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漳州回民習俗

漳州回民習俗

  薌城區境內的回民歷史悠久,五代、宋朝即有西域人前來貿易香藥;元朝有大批迴回人到漳州城做官。有漳州路總管馬潤、達魯花赤迭裡彌實、總制陳馬兒等。 明初,回回人被大量編入漳州衛。龍溪縣軍戶到嘉靖十二年( 1533年)仍有4478戶,24822人,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一些僑居南洋爪哇的漳民也改宗伊斯蘭教。 清和民國時期,西北、中原一帶回民前來做官、經商。城內有保姓一家自貴州移來,為清福建路提督保芝琳之後。著名的有城內河尾馬姓,不食豬肉,數日殺一羊為饌。民國36年左右,有河南迴族在泰古橋附近開設清真菜館“一品居”。 (一)生活習俗 男子日常腦後需常帶一帽子。女子出門需戴面紗,以致影響至一般漢民。此俗一直沿續至民國初,鄉間尚多見,凡婦女出行,須穿淺藍色闊袖衫,頭蒙一雜色帕,使人不得見其面”。拍全家福照片時,姑娘也仍需帶面紗。黃子寅《清漳竹枝詞》:“花卉千般錯繡文,蓋頭紗帕白羅裙。濱海鄒魯今猶昔,不見巫山一段情。” (二)殯葬習俗 元、明回民的墓碑大都為馬鞍型石築蓮花雲烘托圓月圖案,也有半月型的。元代棺壙用石砌的,明代也有用磚砌的。 清代回回墓葬一般都是聚族群葬。比較出名的有路口社回回墓群、金沙回回墓群、上高坑回回墓群。 路口回回墓群,在西門外三里許路口社路口庵,今已毀。墓共九所,在小丘之上。有長方形石圍牆,廣十餘步,高及腰。有圓形石門一,牆內二石墓,其一碑文書: 同治十一年歲次冬日吉旦 回回皇清敕授儒林郎馬公諱春富大人之墓 侄 永安 永祥立 又一碑文,書(上銜略) 知漳州府事(加級記錄略)金溶之原配皇清誥封恭人教門龔氏墓 乾隆十一年丙寅仲冬立 此外灰築墓七,其碑文均有回回或教門等字。 漳俗,人死入殮,有殮殂與無殮殂之別。殮殂者,以白布纏裹屍身,其方式與泉州回族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市區破四舊,反封建迷信和推行火葬,殮殂已很罕見,今僅盛行於東郊和北郊。

漳州農耕習俗

  明、清,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於東郊東嶽廟。 早稻浸種多在灶房,取一盒稻種置於灶頭,一敬灶神,二察看出芽率。禁止醉漢搵種,怕褻瀆灶神,影響發芽率。秧田平整後“關田”,要插上樹青,以防牲畜或外人上秧田踐踏。稻穀將熟,要在田間插草人,頭上掛一串壽金( 迷信紙),以嚇鳥驅鼠。稻穀登場後,還要用新米蒸飯敬神, 祈求年年豐產豐收。晚稻播種或插秧完工後,西門外農村要用竹枝縛兩個壽金持在田埂上,並備牲禮,敬奉土地神,北門外則無此俗。每逢八月十五,家家戶戶仿古報秋,都得拜土地神。南宋時,每到七月,家家除祭土外,還請戲子演戲,號稱“乞冬”,此俗廢已久。 殺豬時,夜裡到廟請“尪”(神像)到家裡,凌晨時宰豬。今已廢。春天牛群上山,看牛人要用牲禮敬土地,祈求牛群平安,不逢猛獸,不要跌傷。屠宰場病耕牛,宰牛人要向牛宣告種種罪狀,如踐踏田園、角鬥等,並說明自己奉天命殺牛,不要結怨。 無論園花或野花,多忌在晚間採摘。荔枝、龍眼舊俗多不自採,春時商販即來估價,稱為“穙”,有“穙”花、“穙”穗、“穙”青等,樹主與商販需請慣估的鄉老為中介人,“穙”後,不管豐產欠收,均與樹主無關。

