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澳門祭祀活動

澳門祭祀活動

  土地誕在澳門的誕期為農曆二月初二。

  澳門民眾信仰土地神的風氣很盛,不但眾多商號、民居安置土地神的塑像,還有多座土地廟。以前,每逢誕期,善男信女除了在家供奉外,還在舞獅隨行下,成群結隊地前往土地廟祭祀。

  現時,最隆重賀誕的是居住在雀仔園一帶的街坊,他們用金豬酬神、請戲班上演神功戲和舉辦粵曲演唱晚會等。

香港民間的“太平洪朝”習俗與祭祀活動儀式

  “太平洪朝”是粉嶺圍彭氏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的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於該活動開始之前,彭氏族人會先進行“點燈”儀式,但每年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要視乎擇日的結果。雖然如此,舉行日期不得遲於該月的十五日。

  開燈

  神棚入囗的頂部懸掛了一盞大花燈,在所舉行日期早上開始燃點,直至十六日,“朝首送燈”,分油燈為止。“燈”即“丁”取其諧音;“點燈”即“添丁”之意,村民都希望人丁昌旺。丁是指男丁,戶主會抱著去年新生男丁集合在神棚於開燈時朝拜三聖,以感謝神恩。他們當然也希望以後都得到神的眷顧而使子孫一直昌盛繁衍。

  貼平安符

  朝首在清晨逐戶貼上平安符,以保家宅平安。朝首是由已婚男性擔任的,在結婚之年登記輪序,粉嶺每次太平洪朝例有八名朝首。若朝首已移往外地或身體健康有問題而不能出席,可以由其兒子或親人代替。

  虔拜

  喃嘸領朝首向神朝拜。

  搶雞毛

  在正圍前空地進行,雞毛是從一隻生雞(未經閹割的雄雞)身上拔下的,約拔取七、八撮,從圍門的圓孔擲下,村民就在下面搶奪,奪得雞毛為之吉利。據父老說以前搶雞毛是很熱鬧的,既有已婚的戶主,也有青少年,現在卻只得十數箇中年以上的村民搶奪,場面較冷清。父老還說只有彭氏族人取得雞毛才是吉利,若是外姓人奪得就會變成災兇。

臘祭歷史祭祀活動

  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但當時“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臘祭”是“擇機舉行”。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

  《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到南北朝時期,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臘祭”原是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一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沿襲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演化為“春節”的習俗。

  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現今的臘八節,祭灶節均由此而來。

  臘祭這種風俗最早始於周代。不論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一年中之最,這次祭祀活動的名稱就稱作“臘”,有多種古籍為證:《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獨斷》:“臘者,歲終大祭。”《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祖宗。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肉,稱為“臘肉”。

  《詩經》中描寫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來臨後,要釀酒、生火、用煙燻走老鼠、清掃垃圾準備臘祭,這和現代人們年前的備辦年貨,打掃衛生何其相似。到臘祭時,人們又“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和我們過年的氣氛又何其相似啊。春秋末,子貢曾目睹臘祭盛況,他感慨地說:“一國之人皆若狂。”

  古籍中瞭解到上古時期也有歲首祭祀和議政、宣政的儀式。《尚書·舜典》中載:月正元日帝舜到太廟中祭祀帝堯,和四方君長共議國政,並大開明堂四門,向百姓頒佈政令。我想這可能就是後世君臣新年朝賀拜年的濫觴吧。

  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尾首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以後兩祭又演變為包括年前和歲後為期近一個月的廣義上的春節。

  春節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臘祭”,這是一年歲終的隆重祭祀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用獵獲的物品和生產的果實酬神,感謝諸神一年來的賜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和保佑。同時還有動人心魄的驅邪禳災儀式和共享豐收果實的歡慶場面。

  當時的臘祭活動《周禮》中就記載,每逢臘祭周人要舉行驅疫行儺的儀式。這種原始的巫舞一直延續到漢代以後,《後漢書·禮儀志》中描繪漢宮中舉行行儺儀式時,要選出黃門子第10至12歲的少年共120人為逐鬼的童子,他們都頭戴大紅頭幘,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還有為首1人扮演驅邪之神方相氏。方相氏為主舞者,頭戴面具,身披熊皮,手持戈矛盾牌,同時率領12人扮成的野獸與120童子呼喊舞蹈,擊鼓而行,其聲威氣勢著實令人心悸。

  1954年,山東沂南發現了一塊漢墓畫像石,內容便是驅疫行儺。上面刻有十幾個面目猙獰的凶神,而象徵著邪魔的怪獸正四散逃奔。整個畫面雖然誇張、怪誕,卻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古代儺舞儀式之盛況。

  臘祭另有大祭典禮、祈年求福等活動,更不乏享受豐收、祝壽宴飲的喜慶場面。


清明節的祭祀活動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另外兩個鬼節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 ...

績溪舉行紀念唐越國公汪華大型祭祀活動

  日祭祀活動在上莊鎮餘川村舉行。   越國公汪華(586—649),本名世華,字國輔,號英發。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據不完全統計,唐、宋、元、明以來,先後有九位皇帝十五次為他下詔封王,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五個朝代九位皇帝在不同時期同時加封一人,先後延續了近千年,是極為罕見的。徽州人民始終把他當作能夠保佑眾生的“ ...

滿族文化:“白山黑水”間的祭祀活動

  祭祀是滿族出於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舉行的活動,是體現其民族特點的重要習俗。   滿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滿族自然崇拜觀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實地記錄了滿族勞動群眾對“北斗”或“北極星”的崇信與他們同自然的依賴關係。“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後的午夜裡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在居 ...

禮起源於原始的什麼祭祀活動

  禮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的祭祀活動。禮儀是人們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風調雨順、祈禱祖先顯靈、拜求降福免災而舉行的一項敬神拜祖儀式。   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

探秘薩滿教的祭祀活動有哪些

  薩滿教是分佈於北亞的的一種巫覡宗教,也包含了我國的滿族蒙古族的薩滿教。在薩滿教文化中,祭祀活動是很重要的一種儀式,舉行祭祀活動都非常的莊嚴而隆重。那麼薩滿教有一些什麼祭祀活動,你知道嗎?不知道的就跟隨小編一起去了解薩滿教的祭祀活動吧。   奧來那楞   薩滿教傳統的隆重祭祖儀典,全體氏族或部落成員參與祈禱 ...

潮汕拜老爺,潮汕地區的祭祀活動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而且這項民間習俗的歷史悠久,影響十分廣泛。而且在廣東文化中,在不同的時節需要拜不同的“老爺”範圍很廣,所以涉及的神仙很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這個祭祀活動吧!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 ...

佤族祭祀活動中的鏢牛活動文化

  佤族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他們每次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總離不開鏢牛活動,牛作為佤族的吉祥物,對佤族有著特殊的含義。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鏢牛,是佤族舉行傳統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一個專案,是宗教圖騰的一種表現形式。每逢重大節慶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鏢牛。牛是佤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