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澳門的民間俗神崇拜

澳門的民間俗神崇拜

  在東亞城市,澳門是一座宗教色彩較濃的現代化城市,地方小,但宗教崇拜場所極多,有“廟堂遍地、神佛滿天”之說。在眾多的廟堂神佛中,除外來的諸種宗教外,源於中國本土的民間俗神表現得十分龐雜,其信仰者則十分普遍,香火極旺。其中尤以對媽祖之崇拜為最。

  媽祖信仰是澳門華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也是傳入澳門最早的華人宗教信仰。據稱,澳門之西文名Macao,即來源於葡人初至澳門時曾見海岸立有一座“阿媽”神像,而稱此為“阿媽港(Amacao)”,後省稱為“媽港(Macao,又譯作馬交、麥高等)”。可證,葡人未開埠澳門前,媽祖崇拜即已傳入澳門。

  澳門第一座媽祖崇拜的廟宇建於明萬曆33年(1605年),當時名天妃廟,位於澳門半島南端今媽閣廟處,由當時在澳門做生意的閩籍商人修建。稍後,明崇禎時,在澳門半島北部居住的同胞又在蓮峰山下建起一座天妃廟。反映在澳門開埠的前一百年中,媽祖信仰已在澳門同胞中普遍流傳。媽祖是中國的海神,又稱娘媽、天妃、天后。澳門同胞早期除經營海上貿易外,則多為水上居民,特別是來澳貿易的福建商人,他們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將源於福建莆田的媽祖崇拜帶到了澳門。

  明以後,氹仔島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有關帝天后古廟,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建有氹仔天后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建有望廈康真君廟內的天后聖母殿,同治四年(1865年)建起的漁翁街天后古廟。彈丸之地的澳門,竟建有六座以上的天后(媽祖)廟,足以反映澳門媽祖崇拜之盛。每年農曆三月,澳門媽祖閣前慶祝媽祖神誕,必搭棚會演神功戲,熱鬧非凡。1860年英國畫家愛德華·希爾德布蘭特繪製的版畫《媽閣廟的戲棚》,即反映百年前媽閣廟神功戲演出之盛況。如今,媽閣廟之香火更盛,每年年三十晚,澳門居民多會赴媽閣廟上香禮拜,平日則有遊客絡繹不絕赴廟燒香參拜。1998年10月,在澳門路環島疊石塘建一座高達18米的天后塑像,是全球最大型的天后像。開光之日,還從福建莆田湄州天后出生與成仙地請來一尊天后像及150人組成的祭儀隊伍,來澳參加盛典,並在鬧市中抬天后聖像巡遊,盛況空前。

  澳門近40座廟宇中,供祀著各種各樣的神祗,很多廟宇都是諸神共處一殿,共享眾生崇拜。這種狀況的出現,正反映澳門地少而居民拜神之風極盛這一特色。在澳門民間崇拜諸神中,可以看出,這些神祗部分傳自嶺南,部分由中原傳入。

  在澳門多處可見的金花娘娘,即源出廣州河南的金花廟,該廟所祀金花娘娘神像多達80餘尊。金花娘娘是民間傳說中保護兒童之神。澳門奉祀金花娘娘廟宇有蓮峰廟、包公廟、靈醫廟、呂祖仙院、蓮溪廟、觀音古廟、雀仔園福德祠、路環金花廟等。

  路環譚公廟與九澳三聖廟供奉之譚仙,即譚公道,來自惠州九龍山;氹仔三婆廟供奉之三婆神,為一位水神,亦傳自惠州;路環三聖廟及大王廟供奉的洪聖大王,則來自廣州南海波羅廟供祀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大三巴女媧廟內供奉的悅城龍母,則源自粵西德慶市龍母廟的主神悅城龍母;還有在澳門立廟信奉的黃大仙及水上居民供奉的朱大仙,均為嶺南文化的傳承與影響。

  明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諸神除前已述之天后外,還有關帝、北帝、康公真君、包公、藥王、痘母、呂祖、哪吒、女媧、魯班等,這些中原地區尊奉的諸神隨著歷史上人口的不斷南遷,先傳入嶺南,再由嶺南傳入澳門。而這些神祗的傳入均比較晚,多數在清中葉以後,且廟宇規模不大,部分神祗還只是附在佛教禪院及其他廟宇中供人祭拜,並無專門的寺觀。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神樹·狐仙·烏鬼·鵲喜

  山川河流之外,動植物也是人們崇拜和祭祀的物件。張籍曾作《古樹》詩:“古樹枝柯少,枯來複幾春。露根堪繫馬,空腹定藏人。蠹節莓苔老,燒痕霹雷新。若當江浦上,行客祭為神。”[1]凡是古拙奇異的老樹,都有可能被當作祭拜的物件,成為神樹。

