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漳州古榕樹

漳州古榕樹

  山島銅山古城牆,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600多年曆史。用堅硬條塊石築成的城牆石縫裡,竟生長出一棵古榕,緊貼城牆,樹冠延伸遮蓋四周300多平方米。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棵榕樹樹齡己有400年以上。為了保護榕樹和古城牆,風景區管理人員採用“竹筒引根”方法,即捅通竹筒節,自頭到尾,內裝沙土肥料,將榕樹根鬚引入地下長成樹柱,支撐榕樹,現已成功地為榕樹培育成8根粗壯的“頂樑柱”,右邊1根正在形成中。漳州盛產榕樹,榕葉翠綠,四季常青,真可謂根、幹、枝、葉無美不備。漳州人稱它為“萬樹之王”。福建漳州市朝陽鎮橋頭村明代古城牆上榕樹根系盤根錯節,連綿2公里,成為我國一道最長最神奇的"榕樹根牆"。

巨大古榕樹 天馬河古榕

  中華大地,遍地是寶,其中歷經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古樹現今已然成為了國家重點保護遺產,它們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時間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矗立千年的中國古樹的相關資料!

  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江門市新會區天馬河的河心沙洲島上,有一株500多年曆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高約15米,枝幹上長著美髯般的氣生根,著地後木質化,抽枝發葉,長成新枝幹。新幹上又長成新氣生根,生生不已,變成一片根枝錯綜、撲朔迷離的榕樹叢。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鳥雀,被稱為小鳥的天堂。

  這是一株枝葉婆娑、根莖相連的巨大古榕樹,覆蔭面積達1萬平方米,籠罩著20多畝的河面,四面環水。數以千計的白的、麻的和灰的鷺鷥棲息其間。白鷺、麻鷺日間覓食,夜間歸來。灰鷺夜出,早晨歸來。漫天鳥群翱翔迴旋,怡然自樂,故又名雀墩。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裡遊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因以得名。現在樹旁設有觀鳥亭,闢為天然公園。

  天馬河古榕——小鳥天堂歷史傳說

  小鳥天堂與天馬陳姓的歷史

  小鳥天堂的形成與該村陳氏有關。天馬村人口近萬,是新會最大的一條村。該村基本上是陳姓一統天下,雜姓極少,如此龐大氏族集中聚居,在周邊僅此一例。

  小鳥天堂與仙人騎鶴的傳說

  小鳥天堂380多年來得到保護,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不少文章讚揚新會人的環保精神。不錯!當代新會人的環保觀念、綠化意識突出,但我們不能將今人的環保意識桂冠戴在古人頭上呵。還是從古人說起,該陳族在石頭的二世祖陳巧(考)(1242-1369年)最為後代推崇。

  陳巧字仲義,號鳳壑,道名景夷(彝),陳氏祠堂立為“景彝大真君”,有128歲長壽。他生於九月廿六,因此每年九月廿六那天,石頭、天馬兩地都舞龍慶祝。相傳他於元代中期遁入廬山修道。如今天馬和相鄰的梅江村一些陳姓村民喜歡在屋門前貼印有“陳巧祖師”的“符”(當地稱“伯公符”),以紀念祖先和保佑一家平安。

  既然鶴是祖宗座駕,是吉祥物,打鶴就是大逆不道,據說要是哪個不孝子孫膽敢射鶴,就要裝入豬籠掉入河中,所謂“浸豬籠”。這實際等於小鳥天堂的鷺(當地稱鶴)及其棲息的“雀墩”受到“特殊政策”保護,而其他鳥類並未享受到優惠待遇。愛鳥及樹!那棵大榕樹還被當成該村人丁、生意的兆頭來看,如果哪一年樹相壯旺,就是一年生意好的兆頭,“雀墩”(小鳥天堂)的興旺成了關係全族的興旺、福廕子孫的象徵。

  經幾百年來保護,大榕樹無拘無束生長,白鶴、灰鶴自由自在棲息其間,以天馬村為中心的陳姓,更是人丁興旺,村民團結,人口向周圍擴張,成為雄盛一方的大姓。這個“雀墩”是外姓不敢碰、歷代戰火燒不到的鶴的世外桃園。

