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漳州生育習俗

漳州生育習俗

  為祈求得子,久婚未孕婦女有向授子女神──註生娘娘許願的風氣。如果婦女懷孕了,則孕婦必須堅守各種禁忌。孕婦忌“喜沖喜”,忌夜出,忌食喜喪事的食品,忌參與喜喪事。 懷孕初期二、三個月內俗稱“病子”。懷孕期間,孕婦多食營養補品,此謂“補胎”。民間俗謂“補胎,較好做月內”,意為產前補養比產後補養重要。如偶有“動胎”,即服用中藥“安胎飲”(或稱“孩兒安”、“十三時”)以安定胎兒。 舊時婦女久不生產,常請個巫人到家裡來,請他或指定家中某一人(男女均可),燒符唸咒,俗稱“巡花樅”。這人會受巫者引導到陰府裡去看那女人生命所寄託的花樅。那樹如有被損壞的地方,便是她不生產的因由。那樹若結著紅花,便主她快要生女子的兆,結著白花是要生男子的兆。 不論生男生女,妻子的女伴、姐妹,丈夫家的親戚、朋友都送來紅紙包錢或面線之類的物品表示祝賀。嬰兒出世當天,兒家要請至親至友吃喜飯,這叫“落土”。 產婦做月子應細心調養,俗稱為“做月內”。產婦房間, 俗稱“月內房”。外人一般都不能進入,否則可能觸“黴頭”, 進“月內房”的人,一個月內不得觸控供品,敬奉神佛。做月內中, 產婦宜靜養生息,主食雞(麻油、酒、薑母等煮雞),副食豬肝、豬腎煮麻油酒, 或其它營養品。做月子產婦最忌感“月內風”,故做月子產婦忌走出家門,忌吹冷風、浸冷水,以防感冒,落下病根。 嬰兒三日謂“三朝”,要為嬰兒洗身換新衣,由祖母或母親抱嬰兒,以雞酒油飯、牲醴等拜神拜祖。是日以油飯、糯米甜圓遍送親友近鄰,同時,還要把荷包蛋和香餅炙油連同油飯送往孃家,孃家接油飯物品後,送雞酒還禮。彌月之內,親友們均饋贈豬肝、豬肚、豬腰、黃花魚或雞酒等物。彌月也稱“滿月”,兒家即以油飯、肉、面、酒等物品祀祖宗,敬後分贈親戚朋友或宴請諸親。這天,孃家要送衣服、鞋襪、身飾之類賀禮,稱“送頭尾”,並送紅圓(俗稱外媽圓),紅龜粿、紅桃 (面類)等。四周月,俗稱“四周日”祭祀略同滿月,產婦孃家又要備送雞蛋、線面和幼嬰衣裳、帽、襪,一般不送鞋。有些人家還給幼嬰帶上手鐲、腳鐲(一種銀質或鋁合金製成鐲子還附帶有幾隻小鈴鐺)。週歲俗稱“度嗻”,這一天要敬神拜祖,以紅龜粿贈親朋鄰友,龜者善爬,象徵嬰兒很快能開步走路;龜者長壽,也象徵嬰兒健康長壽。度嗻時,外家要送衣服金飾為賀禮。要“試周”或稱“試兒”,即古代“抓龜”之儀,以算盤、秤、書筆、剪刀、尺、錢幣、蔥等12種物品置於竹篩,讓嬰兒坐中央,任他擇取以占卜孩子長大後是工、是賈、是學。度嗻之日,親友祝賀,設宴酬神,宴請賓客,甚為普遍。嬰兒的名字,是出生後不久,由父母或祖父母起的,舊時一些迷信的人為了好養,也為了避諱精靈鬼怪,常以相反之心理,故意給嬰兒起不雅的名字,如豬、狗、憨兒、乞兒等。此外,也有為祈求幼兒的幸福和平安,將幼兒許給註生娘娘、媽祖、觀音等女神做乾兒子、乾女兒的。在脖子上要掛一塊用紅線拴著的金銀牌,用來驅魔,直到16歲成年時才把牌子拿下來,然後要年年祭拜女神一番。

生育習俗

  [方便肉] 舊時,在女兒懷孕臨產的月份,母親要送肉給女兒。肉約一寸足方光景,要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燒熟送去,叫做"快便肉"。說產婦吃了,臨產快便。

  [孕婦諸禁] 孕婦坐月,俗多迷信,其禁忌甚多。據傳,如看戲,會使胎兒面花(因劇中有花臉出現);包塞瓶口,會使胎兒的口鼻、耳、肛門閉塞;吃螃蟹,會使胎橫難產。同時,不能切肉、切魚,否則胎兒會皮膚破裂,或者四肢畸形,五官不會端正。他人結婚,孕婦7天不能進洞房,俗話說,"給毒眼眙了"。所謂毒眼,就是孕婦腹大的意思,會使新夫妻不和睦。凡遇婚娶第一天,不論男女,都怕遇見孕婦,如果孕婦不自迴避,便會受人責備。

