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燒香的習俗

滿族燒香的習俗

  燒香的習俗 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特別是漢八旗人家的“還願香”、“太平香”,均爭取在立冬左右舉辦。祭祀活動主要有跳虎神。扮演虎神的神匠(單鼓藝人)在這初冬十月小陽春的大好節氣,在院裡院外。屋裡屋外,表演絕活,能施展出藝人的武功特點。

  漢軍旗滿八旗大部分都在初冬十月小陽春的季節中。家家相連,接連不斷地舉辦燒香活動。漢軍八旗人家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人家稱“燒葷香”。“燒葷香”要大操辦5—7天,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一般農家三至五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隻雞,一般家宰七隻雞,此稱為“燒素香”。

  居住在新賓地區的滿八旗、漢軍旗人家,對“燒香祭祖”通稱為“唱家戲”。漢軍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熱鬧的祭祖儀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別是虎神裝扮得活龍活現,翻滾跳躍,能者可竄房越脊,在房脊上滾動、翻動。還有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為此看熱鬧的人從十里八村紛紛而至,均要一飽眼福。漢軍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觀眾最多。觀眾不但飽觀跳虎神的全貌,而且可看到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絕活,即頭頂水碗,兩臂上伸支起鼓來團團轉,兩臂彎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掛一鼓旋轉,甩起腰鈴鷂子翻身接鼓打在點上。與此同時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支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軲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節,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個節數,此種漢軍八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吸引觀眾的大好家戲。

  滿八旗“燒葷香”5—7天,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洗臉只用熱水,為了將手洗淨可用面鹼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雙膝跪在地上,妯娌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此是磕面子用的黃米。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連供上九盤子餑餑(用粘黃米麵做的粘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開啟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製。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這是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菸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使喚豬就是宰豬,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裡炸一下,其銳利無比而用來宰豬。後來恐怕用扦子宰豬的技術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宰。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裡,豬耳朵一撲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著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

撫順滿族燒香的習俗

  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特別是漢八旗人家的“還願香”、“太平香”,均爭取在立冬左右舉辦。祭祀活動主要有跳虎神。扮演虎神的神匠(單鼓藝人)在這初冬十月小陽春的大好節氣,在院裡院外。屋裡屋外,表演絕活,能施展出藝人的武功特點。

  漢軍旗滿八旗大部分都在初冬十月小陽春的季節中。家家相連,接連不斷地舉辦燒香活動。漢軍八旗人家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人家稱“燒葷香”。“燒葷香”要大操辦5—7天,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一般農家三至五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隻雞,一般家宰七隻雞,此稱為“燒素香”。

  居住在新賓地區的滿八旗、漢軍旗人家,對“燒香祭祖”通稱為“唱家戲”。漢軍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熱鬧的祭祖儀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別是虎神裝扮得活龍活現,翻滾跳躍,能者可竄房越脊,在房脊上滾動、翻動。還有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為此看熱鬧的人從十里八村紛紛而至,均要一飽眼福。漢軍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觀眾最多。觀眾不但飽觀跳虎神的全貌,而且可看到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絕活,即頭頂水碗,兩臂上伸支起鼓來團團轉,兩臂彎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掛一鼓旋轉,甩起腰鈴鷂子翻身接鼓打在點上。與此同時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支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軲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節,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個節數,此種漢軍八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吸引觀眾的大好家戲。

  滿八旗“燒葷香”5—7天,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洗臉只用熱水,為了將手洗淨可用面鹼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雙膝跪在地上,妯娌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此是磕面子用的黃米。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連供上九盤子餑餑(用粘黃米麵做的粘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開啟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製。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這是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菸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使喚豬就是宰豬,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裡炸一下,其銳利無比而用來宰豬。後來恐怕用扦子宰豬的技術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宰。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裡,豬耳朵一撲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著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

滿族喪葬習俗

  滿族喪葬習俗 滿族喪葬中,有所謂 燒飯 之禮俗。遼金時女真人就有將 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 的燒飯之俗。瀋陽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有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以後,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統治者一再告誡要節省食物器用,除燒飯外,也不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率至墳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奔跳過去就可以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喪葬,仍有殉葬之惡俗。此俗亦系沿襲自遼金女真奴隸主貴族 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的故俗。努爾哈赤死,有大妃烏喇納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跡根三人從殉,雖然其中不無政治鬥爭的需要,卻反映著殉葬的陋俗;皇太極死,亦有二個親信侍衛從死。此惡俗,在滿族入關後逐漸消失,瀋陽滿族以後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後,喪家門外不設殃榜(一般漢族在門外設殃榜。所謂殃榜,是由陰陽算命先生開列的含殮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領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廟。服喪期間,喪家男女以白布袍帶為喪服。葬前,帶垂至前胸;葬後,男挽於腰間,女戴 包頭 。百日內,起居不釋白,男截髮,冠不綴纓;女剪髮,頭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務繁忙,受漢族影響,皇太極之喪規定 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 。老皇帝死,新皇繼位,雖在喪期,臨朝大典時仍要求官員 冠宜綴纓 。