  王建在《神樹詞》中;描寫了一個普通農家對院落中的海棠樹的崇拜:“我家家西老棠樹,須晴即晴雨即雨。四時八節上杯盤,願神莫離神處所。男不著丁女在舍,官事上下無言語。老身長健樹婆婆,萬歲千年作神主。”[2]這戶人家每年四時八節都要為老棠樹上供,棠樹有靈,祈晴即晴,禱雨即雨,農家希望依附在棠樹上的神靈不要離開,保佑閤家男女平安,官衙不要來找麻煩。

  據說在江南的山裡,有一種“楓木人”,“於楓樹下生,似人形,長三四尺,夜雷雨,即長與樹齊,見人即縮依舊。”這種楓木人特別奇異,“旱時欲雨,以竹束其頭,楔之即雨。”人們將楓木人取來作式盤,式佔特別靈驗,這種式盤叫做“楓木棗地”[3]。這時還有崇拜紫荊樹的風俗,將紫荊樹稱為“紫相公”,這種神“主一方菜蔬之屬”,如果種蔬菜的人家虔誠祭祀,則可“年年獲收”[4]。

  在動物崇拜中,在當時最為普遍,對後代影響最大的,當局對狐仙的祟拜。據記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思,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5]在《任氏傳》中,狐仙不但利用法術幫助韋金追求到美女,而且能幫他經商營利[6]。唐將賀蘭進明家的野狐,將各種物品弄回家中,“家人有就求漆背金花鏡者,人人家偷鏡掛項,緣牆行,為主人家擊殺。”袁嘉祚宅中的老狐能預知休咎,並能預知主人歷任官職[7]。類似這些記載都可幫助瞭解當時“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思”的風俗。

  與其他役使鬼神的法術相似,這時的術士也可以透過法術來“役使”狐仙。據稱,唐初侍御史王義方去職之後,在魏州(治貴鄉縣,今河北大名東北)以講授為業。鄉人郭無為有役使野狐的法術,“教義方使野狐。義方雖呼得之,不伏使,卻被群狐競來惱,每擲磚瓦以擊義方。或正誦讀,即裂其書碎。聞空中有聲雲:‘有何神術,而欲使我乎!’義方競不能禁止,無何而卒。”[8]法術不精,反而自取其辱。

  禽鳥也會成為人們崇拜的物件。唐朝末年,義勝軍節度使董昌欲自立為帝,謀士倪德儒對董昌說:“鹹通(公元860—873年)末,《越中秘記》言:‘有羅平鳥,主越禍福。’中和(公元881—885年)時,鳥見吳越,四日而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把以攘難。今大王署名,文與鳥類。”董昌大喜,於是在乾寧二年(公元895年)自立為帝,國號大越羅平,建元天冊。”[9]從這段記載可知,當時吳越一帶確實是以這種“羅平鳥”為崇拜物件,“祀以攘難”,而董昌則利用民間信仰,來為自己稱帝制造輿論。

  在嶺南地區,以鵂鶹(即貓頭鷹)為不祥之鳥。認為這種鳥晝伏夜出,是“鬼車之屬”。“或好食人爪甲,則知吉凶,兇者輒鳴於屋上,其將有咎耳。故人除指甲,埋之戶內,蓋忌此也。”除了預知吉凶之外,鵂鶹又名夜行遊女,能“與嬰兒作祟”,所以人們在晚上都不將嬰兒的衣物放在露天,以防中祟[10]。

  這時南方還盛行拜烏的風俗。杜甫在夔州時,作詩描述當地風俗稱:“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11]元稹在江陵時作詩摹狀南方風俗,也有“病賽烏稱鬼”的描寫,並解釋稱“南人染病,競賽烏鬼”[12]。所謂“養烏鬼”或“賽烏鬼”。就是指南方民間盛行的烏崇拜風俗。

  事烏人家,將烏作為家神奉祀。元稹詩“鄉味尤珍蛤,家神愛事烏”就是指此。[13]

  據說,三國魏何晏在獄中時,有兩隻烏落在屋頂上,女兒說:“烏有喜聲,父必免。”何晏果然被釋。[14]又有一種傳說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被廢,“妓妾夜聞烏啼,扣齋閣雲:‘明日應有赦。’”[15]烏的這種祥瑞之鳥的形象,也留傳到了唐朝。皇甫冉詩“香象隨僧久,祥烏報客先。”[16]錢起“飛上危檣立,啼烏報好音。”[17]都是其例。但是在這一時期,報道喜訊的祥鳥主要並不是烏,而是鵲。有一則故事稱,孔溫裕因進言被貶為郴州司馬,得到堂兄的書信,告訴他有訊息要調他回京任職,引領仁候,但遲遲不見正式救書。一天,忽然有喜鵲落在了庭院裡,“直若語狀”。小孫兒“拜且祝雲:‘願早得官。’鵲既飛去,墜下方寸紙,有‘補闕’二字。”沒過幾天,果然調任補闕[18]。這時人們以喜鵲的鳴叫聲為喜慶的徵兆,稱為“靈鵲報喜”[19]。

