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的白字戲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的白字戲

  中國戲曲可謂名揚世界,最為出名的尤數京劇,各地方也有屬於自己的小戲劇,他們由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方言而組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獨特的中國文化現卻瀕臨無人繼承的慘狀,想要了解白字戲嗎?就跟著小編一起到廣東文化裡看看吧!

  白字戲是流行於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白字戲歷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時候)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遂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音樂等漢族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汕尾市三稀有劇種之一。白字戲曲劇種。

  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後,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漢族民間藝術相結合,並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本地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沒有“啊咿噯”襯詞拉腔,跟(海陸豐白字戲)有所差別。白字戲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分地區。

  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如同臺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半夜,白字戲在後半夜,稱為“半夜反”;民間並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潮劇,兩者方言不同,唱法不同,從音樂上都有所不同,海陸豐白字戲是用當地的福佬方言(學佬方言演唱),海陸豐地區方言只是跟潮汕方言都是來自閩南系。

  2006年5月20日,白字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廣東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後,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漢族民間藝術相結合,並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本地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海陸豐白字)之分,現為海陸豐白字的專稱。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分地區。

  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如同臺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半夜,白字戲在後半夜,稱為“半夜反”;民間並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潮劇,兩者除方言略有差異外,幾乎相同,可見白字戲與正字戲、梨園戲和潮劇都有密切的歷史淵源關係。

  明末白字戲已經流行。1925年10月,在黨人彭湃的領導下,藝人曾成立梨園工會,並作出改良戲劇的決議,編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壓迫的戲和宣傳革命的歌謠。現有專業演出團體海豐白字劇團。傳統劇目有200餘種,文戲多,“全連戲”(整本戲)多。

  有大鑼戲、小鑼戲、民歌戲、反線戲、科白戲之分。

  白字戲在粵東地區演出歷史久遠,而且經常與正字戲同臺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陸豐地方俗例迎神賽會,如有幾班戲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戲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還有一種“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謂“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戲諺。

  白字戲的開臺戲《淨棚》、《八仙拜壽》、《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無關係。白字戲有“哩”調,有“哩”拉腔,與《金釵記》、《荔鏡記》相同。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兩個劇種,有些劇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記》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詞曲俱同。

  從歷史資料和如今面貌來看,均說明白字戲是在南戲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調、潮調的基礎上,吸收了正字戲的很多東西,並進一步與海陸豐地方方言、民情風俗、民間藝術相結合而形成。也有人認為,白字戲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馬戲。

  元、明之際,閩南大量移民到海陸豐,他們帶來宋代陳淳《上傅寺丞論淫戲》所說淫戲。

  宋慶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戲頭”“逐家裒斂錢物,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不顧忌。”這種戲隨移民傳到海陸豐,就有現存的俗稱老白字的竹馬戲。

沙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肩膀戲簡介

  肩膀戲,又稱肩頭坪,是福建省沙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戲曲,與我國其它劇種有較大區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三明文化中具體去了解關於肩膀戲的內容都有哪些。

  “第一好玩人疊人,第二好玩打死人,第三好玩迎大神。”這是流傳在夏茂的一首歌謠。長期以來,人們對第一句多有費解,以致誤解,乃至曲解為淫穢之事。具考證,這是夏茂人到沙縣城關遊玩後,回夏茂與人訴說的感受。

  “人疊人”是說肩膀戲,它跟第二句的舞獅子,第三句的迎佛是構成並列關係的,都是講沙縣明間文化娛樂活動。至於打死人,怎麼理解為舞獅子,或是真指某一次的打死人,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肩膀戲是翻譯後的普通話,沙縣原話是肩子頭棚。肩子頭,就是肩膀,棚就是平臺,此指戲臺。那麼肩子頭棚就是以肩膀為戲臺的戲。意譯成普通話就是肩膀戲了。

  肩膀戲也確實是好玩的,它與其他戲種迥然不同,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沒有,這是獨樹一幟的戲。我看過演雙簧,兩個演員同騎在一條凳子上,一前一後,一個做動作,一個發聲音,合二而一,配合默契,引人發笑。

  肩膀戲不同於木偶戲和傀儡戲,更不同於雙簧,上下演員都是真人。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個出上半身,一個出下半身。出上半身的是小學低年段年齡的兒童,他站在出下半身的大人演員的肩膀上。兩隻小腿緊緊夾住大演員的頭頸,而大演員也舉起雙手,向後握住小演員的兩條腿脖子,以做固定。

  小演員則可任意演唱表演,指手而不畫腳。大演員則在下隨戲走臺,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高或低。上下配合得當,令人稱奇,非常動人。過去小演員都是男童,表演女角也是男拌女裝。封建觀念已經破除,移風易俗,女童也可站在男人的肩膀上,不以為衰。

  肩膀戲演唱的都是《南詞曲》和《西皮臺》等沙縣漢族民間打擊樂。《南詞曲》有南詞頭、正韻、北調、南詞等調;《西皮臺》更豐富,有上小樓、新八板、謝水仙、新金中漢、延平板、老金中漢、露臺串、老八板、西皮串。