  一般滿族人家,百日內起居不釋白。至百日,備香楮祭品到墳前敬奠,脫去孝服,稱之 釋服 。三年內,男不穿紅衣,女不戴簪花,保留著滿族的古制。

  滿族有清明上墳插 佛託 之俗。此 佛託 大多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貼五彩紙,插在墳上,意為 墳花 ,寄託哀思。

  進入二十世紀,喪葬舊制有所改革,一個時期曾襲用漢俗,但喪服之制仍保留下來。解放後,又能了進一步的改變,現在喪葬舊制已不見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儀式。

  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女兒、孫女,用長孝帶圍一寬箍,結於頭後,下垂脊背。至於孝服的吐邊、收邊,與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喪服和漢人喪服 喪禮在北京有種種的分別,喪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滿蒙喪服最輕(內務府三旗尤輕),漢軍較重,漢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漢禮,才漸漸不易區別。

  滿蒙的喪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個一官半職,雖只是一名 馬甲 ,只有二兩銀子錢糧,也不免有些官派,喪服便也官樣起來。滿蒙旗族男子喪服,穿 四開啟孝袍子 (啟唸作 器兒 ,即會典所謂袍幾裾),小領鈕釦和大褂一樣,除左右開啟外,前後還有兩開啟和袍褂的袍子一樣。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親穿 大莊粗布 孝袍,衣邊外吐,謂之 吐邊孝 。不釘鈕釦,只釘布條,系粗布孝帶。頭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線帽頂,不用白帽結,足穿青布靴(後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輕,除孝袍吐邊外,幾乎看不出是親喪來。本族人丁,孝袍用 絨花粗布 縫製,唯胞侄為胞叔服孝也應穿大莊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兒子為父母穿孝一樣,分別只在領子。子用白領,侄用青布領。凡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繫布條而釘紐袢。外甥為舅父母、姨父母,親家兒對親翁母,婿對岳父母皆應穿漂白洋布孝袍,是為孝服中最輕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無尊長老親,也可穿絨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紐袢全用廣扣銅鈕釦。婿為岳父母服喪並穿石青馬褂(綢布均可),腰繫涼帶,帶活計(即 跟頭褡褳 、 表絹 、 扇套 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藍綢卷頭、挽袖,甥婿的區分,只在馬褂的有無。以前辦喪事並沒有遞送紙花的辦法,一律全送孝帶。至親送絨花粗布孝帶,遠親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帶,所以早年到人家弔祭,該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繫帶,只等在靈前行過禮後喪家必用銅茶盤,雙手送過孝帶來,並說 您給免免罪 ,謂之 遞孝 。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遞孝帶,至親過 探喪 的,在人死未大殮以前來探喪時,即送過孝帶。喪家富足還有對至近戚友送孝布的辦法。朋友穿孝沒有一定規矩,只看感情。其中義子為義父母穿絨花粗布孝袍的佔多數。

  滿蒙旗族婦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見,孝袍和男子沒有大的分別,只孝袍不留開啟,孝帶系在腰中,並由肩上背過背後(以死者的性別分男左女右)。旗族婦女因都梳 兩把頭 ,所以有 拆頭撂辮 和 不拆頭撂辮 的分別,又有 拆頭撂單辮 和 拆頭撂雙辮 的不同。婦女最重的孝服是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應摘去兩把頭,拆開頭□和燕尾,另扎一個大把,用青線扎把,將大把分為兩綹,編成兩個小辮,辮梢散開不繫辮繩。頭把上安白骨扁方(內務府人用銅扁方),長只三四寸,用發繞住將辮撂在腦後,然後用大莊粗布包頭帶子將頭上纏好,結於頭後用針卡住,所餘帶子頭即垂在身後,太長的可以拴在腰帶上,這叫作 拆頭撂雙辮 。兒媳為翁姑服喪也同樣拆頭撂辮,只撂一個辮,可以用青頭繩系辮梢,翁死撂左辮,姑死撂右辮,這叫作 拆頭撂單辮 。扁方可用銀或白銅質而較長一點的(扁方以骨質為孝重,銀、銅以短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長兩把頭扁方,並可戴耳挖首飾。耳環也有區別:妻光耳,媳系青線,侄媳可以戴白銀圈。