  [坐褥] 臨產時,產婦坐在產褥上,叫做"坐褥"(開始用草蓆,後來用棉褥)。抱腰媽坐在產婦背後抱住產婦的腰,僅給以湯水,由洗生婆指揮一切進行接生,家長點起香燭虔誠跪拜,祈保母子平安。當時醫學不發達,婦人分娩是危險的事。楊淡風寫道"金花飛濺命懸絲,告廟禱天賴母慈,破腹一聲兒墜地,是娘生死關時"《永嘉風俗竹枝詞》。有些地方,在屋簷下掛起一種叫風蘭的花,傳說能催生。嬰兒生下,接生婆給他洗了,用剪刀(山區用破瓷片)剪(割)下臍帶,穿起利市衣,吃了索麵湯而去。(過去接生,因用剪刀剪臍,引起嬰兒患破傷風烈死亡甚多)。

  [開喉奶] 嬰兒生下週天,要在潮平時候,先向鄰家討奶乳喂,這叫做吃"開喉奶"。開喉之後,才將自己的奶給孩子吃。開喉奶還有講究,生男要討女的,生女要討男的,人必須是別姓的,意思是表示將來向別姓找匹配。

  [增人口] 增人口三日之後,請道士解禳,意思是因為婦人娩,汙穢不淨,會使六神迴避,邪惡妖怪來犯,並且家裡添個新丁,也不可不報請六神保護。按照屋的方向,設插香米碗,點蠟燭錫臺,擺供祭物品,置中堂桌上,道士一鞠躬,後面的人一拜。然後,道士左手拿一碗清水,先將一道淨水符焚在裡邊,故叫淨水,右手握鈴和柏葉,緩步搖鈴,用柏葉一蘸一灑,遍歷產房,灶房等地,然後回到原處,說是已經把穢氣洗淨,六神也就會保護嬰兒了。平陽、瑞安等地則叫"增人口"。

  [取名] 嬰兒取名字,要先請算命人定時辰,如果五行有所偏缺,所取名字要用偏缺之行的名填補,如缺金的,要取金旁的名等。溫俗,不論男女,多以妹( )字呼之,趙姓稱趙妹,錢姓稱錢妹,有小名者亦帶妹呼,取其易養之意《永嘉聞見錄》。

  同時,新生兒要100天不可出房門。外客不可闖入房內,如果誤闖進去,叫做"生人衝",說對嬰兒不利甚至會引起死亡。

  [三朝] 兒生3天,俗叫"三朝",洗生婆來代嬰兒洗浴,檢視臍帶剪痕,脫去利市衣,更換新衣。這新衣一般是外婆家三朝禮送來的。三朝要擺酒席,以請洗生婆為主,其他請吃過開喉奶,賜利市衣以及臨褥時幫忙的人。大都是女客,不請男客,這叫"三朝酒",也叫"解禳酒",或叫"擺毛飯"。

  產婦屬頭胎的,其母家要送禮給婿家,叫送"三朝禮",所送禮物,如一年四季的衣、褲、帽、鞋、抱裙、兜篷、尿布等,以及金銀首飾和坐車、立車、小床、小帳等,都是週歲以內嬰兒所用物件。還有金交剪一把(計重不到一分),釘在嬰兒帽上。除此以外,還有彩餅六色和壽桃、紅蛋、落花生(染紅)、福壽糕、桔等,都取吉利之意。各縣還有"改毛衣"的風俗,即用舊布帛,或用舊衣改制小孩衣一件送給小兒。

  [月裡羹] 在嬰兒未滿一月內,外婆家要送月裡羹給產婦吃,主要禮品是豬肚和索麵;次要禮品有蛋、魚、糖。在滿月以內,任何客人來,點心一定用索麵,加兩個蛋,叫做吃索麵湯。溫州的索麵,乾燥有鹽分,可以久藏。在平陽,則是生子,婿以雞酒報於翁家,翁家饋食,曰"月裡羹´,兼致小兒衣物,親戚亦饋食焉"《平陽縣誌》。

  [滿月酒] 也叫"彌月酒",又叫"湯餅筵"。由嬰兒滿月而來,俗有大滿月(40天)、小滿月(30天)之分。有些有錢人家在滿月時,大擺酒席,發出請柬,大意是某月某日是小兒彌月之期,為湯餅之會,於是親友都要送禮,封包上則寫"湯餅之敬"。有的人家還掛燈張彩,演唱彈詞,大肆奢侈。在平陽,則滿四月,設湯餅會,叫"做百日"。

