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習俗“走古事”

習俗“走古事”

  “走古事”活動

  “走古事”活動

  元宵盛會“走古事”,流行於連城的羅坊、北團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羅坊蔚為壯觀。據傳,昔日常鬧旱、澇,當地清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傳鄉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元宵民間娛樂活動,自此流傳延續至今。“走古事”,出七棚(棚者,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人,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一名扮領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護官的武將。而後每棚依次扮李世民、薛仁貴;劉邦、樊噲;楊六郎、楊宗保;高貞、梅文仲;劉備、孔明;周喻、甘霖。天官直立在一條鐵軒上,腰身用鐵圈固定,武將坐立在轎臺上,成兩個層次。轎臺由木柱鑲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飾以精美的畫屏、兩根轎杆,每棚約400餘斤,需用22人抬。

  每年春節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要上山鍛鍊腳力。到正月十二日開始齋戒三天。十三日晚淨浴,換新內衣。十四日上午十點許,穿上紅衫,打紅綁腿,穿紅帶新草鞋,抬著“古事”,以天官領路,跟隨“古事”六棚,後有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備鼓樂隊,一路鳴銃,來到羅坊的屋背山坪。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遊客的圍觀中,一個個精神振奮,在呼喊著“嗬!嗬!”聲中開始競賽,戳力奔走。

  “走古事”,著重於“走”。他們把菩薩轎、彩旗、寶傘置於中間,“古事”列隊抬在外圍,奔走在約400米的橢圓形的跑道上,每跑兩圈,休息十分鐘,養精蓄銳。鳴一響銃為號,又開始下次競走,如此重複四次。第五次改跑為遊,走“剪刀叉”,第一圈順走,第二圈逆行,此次不限圈數,直走到抬夫精疲力盡,讓領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脫節,方可鳴數銃走出屋背山坪,進入村中街道,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結束。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上午,此次“走古事”上午仍依十四日走法,到正午一時許,“古事”列隊從“雲龍橋”下河床,鼓樂隊先互潑水透溼,然後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而走,競爭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後棚若能超過前棚,則視為吉利,於是抬夫拼力而為,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情緒異常高昂,為走“古事”之高潮,抵終點河邊方允遏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到此告終,人們在歡娛中取樂,在競爭中健身,是春節期間別有風味的全民性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

羅坊走古事

  一年度的元霄盛會“走古事”,是一項在歡娛中取樂,在競賽中健身,另有風味的全民性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流行於福建連城羅坊等客家人居住地。據傳,昔日連城羅坊常鬧旱澇兩災,當地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植鄉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元霄民間娛樂活動,自此流傳延續至今。 “走古事”,出七棚(棚者,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人,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一名扮領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護官的武將。而後每棚依次扮李世民、薛仁貴;劉邦、樊噲;楊六郎、楊宗保;高貞、梅文仲;劉備、孔明;周喻、甘霖。天官直立在一條鐵軒上,腰身用鐵圈固定,武將坐立在轎臺上,成兩個層次。轎臺由木柱鑲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飾以精美的畫屏、兩根轎杆,每棚約400餘斤,需用22人抬。 每年春節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要上山鍛鍊腳力。到正月十二日開始齋戒三天。十三日晚淨浴,換新內衣。十四日上午十點許,穿上紅衫,打紅綁腿,穿紅帶新草鞋,抬著“古事”,以天官領路,跟隨“古事”六棚,後有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備鼓樂隊,一路鳴銃,來到羅坊的屋背山坪。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遊客的圍觀中,一個個精神振奮,在呼喊著“嗬!嗬!”聲中開始競賽,戳力奔走。

  “走古事”,著重於“走”。他們把菩薩轎、彩旗、寶傘置於中間,“古事”列隊抬在外圍,奔走在約400米的橢圓形的跑道上,每跑兩圈,休息十分鐘,養精蓄銳。鳴一響銃為號,又開始下次競走,如此重複四次。第五次改跑為遊,走“剪刀叉”,第一圈順走,第二圈逆行,此次不限圈數,直走到抬夫精疲力盡,讓領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脫節,方可鳴數銃走出屋背山坪,進入村中街道,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結束。