  演的故事有《花子過關》、《補缸》、《姑嫂打漁》。樂師們演奏的樂譜,不是簡譜,更不是五線譜,而是古老的起源於隋唐的工尺譜。工尺譜的“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分別記寫七聲,常用板眼“、”、“×”、“□”“·”、“○”、“┕”、“△”記號表示。

  它的調號以上字調(降B)、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降E)、六字調(F)、五字調(正宮調G)、乙字調(A)等為標記,其中以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乙字調最常用。每臺戲都有三四組到五六組的演員,再配上鼓樂隊,和備用的替換大演員,隊伍有一定的規模,非常熱鬧。

  肩膀戲是流動的舞臺,到處都可以走動。小時候,在正月裡看肩膀戲,從直巷頭看到廟門,又從廟門看到南門,再到府前,然後到西門兜。每演一場,都有新鮮感,都有新的收穫,並無重複之嫌,那是從出發到結束,整夜地看到底的。

  即便在路上,也是鼓樂喧天,鞭炮齊鳴,並不感到乏味。小演員這時則叉開雙腿騎坐在大演員的肩膀上,抱頭休息,大演員則從胸前抓住小演員的雙腿,悠哉悠哉,任意交談。我們卻魚貫地尾隨在黑壓壓的隊伍後面,自然成為拉拉隊,成為基本觀眾。

  肩膀戲是活動的廣場文化,它不須事先搭臺,也沒有戲臺的朝向。四圍的觀眾都可以觀看,不存在背向問題,都可一覽無餘。肩膀戲也是放大了的高蹺,觀眾即使在遠處,小演員也不會被前面的觀眾遮住,照樣地在高高的汽燈下看戲聽戲。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定州秧歌戲

  秧歌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漢族戲曲,秧歌便是每當到了豐收的好季節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跳起秧歌來慶祝今年的好豐收。河北省保定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定州秧歌戲。本期小編就帶你去保定文化了解一下定州的秧歌戲。

  定州秧歌戲又稱定縣大秧歌,主要流行於華北平原中西部一個古老的漢族戲劇曲種,因發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是一種漢族民間小調,經過宋代文學家蘇軾整理而流傳下來,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劇目上演,併成立了秧歌班。民國十五年後秧歌藝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風靡一時。

  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縣秧歌劇團,最興盛時能演出五十餘出戏。定州秧歌傳統劇目很多,這些劇目都是漢族勞動人民的創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戲文淺顯,明白如話,有大量的方言俚語,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最受百姓喜愛,寄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吃飯吃窩窩,聽戲聽秧歌”是廣泛流傳河北各地的佳話。秧歌,起初是農民在田間插秧時哼唱的民歌(又稱稻歌),後來,隨著表演較複雜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逐漸分出行當,搬上舞臺,衍變成富有漢族文化特色的地方戲曲藝術。

  其內容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善於體現漢族勞動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語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帶有極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氣息。2006年5月20日,定州秧歌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原五省漢族戲曲劇種之大平調來源

  “每一夜都能幹乾淨淨、心安理得、筋疲力盡地入睡。每一天也能清清爽爽、心平氣和、精神充沛地醒來。這就是最好的生活。”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大平調文化看看中原五省漢族戲曲劇種之大平調來源的相關知識。   可能感興趣》》陝北道情的藝術流派與曲調發展介紹   歷史溯源   大平調的歷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 ...

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婺劇的起源

  這期婺劇文化帶來的是婺劇的起源。婺劇源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婺劇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還想了解更多的話,跟隨小編繼續來看看哦!   可能感興趣》》婺劇三請梨花唱詞大全   婺劇源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婺劇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 ...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評劇特點介紹

  評劇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併成為中國戲曲五大戲曲劇種。都是有名的地方戲曲,都是在各個地方有著非常大的名氣並且有著很高的代表性,只有擁有著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中國戲曲界佔有一席之地。   那麼,本期評劇文化一起來解析評劇的特點。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 ...

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蔚縣秧歌

  你如果有蘇曼殊《蘇曼殊全集》,那麼你一定知道《七絕·澱江道中口占》: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羸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秧歌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特別是我國北方的人民,你對蔚縣秧歌瞭解多少?本期張家口文化為你解析。   蔚縣秧歌亦稱蔚州梆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產生於舊 ...

常德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武陵

  常德,是座千年的歷史文化古城,被稱為“川黔咽喉,雲貴門戶”。常德文化各有特色,別有一番風味,武陵戲源於常德,是湖南地方大戲之一。那麼武陵戲有什麼特色呢?一起跟著小編來常德文化中看看。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 ...

山東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1、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    ...

我國傳統戲曲劇種有哪些

  我國傳統戲曲劇種有數十種之多,它們包括 京劇、崑曲、高腔、梆子腔、 評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上黨梆子、雁劇、秦腔、二人臺、吉劇、龍江 劇、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呂劇、淮劇、滬劇、滑稽戲、越劇、嬰 劇、紹劇、徽劇、黃梅戲、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贛劇、採茶戲、漢 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