及診病方法。
特色療法:
包括外治療法、痧症療法、傳統正骨、解毒通利法、食物療法、心理療法等和民間常用處方。外治療法至今仍被廣為應用的有刮法、挑法、捏抓法、燻法、吹法、搓法、熨法等。多種發痧技術,往往能起到手到病除的效果。正骨採取徒手復位、鮮畲藥搗爛外敷和杉樹皮固定的方法。此外,對蛇傷、風溼、黃疸肝炎、肺炎、骨髓炎等治療均有祖傳秘方。畲醫還有“醫食同源”之說,幾乎家家戶戶常用家禽家畜配草藥食用,經統計具有食療作用的食物約100餘種。
用藥特點:
畲藥基本為野生植物藥。畲醫認為畲藥有陰陽之分,十分講究用藥的陰陽平衡。畲藥中為熱性、溫性的陽藥,長在朝陽的山坡;治療亢盛、炎症的陰藥,生長在陰山溝裡;不寒、不熱、不溫、不涼之藥稱“和”藥,具有平衡和滋補功能,“和”藥生長於低山谷。畲藥有其品種特點,以鮮採即用為主,並有其炮製技藝,注重藥引和輔料等用藥習慣。
傳承習俗:畲民患病,多數憑祖傳驗方服用畲藥或採用其他傳統治病方法。治病技術被視為珍寶,傳男不傳女,也有婦兒科婆傳媳之俗,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自成體系。懷有一技之長的畲醫一般以技藝為主業,仍從事農耕,或半農半醫,也收受微薄的酬謝。
研究開發初見成效
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院等六家單位共同完成了《畲族醫藥研究與開發》課題,填補了國內此項研究的空白,為畲醫藥的繼承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其創新成果主要有:對畲醫藥進行全國性全面調研疏理的基礎上,建立國內首個“畲族醫藥開發研究專用資料庫”。收集到診治的病種776個,處方1600多個,畲藥2952種,這些資料經分析、處理,歸併出450個病名、1000餘張處方和1600餘種民間常用畲藥,基本查清了我國畲族民間醫藥的現狀。應用資料庫軟體研究開發畲族民間醫藥為國內首創。首次對民間常用的517種畲藥進行畲藥名、通用名、土名與植物拉丁字名四種名稱對照。還公開出版專著一部和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3篇。研究成果達到了搶救、整理和保護畲族醫藥的目的,為傳承畲醫畲藥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畲族民間醫藥調查與整理》研究課題獲得浙江省中醫藥科技創新二等獎。
同時,在1003個畲藥處方中篩選出降血脂、治乙肝等7個有效處方進行了臨床驗證,完成了院內製劑全部資料上報工作,進行了地菍等畲藥的藥理毒理試驗,申請的11味畲藥炮製技術已獲浙江省藥監部門批准編入浙江省中藥炮製規範。選擇保健茶作為畲藥開發利用的一個切入點,首先研製的由畲藥組成、具有健胃和降脂作用的2種保健袋泡茶,投入市場後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07年,麗水市畲族醫藥研究會申報的“畲族醫藥”專案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該專案又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非遺”保護任重道遠
浙江省和麗水市衛生等有關部門,對畲族醫藥做了許多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應當說,畲族醫藥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由於畲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畲族醫藥為民間流傳,不像藏、蒙、維吾爾等民族醫藥既有語言又有文字記載,因而對畲族醫藥研究的難度更大。現有畲醫大多年事已高,部分名畲醫已去世;因多種原因,年輕畲民學習畲醫甚少,導致畲醫事業嚴重後繼乏人。國家對畲醫還缺乏政策法規扶持,畲醫難以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國家對藥品、醫院製劑的審批已嚴格控制,因而,發展畲醫畲藥的困難較大。對畲藥的保護力度不夠,破壞較為嚴重,造成畲藥資源日益減少。對畲族醫藥研究和保護的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缺乏必要的財政投入。同時還要看到,當今強勢文化的衝擊,現代先進醫學對畲醫的衝擊是全方位的。這些困難和問題尚需深入研究,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浙江省和麗水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畲族醫藥正在進一步加大保護、搶救和研究與開發的力度。記者在採訪中感到,人們期待著畲族醫藥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浙江省保護傳統文化的又一張名片。
8月16日,電影《一九四二》在京舉辦釋出會,釋出會上,導演馮小剛探討起“民族性”的問題,他希望《一九四二》能成為一面照見“民族性”的鏡子,他表示自己拍完這部影片之後,不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開始“知恥”,並認為“知恥”比“臭美”強。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會出現那麼多荒謬的人,發生這樣荒謬的事兒?我會陷入 ...
紅軍節1990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碑落成典禮在縣北川主寺隆重舉行,這一天,被松潘縣人民政府定為“紅軍節”,以紀念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鬆潘草地並在此進行的一系列重要活動。自此,每年8月25日,各單位、學校扎彩坊,貼對聯,掛紅燈,政府組織大型遊園活動和文藝演出,城區群眾以及各地遊人紛紛前 ...
快開學了,朋友很鬱悶,他說上個學期開始,他每天送上四年級的女兒上學,女兒都要讓他把車停在離校門口稍遠的地方,起先以為是門口車多不方便,後來才知道,他開的車有點落伍了,這讓他很無語。
報道說在很多幼兒園裡,小朋友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就經常比誰家的車好,什麼牌子的,誰爸爸官大,誰能管誰。雖說“童言無忌”,但 ...
民族復興指數的指標
數字化時代,什麼都能夠被量化,最近,有兩個數字牽動了中國人的神經。
中新網北京8月3日電 此間專家完成的一項測算結果顯示,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已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
另一個,是昨天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釋出了《2012中國民生髮展報告》。調 ...
土家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擺手舞起源於遠古時代,明清時期尤其盛行。擺手舞又名“社巴”,整個活動以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蹟為內容。祭祀儀式畢,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 ...
譽稱“西藏江南”的米林,民間舞蹈具有代表個性的有“鍋莊”等。
“鍋莊”藏語叫“卓”(吉祥的歌舞),也叫“歌諧”(圓圈舞)。
“鍋莊”,是因最早圍著火塘舉行而得名。跳鍋莊,人數不限,不要伴奏,也不要化裝。地點在院子裡、大門口、廣場上甚至火塘邊都可以。跳時,分甲乙兩隊,大家排列成行,手拉著手,臂連著臂 ...
羌族的祭山會
羌族自古信仰萬物有靈,其信仰的諸神各以一塊晶瑩白石所替代。羌民所信仰的天神“阿巴木比塔”,俗稱“天神塔”,在羌人整個心靈世界木中是一個美好而幸福的象徵。任何民族都希望本族的興旺發達,但由於過去生產力的低下,對大自然的不可控制,使人們幻想得到超自然力的幫助來實現美好意願。這種想象中的超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