  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上午,此次“走古事”上午仍依十四日走法,到正午一時許,“古事”列隊從“雲龍橋”下河床,鼓樂隊先互潑水透溼,然後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而走,競爭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後棚若能超過前棚,則視為吉利,於是抬夫拼力而為,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再爬起,情緒異常高昂,為走“古事”之高潮,抵終點河邊方允遏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到此告終,人們在歡娛中取樂,在競爭中健身,是春節期間別有風味的全民性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

春節習俗-走會

  走會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民間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節至燈節前後,在北京亦稱香會,1949年後改稱花會。每逢年節或遇喜慶大典以及山壇廟會,它便成為最有組織、最為熱烈的街頭歌舞表演。

  走會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開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車會、高蹺、槓箱、獅子、十番、太平鼓等。

  開路會

  走在最前面,以舞鐵叉開路。叉上有鈴檔片,一舞即響。演練者面畫古人臉譜,身著青緞靠,系絲絛,腰圍虎皮戰裙,腳穿青色緞靴。演練中除邊行進邊拋叉接叉外,還有“十字披紅”、“橫腰玉帶”和“旱地拔蔥”等技藝。開路會是每次走會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走會形式,幾乎每會必有。北京地區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燒的地秧歌,故又俗稱蹦子;此外還有一種打花鼓和邊唱邊打小銅錢者曰花鈸,但不多見。秧歌的角色有漁翁(手持魚竿身背魚簍)、樵夫(亦稱柴翁,肩扛扁擔)、陀頭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籃,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醜鼓(醜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鑼(俊扮女子,打小手鑼)、醜鑼(醜扮女子,打小手鑼)、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漁婆及賣膏藥者(抹白鼻樑,手持膏藥旗或拿串鈴),共12人,若全部出場演練,稱全活。演練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調,最後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鑼伴奏;秧歌調每首4句,每句7字,內容多取自水滸、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龍擺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鑼鼓。

  五虎棍

  取材於宋太祖趙匡胤與董家五虎打鬥的故事。演練者勾花臉,著戲衣,手持齊眉棍和三節棍,表演雙打,群打,有鑼鼓伴奏。各種武術套路是預先編排好的,較簡單。


雲南習俗 婚的意思是什麼

  1、根據資料,走婚是雲南部落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所以現在有不少的新人開始關注雲南走婚的習俗,這種古老的婚嫁習俗目前也只能在雲南到了。   2、走婚的意思是一群男女圍著篝火跳舞,並一對一的唱歌,以此使兩個的感情更加密切。如果女方對男方有好感,可以透過歌聲向對方傳遞暗戀的訊號,男方若也對女方有意,就到女方的花 ...

海南萬洲婚姻習俗

  婚姻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基礎。人類要延續,家庭要發展,最終由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所決定。   海南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這裡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1、定禮 必須送檳榔,富者盛於銀盒。次之盛以錫盒、貧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說親過程中,如果女方允諾則由輩份最長者,首先開盒 ...

瀘沽湖畔的習俗 維繫母系氏族的傳統

  走婚"即走訪婚,摩梭語"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較多宣傳和關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終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裡,是由男子走婚來維持男女雙方性關係而實現種族延續的一種特殊 ...

正月十五 元宵節/迎紫姑/百病/巴烏節 [春節習俗]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 ...

神秘的習俗

  滔滔的雅礱江滋潤了風景優美的深山峽谷——扎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至今仍然固守著當地特有的傳統:   金秋的彩筆把大地裝點得分外美麗。雅江縣舉行的首屆木雅文化風情節把遊客迎接到了被譽為“雅礱江神秘的走婚大峽谷——扎壩”。至此,沉睡多年的走婚故鄉掀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讓前來觀光的遊客領略到了扎壩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 ...

萬洲婚姻習俗

  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古萬洲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第一步是"定禮"。必須送檳榔,凡是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檳榔";   每二步是"納幣"。這裡包括送銀元禮物到女方,同時,將男女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請算命生先推 ...

從驚蟄到霜降的含義是什麼 霜降的農事活動與習俗

  24個節氣就對應著不同的時間和天氣方面的變化,同時也對應著不同的農事方面的一種變化,對於農民來講,每一個學期的到來所產生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從驚蟄到霜降之中的節氣,會有哪一些農事方面的變化,是需要及時瞭解的。   從驚蟄走到霜降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從春天走到冬天。驚蟄是立春之後,氣溫回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