古茶新香滿邊寨:德昂族

  離開熙熙攘攘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朝西南方向行駛三十餘公里,就進入了德昂族最集中的聚居區——三臺山鄉。聞名中外的滇緬公路從它的心臟部位穿膛而過,黑亮的柏油馬路像根青藤把它緊緊地拴在中國西南邊疆的版圖上。這裡層巒疊嶂,雲蒸霧繞,充滿神秘。這裡的神秘不僅源於大山的深邃,更來自於德昂族文化的古老、豐富與深沉。

  德昂族是中國的古老民族之一。史學界的研究表明德昂族是“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古歌裡也自豪地宣稱德昂人的歷史像江河一樣源遠流長。德昂族與佤族、布朗族一樣,其淵源都可追溯到古代的百濮族群中。文獻記載濮人定居雲南地區的時間相當久遠,至少在隋唐時期,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已在今雲南的保山、德宏、臨滄等地建立起具有地緣部落或政治雛形的社會組織,即唐代史書上所稱的“茫蠻部落”,並與布朗族和佤族先民一同建立了“金齒國”,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和文明。在今天的德宏、保山、臨滄一帶都留下了許多引人注目的德昂族先民的歷史遺蹟,如今瑞麗縣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裡附近的石鋪村道,潞西縣遮放壩莫列(意為鍊鐵廠)遺址中的塔座、佛寺石腳、石頭道路、石拱橋等,隴川縣的崩龍城和崩龍女王宮遺址等等,都是德昂族先民曾經輝煌過的實物證明。

  德昂族是山地居民,還保持著濮人先民的農耕傳統。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在山區開闢梯田種植水稻,並充分利用山區的特點,進行旱谷生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德昂族的耕作技術普遍高於當地其他民族。德昂族居住分散,在山區他們與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在壩區他們與傣族和漢族分寨雜居,但是,每個居住點的德昂族依然保留著許多獨特的文化傳統,有著本民族共同的文化情結。目前,德昂族大部分自然村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

  德昂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它用質地較軟的木頭挖空心子製成,鼓身呈長型,有大小頭,表面繪有花紋,鼓面繃以牛皮。鼓的大小、輕重不定,小的輕的可一人掛在身上敲,大的重的要多人抬或用車拉。打鼓前要用水或酒溼潤鼓皮以增音色,故叫水鼓,德昂語叫“格楞當”。水鼓是一種德昂族祖先傳下來的獨特的民族樂器。

  見過德昂族的人都知道,腰箍是德昂族婦女身上與眾不同的標誌。德昂族的腰箍因民族支系和地域的差異而各不相同,更使這一民族文化的符號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花德昂”採用草藤來製作,顏色多是天然色,年輕姑娘也常把腰箍染成五顏六色。“紅德昂”和“黑德昂”多采用藤篾來製作,藤篾外面還漆上紅漆或黑漆。藤篾腰箍很細,婦女們一般要戴20~30道。也有一些地方的婦女,她們的腰箍是用竹片削製成的,腰箍大約一指多寬,上面還雕鏤著各種花紋圖案,婦女一般要戴3~5道。有的婦女戴的腰箍,是用銀片或鋁絲包裹起來的,晶瑩透亮,閃閃發光,顯得雍容華貴。

  德昂族不僅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長輩撫育幼輩、幼輩尊重長輩的好風氣,而且對社會上的老人的尊重、愛護也是習以為常的。因此,每當逢年過節時,年輕人總要把家裡最豐盛的飯菜送一份給村裡的高壽老人,以表示敬意。對於村裡喪失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當他們無力耕種土地時,親戚們要不求回報地替他們下種和收穫,使他們有飯吃,生活有保障。有的則把他們接到家裡,讓他們和自己一起生活。