  喜鵲還能報道遠方親人歸來的喜訊。“神鵲神鵲好言語,行人早回多利賂。我今庭中栽好樹,與汝作巢當報汝。”[20]人們祝禱喜鵲帶來行人平安歸來的訊息,並許願栽樹築巢,作為報答。“烏鵲語千回,黃昏不見來。漫教脂粉匣,閉了又重開。“[21]喜鵲已經嘰嘰喳喳地叫了許多遍,開鏡理妝,倚門遠望,心上人卻還是不見蹤影。李紳也以喜鵲報歸來描寫遠方遊于思鄉的心緒,“雒陽城見梅迎雪,魚口橋逢雪送梅。劍水寺前芳草合,鏡湖亭上野花開。江鴻斷續翻雲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潛聽喜鵲望歸來。”[22]芳草離離,野花點點,寒食已經快到了,家鄉的親人必定在祈祝喜鵲帶去遊子歸來的訊息。

羌族人的白石神崇拜

  白石神崇拜 羌族人有以白石作神靈象徵而崇拜白石的靈物崇拜傳統。傳說,居於西北草原的古羌人在被迫遷徙途中,路遇敵兵追擊,幸有天女及羌人祖先自天上拋下三塊白石,變成三座大雪山,阻止追兵前進,羌人才得以南下,到達松潘草原,並繼續南遷茂縣。羌人在此遊牧時,又受到一支稱為“茂基”部族的侵擾,羌人以白石對付戈基人的白雪團,首戰告捷,並繼而全部得勝,此後羌人得以在岷江上游安居樂業。為報答神恩,羌人以白石作為天神的象徵,後來又作為一切神靈甚至祖先的象徵而進行崇拜。在羌族地區的山間、田地、林中、屋頂、門窗、室內,均有供奉白石習慣。而在羌人平頂住屋的頂部一般則供有五塊白色的石英石,以象徵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


崇拜

  由薩滿教信仰,派生出鄂倫春族的多神崇拜習俗。上到天上的太陽神、月亮神、北斗七星"得勞恩"神、雷神……下到"白那恰"山神、"託奧博如坎"火神、"烏塔乞"虎神、熊神、狼神、鹿神……此外還有"阿嬌儒"祖先神、"吉雅其" ...

中華民間誕辰日

  width=100%border=0cellpadding=1cellspacing=1]正月   初一 送子彌勒(布袋和尚)(一作初二)   初五 路頭神(財神)誕   初六 清水祖師   九天玄女娘娘聖誕(一作二月十五)   初八 江東神誕   十一 太均娘娘(保嬰送子)誕   十三 蟲王劉猛將軍誕 ...

各種行業主 中國民間行業都是誰

  在我國民間有種說法是,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業守護神,清代的紀曉嵐紀大人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裡就說:“百工技藝,各祀一神為祖。”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木工行業大多就敬魯班為行業神了。那麼我國民間各種行業的主神都是誰呢,就讓宗教文化為你介紹。   我國民間認為,行業神、行業守護神是行業的祖師爺,是最懂行業 ...

中國民間信仰:城隍是個什麼

  筆者在媒體上看到的報道,大多采用了城隍神源自水庸的說法,甚至有人調侃地說,廣州人有“水鬼升城隍”一說。   這種說法倒不是近年專家所獨創,遠在唐朝,便有一位叫呂述的人提出這一說法。到了明朝又有兩位學者沿襲這一說法,王崇簡和孫承澤二人甚至把城隍上溯到堯帝的時代,他們認為墉字與隍字同義,因此,水墉跟城隍是指稱 ...

世界各地秘詭異的葬

  說起天葬,大家都有所耳聞。其實,在西藏這個神秘的地方,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可遠不止天葬一種。“樹葬”可是林芝地區最為純淨的一種葬法      被樹葬的一般是一歲以內因病夭折的小孩。家境貧寒的,用布把孩子的屍體裹起來,條件稍好的,會為孩子定做一個小棺材。由喇嘛選擇吉時,家人就會把屍體送進樹林,選   一棵枝繁葉 ...

--藏族的民間信仰

  其一雙重環紋生命箭,是男子的象徵,新郎的箭;另一金箭代表父親送給女兒的禮物。這種婚姻習俗中的箭崇拜一直沿襲到現在,在西藏或者在康區、安多,婚禮上還可以見到它,或者送新娘到新郎家去時衣襟上掛一支箭;或是繫有哈達、小鏡、綠松石等物的彩箭。甘肅南部白龍江中上游沿岸藏族的結婚儀式中至今還儲存較完整的箭崇拜習俗:迎 ...

臺灣的民間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臺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