  [打光光和開葷] 滿月時,要招來剃頭匠,剃去嬰兒胎髮,叫做"打光光",滷門必須留足方一寸多的發,叫做"孝順發"。所剃胎髮,用紅布包裹,送去懸在保生娘娘宮神座旁邊,是保長生的意思。滿月後,嬰兒可以開葷。但開葷不能用自己屋裡食品,必須到人多的人家做喜事的地方,乞取魚、肉、雞、鴨之類開葷,算是叨來了生旺鬧熱的光,叫"叨光"。如果碰不上,有的隔幾個月才開葷的。

  [試周] 小兒生來週年,叫"試周",俗語叫"對對",意即對年,也有叫對周、望周等。外婆家要送禮,所送的是小兒四季衣、褲、帽、鞋、長短都有,要穿到七八歲上書院為止。此外,還有兒童玩具和銀製的腳鐲、手鐲、項圈、銀鈴、銀奶吮等。為什麼都用銀器,說銀是貴重物品,惡鬼邪神不敢近。要擺酒,在請柬上寫試周週期或 盤之期,或試兒之期,親友所送,或以衣服,或以銀飾,然而大都以金錢折禮者居多。

  [夜啼] 小兒夜裡多啼哭,民間往往在黃紙上寫"天蒼蒼、地皇皇,小兒夜啼不可當,行路君子念一遍,小兒一寢到天光"。並在最上面排著兩點一列,和道士畫符一樣,顛倒帖在通街,說是可以止夜啼,其實都是自己騙自己。

  [百家衣] 古代官宦富貴之家或中等人家,為長子祈福的風俗,在長子啟蒙前,先向100戶人家各索討一布塊,後發展到為由100家送一塊錦鍛,拼縫而成。每塊直徑為7釐米,呈8角形,顏色不同,並且都繡上花、鳥、蟲、魚或人物。

  [上書院] 也叫上學,兒童到虛齡七八歲,就要上書院,書院也叫書館、學塾、蒙館等等。先擇吉日發矇,中堂上擺列婆家送的髮菜、生湯圓、蜻幹、豬肝、花蛤、小鯉魚等十味,裝十魁碗,叫十魁。由老學生來伴新學生共食,然後新學生在紅氈毯上跪拜蒙師,蒙師把手教新學生,執筆填寫用紅字印成的上大人習字紙一張。寫畢,又將所寫的字密密加圈,新學生拜謝蒙師出堂。有的插銀花一對,騎馬向長輩親友拜客,長輩人給他拜見錢,這叫"發矇"。外婆家所送禮物有狀元片、糕乾、福壽糕等,分發給同窗書友吃,另有果盤面和一封贄見包,還有紙做的魁星和狀元,前者由蒙師收去,後者交學生領回,以後設筵款待蒙師。

彝族的生育習俗

  彝族人不設廟宇,不供菩薩,但篤信山神。當地的法師稱為“畢摩”,畢摩給人作法就要念經,當地人對畢摩十分崇拜。畢摩影響著彝族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生育習俗方面也不例外,那麼彝族的生育文化有何特殊之處呢?

  促育經

  彝族人稱生育為“喜事降臨”。不生育的要請畢摩唸經“促育”,彝語稱“曲耳比”。

  所以在促育過程中,畢摩祈求:“高貴的山神……接受我們禮;高貴的山神……給她送個孩……。”祭山神的紀詞很多,畢摩唸完以後就燒豬、獻酒,然後大家同吃,並將婦女的全套衣服和男子的帕子綁在樹上,將雞蛋扔掉。如果畢摩識藥,還要帶著婦女和家人去挖一種味道淡、甜、地下結兩個橢圓形根塊的“雙胎參”。據說,這種補藥是一種很有效的促育藥,婦女吃了一年半栽就會受孕。由於畢摩的故弄玄虛,易給人們造成錯覺,對他十分崇拜。

  敬灶神經

  婦女生育難產時,要敬灶神,請畢摩念“敬灶神經”。唸完經,畢摩用一個二、三兩重的石塊,放在火裡燒紅,把柏枝在裝有半瓢冷水的瓢裡。然後把燒紅的石頭放進水裡,水蒸氣升騰,柏枝香味滿屋。畢摩端起水瓢在難產婦的頭上繞三轉,又從灶心中取一小塊泥土,煨水給難產婦喝下,不到半小時,孩子就出生了,據說柏枝和老灶土都是神速的催產藥。

  婦女生育後,孩子的爸爸帶一瓶酒、一隻雞去外婆家報喜。如果生男孩就抱母雞去,生女孩就抱公雞去。外婆接到雞後,就把公雞換成母雞,母雞換成公雞,交給女婿抱回去餵養,不準殺來吃。