  一向被譽為“古老的茶農”的德昂族,自古以來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說,德昂兒女,是茶的兒女。凡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山,就有茶文化。德昂族與茶葉的關係遠遠超出了物質的範疇,而有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情結。德昂族種茶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甚至將自己民族的來源也說成是由茶樹葉子變成的。歷史上德昂族雖有過幾次大的遷徙,但凡是德昂族居住過的地方一般都有大片茶樹遺蹟留下。在盈江縣德昂族過去的居住地有樹齡在千年以上的老茶樹,銅壁關附近也有成片的老茶林;在瑞麗市戶育鄉的雷弄山上,德昂族留下了好幾片茶林,現經當地居民修整改造,仍是當地人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德昂族善於種茶,更善於用茶,他們常說,“離了茶辦不成事情”;“有茶才能表明‘茶到意到’”。他們賦予茶葉更多更廣的文化內涵。茶俗幾乎始終伴隨著每個德昂族的生命歷程。如“出生茶”、“成年茶”、“集會茶”、“社交茶”、“戀愛茶”、“定親茶”、“成親茶”、“敬老茶”、“上房茶”、“和睦茶”、“祭祀茶”等等,成了德昂族生命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用茶的種種習俗行為,全面地折射著德昂族的歷史傳統、民族性格、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茶不僅只再是一種食品,而變成了一種社會交往和溝通的“潤滑劑”。

  飄著茶香的德昂族,在吸收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力求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古老的德昂族文化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大家庭中獨具魅力的花朵。


南北民居文化

  中國古民居實在是太古老了,因為我們甚至可以走進“山頂洞人”的家園。林林總總的中國古民居,無不各具風情,它們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演繹人生話劇的最主要的舞臺。   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民居    徽州名勝古蹟眾多,素有文物之海的美稱。徽州古民居與古牌坊、古祠堂並列為“徽州三絕”,到 ...

法看眉十六字揭示人的命運

  古法看眉十六字揭示人的命運   我們從眉毛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同樣也可以從眉中看出一個人的命運。今天我們就從眉毛中解析你的一生命運吧!   一、豎   眉豎即是眉毛不是貼肉而生,而是一條一條豎起來。從面相的角度來看,這代表其人思考能力差,行事衝動,不喜歡思考常以武力解決問題,所以一生常有禍事官非。 ...

海南萬洲婚姻習俗

  婚姻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基礎。人類要延續,家庭要發展,最終由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所決定。   海南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這裡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1、定禮 必須送檳榔,富者盛於銀盒。次之盛以錫盒、貧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說親過程中,如果女方允諾則由輩份最長者,首先開盒 ...

習俗“走事”

     “走古事”活動   元宵盛會“走古事”,流行於連城的羅坊、北團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羅坊蔚為壯觀。據傳,昔日常鬧旱、澇,當地清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傳鄉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元宵民間娛樂活動,自此流傳延續至今。“走古事”,出七棚(棚者,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挑選體壯膽 ...

延安發現一塊五六千年前陶 上有奇異符號

     陶瓶殘片上刻畫的紋線,不知是符號還是字母   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先民製陶時刻畫上當今使用的英文字母?這好像是天方夜譚。但最近我省延安的文物工作者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片上竟然出現這麼一種頗費猜測的現象。   據悉,延安市文物普查隊近日在黃龍縣界頭廟鄉野外文物調查時,複查了一處新石器遺址,該遺址總面積約12 ...

漳州詔安獲批國家級海洋公園

     新年至,喜訊傳。日前,國家海洋局公佈批准建立一批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海洋公園,詔安縣城洲島國家級海洋公園榜上有名。這是漳州市首個獲批的國家級海洋公園,也是城洲島2011年被列入國家海洋局海島科研試驗基地之後,再次獲得一張“國家級名片”。   城洲島位於詔安灣口,屬無居民海島,與梅嶺半島陸域最近距離 ...

馬王堆漢墓為何變身“許願池”?

  上世紀70年代初,馬王堆古墓在瀏陽河邊出土。馬王堆沉睡千年的古屍和墓葬,不僅使我們對西漢的歷史有了“第一手”的研究,也使國人為之神往、為之驕傲了幾十年。沒有料到的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馬王堆漢墓竟變身“許願池”,南來北往的遊客,一個勁地朝墓坑中丟硬幣,只因為 “投到坑中央就有好運”。遊人之織、投幣之甚,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