漳州婚嫁習俗二

  新娘臨上轎,要放聲大哭,謂之“哭好命”。花轎出門,女家要放鞭炮,並隨即把門關緊,或以米篩置於門口,據說這樣財氣才不致被女兒帶到婆家。在轎起行不遠,新娘從轎中擲出一把扇子,表示父母不必為她操心,稱“放心扇”。 花轎行列忌諱路遇另一迎親隊伍,謂之“喜沖喜”。萬一遇上,必須互換新娘頭上簪花,俗稱“換花”,以此破解。 花轎抵男家,新郎腳踢轎門三下,俗說以此壓服將來的雌威。轎門開,小姑捧柑桔讓新娘觸控,意吉祥如意。新郎牽新娘出轎,新娘起身復坐,如此反覆三次,俗說此乃是顯示新娘的尊貴。新娘下轎,送嫁姆拿出掛在新娘轎後面的米篩(上畫八卦或陰陽太極圖)遮其頭上( 也有用傘者),謂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俗信結婚這天新娘媽最大,為避免觸犯天上之神,故以米篩遮日。也有迎娶選在下半夜天亮之前,新郎牽著新娘跨過門檻時,新娘要跨過稻草火入大門進洞房,新郎由前到後替新娘揭頭巾,同吃“合婚圓”。 中午是吃“舅仔桌”。桌上擺12道菜,每動一道菜,都有吉語相伴。12碗中,6葷6素,所有雞、魚、豬肉、蔬菜、瓜果均無禁忌。新婚之夜宴請至親好友鄰里,母舅和舅祖坐中桌首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第一次鞭炮響,表示開宴,第二次鞭炮響,表示宴畢。 散席後即轉入“鬧洞房”,以層出不窮的花樣將新郎、新娘鬧得十分尷尬,鬧客以此為快。據說叫一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孩在新床上翻身打滾,會早生貴子。 翌晨,新娘“出廳”給公婆敬甜茶,公婆以紅包還禮。禮畢, 則到廚房拜灶君。這天,孃家的兄弟要來探望,叫“探房”,男家設宴款待。 第4日,新娘偕新郎“歸寧”孃家,俗稱“做客”,父母設宴請新女婿。“做客”一定於天黑時前回婆家,帶回各種禮品,其中必有象徵“好頭好尾”的用紅絲線捆綁的兩根帶尾甘蔗,置於門後。有些地方新娘必須隨帶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用紅絲線綁腳),俗稱帶路雞,寓意夫婦和睦相處,白頭偕老。 30年代,有知識界及開明人士倡導移風易俗, 提倡文明結婚, 以“集體婚禮”為時尚。目的在簡化手法,節省開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倡婚姻自主。1950年頒佈《婚姻法》後,逐步改革封建婚姻陋俗,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除保留招嫁( 即合夥婚)、二婚親(男續絃、女再嫁)等俗外,諸如指腹為婚、童養媳(即自小養女與自已的兒子成婚)、納婢(即富有者納婢為妾)、寄房婚(即新娘與雄雞舉行婚禮,雄雞代表離家在外的新郎)、沖喜婚(即新娘與重病人成婚)、人鬼婚 (新郎與亡故的小姐成婚,以木牌代表小姐亡魂行婚禮)等封建包辦買賣婚姻之劣俗已消除。社會上婚事新辦十分盛行,一般不辦酒席,不坐轎,舉行集體婚禮、開茶會等形式,並出現旅行結婚。 1980年後,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講排場的遺風又有所回潮。現行婚俗, 多流行自由戀愛或旁人介紹, 同意後即訂婚戴戒指, 分喜糖。盤擔改包禮金(禮金動則以萬元計)由女方代辦。結婚當天, 用鮮花或塑膠花點綴轎車當“新娘花車”,嫁妝包括彩電、音響、影碟機、 摩托車等名目繁多的家用電器,結婚用房裝飾高檔。城鄉民間婚禮競相鋪張,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漳州生育習俗

  為祈求得子,久婚未孕婦女有向授子女神──註生娘娘許願的風氣。如果婦女懷孕了,則孕婦必須堅守各種禁忌。孕婦忌“喜沖喜”,忌夜出,忌食喜喪事的食品,忌參與喜喪事。 懷孕初期二、三個月內俗稱“病子”。懷孕期間,孕婦多食營養補品,此謂“補胎”。民間俗謂“補胎,較好做月內”,意為產前補養比產後補養重要。如偶有“動胎 ...

漳州工匠習俗

  手工業者,舊稱為“匠”。明置匠戶、爐冶戶、窯冶戶等,世襲匠藝。清廢雜役藉,諸匠在傳承技藝上,唯恐技藝外流,故傳媳不傳女。有學徒拜師,學藝者一般須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在此期間,學徒要為師父無償幹活,還要幫師父料理家務。對師父、師母畢恭畢敬、小心翼翼,否則工藝長久學不到手。師父授徒(或子孫)“拳頭藏在袖子裡” ...

漳州喪葬習俗

  出殯: 出殯俗稱“出山”。明時,當日出殯。清以來,日期預先擇定,一般在死後三日,親朋摯友如期前來送葬。出葬時先行祭禮,由禮生主祭、代讀祭文。喪家對司祭者須致回禮。孝眷們圍棺大哭,俗稱“哭棺材頭”。禮畢即行安釘封棺,前四顆釘釘四角,釘實;後一顆釘釘後邊,松的,由孝男或孝孫用嘴咬著拔起,吐到一個裝著米穀銅錢等 ...

令人歎為觀止的漳州結婚習俗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嫁到福建漳州去,那你就得按照漳州的婚嫁習俗來辦理你的婚事。畢竟是一輩子的事,怎麼能馬虎?但是你又不瞭解,怎麼辦呢?讓小編來給你解說解說。帶你領略漳州文化。   新娘臨上轎,要放聲大哭,謂之“哭好命”。花轎出門,女家要放鞭炮,並隨即把門關緊,或以米篩置於門口,據說這樣財氣才不致被 ...

漳州喪葬習俗的講究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都會有一死,赤裸裸來到這世上,也要赤裸裸的離開,但是,離開的時候要風風光光的,漳州文化中對待逝者的禮節可是很講究的,往下看。看小編給你解說。   古時,漳州人辦喪事常因迷信風水,企求吉穴而停柩不葬,棺材停放在佛寺、野外或家中,久的竟達數十年。南宋朱熹知漳州時 ...

求安徽太和回民習俗

  1、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   2、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多圍寺而居。禮拜寺漸漸統稱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蘭”在中國的漢文意譯。“清真”一般解釋為“清潔真實”。    ...

漳州重陽節吃九樣東西 漳州重陽的習俗說法

  閩南地區向來是很注重節日的,特別是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有祭祀的習俗,而閩南地區更是風雨無阻的祭祀拜拜,因此重陽這天雖然有很多登高遊玩的風俗講究,但對於閩南人來說還是祭祖進補更為重要。那麼在漳州重陽節吃九樣東西?漳州重陽的習俗說法?   漳州重陽節吃哪九樣東西   吃番薯芋頭   在漳州,重陽節當日,有吃番薯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