  滿月經

  在為孩子辦滿月酒時,要請畢摩來唸經,請長老剃頭。親朋好友拿來紅布掛在門上面,稱為“掛喜紅”。掛紅時,要請歌師來唱歌祝賀。

  孩子在一歲之前若經常啼哭,就要抱到路上去“撞名”。準備一瓶酒、一隻熟雞、一鍋飯、一個小木橋,將酒、雞、飯放在靠近小溝的地方,把橋搭在小溝上,抱著孩子躲在附近的草叢樹林中,一旦發現有二十歲以上的男人從小橋上走過馬上就跑出來把他拉著,扯下過橋人的一個衣釦,抱孩子拜之,要求他給孩子取個名字。過橋人則把孩子接過手,向東南西北各拜三拜,從此過橋人就成了孩子的幹阿爸。拜認完了,大家應在原地生火熱雞,熱飯,同吃同喝,臨別時互告姓名住址,以後經常來往。

  長毛經

  有的孩子滿月時不剃頭,就要留三年。三年剃長毛時,父母要請一次客,請一長老剃頭。剃頭前,要請畢摩念“長毛經”。透過孩子三年的成長過程的追憶,寄託父母的期望:“願你長成材,好把棟樑做。”


滿族的生育習俗

  婦女生子,對於每個民族的百姓來說都是關於延續家族血脈的頭等大事,但不同的民族在這方面也有不同的講究與習俗。如前面所說,滿族對於生育小孩也是十分重視,他們民間流傳“男修車前馬後,女修產前產後”的說法。那麼,滿族對於生子又有哪些特別的文化呢?   供奉“佛朵媽媽”   滿族人家都供奉“佛朵媽媽”,“佛朵媽媽” ...

傣族的生育習俗

  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生育習俗與禮儀,傣族也不例外。傣族的生育習俗,從女子未孕前的求子到生產有許多有趣的禮儀。   孕前   若女子成婚兩三年後未懷孕,則要向神靈求子。求子的方式主要有:殺雞獻祭寨神求子,獻雞蛋向村寨附近的大樹求子,到江邊宰鴨向水神“匹南”求子等等。不論向何種神靈求子,求者要心誠,求祭前 ...

普米族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繪畫資料(網路)   生命的誕生對於每個民族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會造就不同的生育文化。普米族是主要聚居在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著獨特而神秘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婦女孕期有許多禁忌,諸如不讓懷孕的婦女吃兔肉,否則生下來的孩子會缺唇或豁唇;不能吃生薑,也不能與男人同床 ...

湖南生育習俗 賀生

  賀生是湖南省境對嬰兒出生後的一種壽誕禮俗。孩子生下地後,全家人喜悅無比。女婿立即到岳父家報生,也叫報喜。   孩子滿三朝,尤其是第一胎孩子滿三朝,外婆要請人挑去大米、糯米、酒、甜酒、雞、鴨、蛋、豬肉、豬腿等食品,送去嬰兒的衣、褲、鞋襪、帽等服飾,帶去新搖窩和搖窩中的棉被墊、小棉被、揹帶、花蓋裙等物,前往賀 ...

上海金山生育習俗

  催生、報生   孕婦分娩前一個月內稱“踏月”,選擇初三、初五等吉日,孃家備胡桃、糖、糕、肉、蛋和草紙等八色禮物,由岳母送到女婿家,徑直進房放在女兒床上,稱為“催生”。男方將禮物受盡。楓涇等地習俗,男方把“催生”的胡桃、糖、糕等物分給親戚,稱“分喜物”;親戚接到喜物,買食糖去孕婦家探望,稱為“買糖”;如果孕 ...

畲族——生育習俗

  畲族歷來重視生兒育女。懷孕婦女雖然照常參加生主勞動,但受到村人愛護和照顧,不讓其乾重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畲族婦女分娩都在婆家。臨產時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嬰兒出生後,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幫忙。她們認為“分娩不潔”,以免汙天穢地,衝撞“神明”。因此,在孕婦分娩時,要點燃一束幹茅草或破紙傘,驅除房間穢氣。 ...

漳州回民習俗

  薌城區境內的回民歷史悠久,五代、宋朝即有西域人前來貿易香藥;元朝有大批迴回人到漳州城做官。有漳州路總管馬潤、達魯花赤迭裡彌實、總制陳馬兒等。 明初,回回人被大量編入漳州衛。龍溪縣軍戶到嘉靖十二年( 1533年)仍有4478戶,24822人,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一些僑居南洋爪哇的漳民也改宗伊斯蘭教。 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