  所有拆頭撂辮的,在接三之日,孃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後,即由孃家人代將撂辮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將辮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雙辮,只撂左邊單辮。其餘諸人也照舊撂下,只等出殯下葬之日在塋地梳上,便永遠不再撂下,專候百日脫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極遠族媳輩孝妝不拆頭撂辮,仍梳兩把頭,將左或右一把拆開(係指頭髮兩把頭)以死者男左女右為分,梳一小辮。頭上用絨花粗布作包頭,白頭首飾。親家媳婦和甥婦用漂白洋布盤倆雙十字,交叉在兩把頭上,腦門不圍箍,戴點翠首飾,也可以用青布將黃首飾包紮代用。內侄媳婦不拆頭也不撂辮,但用絨花粗布包頭,作交叉十字,並將腦門箍著,以示和撂辮及洋布的區別。凡拆頭撂辮的,都應有跪靈陪孝的義務,甚至出殯後各回自宅也按著定製穿孝。

  旗籍的喪禮由清中葉以後事事講排場,禮節儀式雖極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較比漢人卻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內衣是不注意更換的。孝期是為母親服三年喪,為父親服二十七個月喪。只在百日之內穿孝袍,過百日即換青衣,以至除服,並沒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喪制。尤其出閣的閨女,孝服更輕,和甥婦差不多,外孫也不跪靈,這個原因是根據清代帝室對於外戚 尊而不親 的緣故。

  漢軍八旗編入的成份很複雜,大部是明代居住滿洲的漢人及入關後編入的河北、山東各地的漢人。此外還有清真教入漢軍旗的(如黃、馬、金、鄧等八家回民),俄國阿拉巴金人、朝鮮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漢軍旗內。因此,漢軍旗人的喪禮在清初時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禮,俄羅斯牛錄下旗民還守東正教禮外,其餘的和滿蒙旗已大致一樣了。

  瀋陽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鹹、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農村有年節殺牲祭祀請親朋賓客吃福肉之習。供方子肉為四時吉慶;供魚為吉慶有餘;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誌著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


滿族婚姻習俗

  同姓婚娶,不論輩份。 在努爾哈赤統治前,滿族有嚴重的同姓血緣婚的習俗。明《岷峨山人譯語》雲:“胡俗婦喪其夫,其家男子即收妻妾。父子兄弟不論也。他適,則人笑其不能贍其婦。”《建州聞見錄》雲:“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如多爾袞的親侄肅王豪格犯了罪,多爾袞即娶豪格之妻為妻,就是“婦喪其夫,其家男子即收 ...

滿族祭祀習俗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 3 天,全族人就要著手準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中懸上一把穀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賙濟乞丐。此外還 ...

滿族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7-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滿族人口約982萬,大部分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北京市。主要從事農業。城市中,工人和知識分子較多。滿族歷史悠久,周秦時的肅慎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族都是滿族的先民。 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 ...

牡丹江滿族婚禮習俗

  提起滿族的婚俗,得從一段滿族的神話故事講起:長白聖母佛庫侖,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見到一隻嘴噙朱果的五彩靈鳥飛來,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懷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庫裡雍順。   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滿族的婚俗是從群婚制、對偶婚制、最後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婚俗 ...

滿族市井習俗

  滿族領主經濟的主要特徵是旗地國有以及農奴主對農奴的役使,它的瓦解相應表現為旗地的私有化與生產者身份的轉變。二者都是透過旗地土地買賣關係與租佃關係相輔相成的發展實現的。一般旗地的地主經濟因素從入關開始時迅速壯大,康熙末年,已成為普遍的經濟形態。   旗地買賣關係。旗地是滿族統治者分配給旗人的份地,只賦予佔有 ...

滿族習俗和服飾介紹

  飲食民俗: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服飾:   滿族服飾是對 ...

滿族祭祀習俗: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

  在中國傳統祭祀文化裡當然也包括了滿族的祭祀習俗。一般我們供奉神明完的食物是可以拿回去享用的,但是有些則不能,就比如這裡介紹的滿族祭祀習俗。飲食之物盡焚可能在有些人眼裡是很禁忌的。但是在滿族人眼裡,就是一種祭祀習俗了。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