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文化:“白山黑水”間的祭祀活動

滿族文化:“白山黑水”間的祭祀活動

  祭祀是滿族出於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舉行的活動,是體現其民族特點的重要習俗。

  滿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滿族自然崇拜觀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實地記錄了滿族勞動群眾對“北斗”或“北極星”的崇信與他們同自然的依賴關係。“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後的午夜裡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煙筒後面擺起祭桌,陳放七個香碟、七盅米酒、七盞油燈碗兒。祭桌之外,另設一個小桌放祭豬,口噙五穀,頭朝北斗。

  舉行“星祭”時,全宗族的人按照輩份面向北斗排列。

  滿族由於長期在山林中居住和從事狩獵活動,對山川樹木的崇拜在滿族早期社會中就已形成。他們認為林中山上皆有神祗司之,所以在經常經過的山林路口的樹上掛一些彩色布條或紙條,以奉“山神”,每次進山和出山時都要虔誠地祭祀,以示崇敬。

  “家祭”是指滿族內各姓氏以血緣族姓為單位舉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種活動。在時間上有朝祭和夕祭之分,“滿洲祭神之禮,有朝祭、夕祭。凡朝夕祭,皆有歌,祝之辭”。由此可見當時滿族人祭祀的隆重程度。《寧安縣誌》對清朝末年寧古塔地區滿族的祭祀活動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滿族則每年舉行兩次家祭,祭時於上屋西炕排列木人或各色綾條以代表祖先,祭之前一日,以黍米煮熟搗作餅曰打糕,粘後以食。戚族又於族中擇一人為察瑪,戴神帽系裙搖鈴持鼓跳舞,口誦吉詞,眾人擊鼓相和,曰跳家神,祭用豕,割豕肉置盎內供於神前,名阿瑪、尊肉至碗,復獻牲如晨禮,晚間撤燈而祭,名曰避燈,祭神之肉不得出門,惟避燈肉可以饋親友。又立七尺七寸或九尺三寸高細木於院內南隔,置鬥其上,形如淺碗,名曰祭杆,祭之次日獻牲於杆前,謂之祭天,以豬腸及肝肺生置其中,用以飼鳥,又以豬之喉骨帶於杆,再祭時則以新易舊”。

  寧古塔地區每年舉行的春秋兩次家祭,一般連祭三日。

  第一天是祭祖,先在排列整齊的祖先神位前擺上供品,由穆昆達率領全族老幼,依輩份排列在神位前,薩滿祝辭,眾人行叩頭大禮。接著由“領牲”用燒酒澆豬耳朵,如果豬大聲叫或晃耳朵,就意味著祖先領了,為大吉大利。此時薩滿戴神帽系裙搖鈴持鼓跳舞,並唱《領牲調》,然後再行叩拜禮。晚上是“背燈祭”,背燈後薩滿唱“背燈調”,當天祭祀結束後,族人共同分食供肉。

  第二天是祭天,平時滿族家庭都有在院內豎起一根高過屋脊的神杆的習慣,滿族人把神杆視為通天柱。祭祀時,把豬在杆下宰割,“領牲”將豬鎖子骨套在索羅杆子頂上,把豬的內臟放在錫鬥裡,送到索羅杆子頂上去,讓喜鵲或神鴉來吃,稱為“神享”。三天內吃完,便象徵大吉大利。豬肉分“大肉”、“小肉”。“大肉”燎毛後煮熟上供,然後眾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飯,眾人分食。所有肉、飯三天之內必須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帶走,必須埋在索羅杆子底下。

  第三天是舉行“換鎖”。在院內插滿三杈的柳枝,少年兒童們把綵線系在脖頸上,跪在祖先神像前,以象徵子孫如枝之繁,如葉之茂。每年祭祀時都要為兒童“換鎖”,直至男婚女嫁。

  滿族家祭也有明確的禁規,不許孕婦、瘋癲者或戴狗皮帽子者入祭。在祭期內不許借債、討債、還債,不許爭吵,更不許打鬧、開玩笑。

  滿族家祭的神有氏族祖先神、英雄神、察蠻神等,主要有:掇哈佔爺、穆嘎穆哩罕、代名佔爺、嘎斯哈恩都力、阿布卡硃色、萬利媽媽、佛陀媽媽、奧都媽媽等。

  滿族人祭祀所用的祭品也很獨特。如“滿洲人家祭……所用香皆自制,謂之年期香,香木產山谷石崖上,高二三尺,葉色濃綠,開紅花,花時香滿山谷,立秋前採取,花葉陰乾之研為細末,燒之香氣極佳”。這種香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達紫香”,是屬於杜鵑科植物。筆者於1965年曾在黑龍江省寧安縣大牡丹村看到過研製這種香所用的器皿,當時儲存完好。

  滿族的祭祀活動是同其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相聯絡的,帶有原始迷信色彩,他們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變成超自然的神靈,同時把神靈觀念和祖先崇拜作為家族體系的精神支柱,企圖透過神、祖的力量擺脫苦難,得到幸福,反映了這個古老民族的純樸的、美好的願望。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這是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滿族人民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對祭祀活動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開始運用科學的觀點全面地、歷史地對待祭祀活動。

滿族文化:滿族不吃什麼肉

  我國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忌吃狗肉,比如錫伯族、拉祜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滿族也是一個不吃狗肉的民族。那麼,在滿族文化中,他們為什麼不吃狗肉呢?除了狗肉以外,他們還有什麼忌吃的食物嗎?想知道的話,現在就跟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是人口較少的民族,他們一些習俗也非常有趣。據說,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鋪狗皮褥子,同時也不傷害喜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民間有“狗救駕”和“鵲救駕”的故事。傳說,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有一次被明朝總兵李成梁追趕,眼看追近,努爾哈赤急忙躲藏在一灘蘆葦蕩裡,追兵難以尋找,就縱火燒蘆蕩,頓時,大火蔓延蘆蕩,追兵以為努爾哈赤被活活燒死,其實努爾哈赤只是被煙燻倒了,當火勢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時,有一隻黃狗跑到水裡,沾一身水,在努爾哈赤身上打滾,他身上的火被撲滅了,但黃狗卻累死在他身旁。後來,當明兵前來搜尋時,一群喜鵲鋪天蓋地落在努爾哈赤的身上,明兵以為喜鵲在叼啄屍體,努爾哈赤已死無疑了,於是撤兵回朝。

  等努爾哈赤醒來時,發現身上落著喜鵲,身邊躺著一條黃狗,這才明白是黃狗和喜鵲救了他。

  “狗救駕”和“鵲救駕”的故事不一定真實,但對過去以狩獵為生的滿族人來說,狗是左右臂,是獵取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工具。滿族人出獵時以狗為嚮導,跟蹤追捕野獸。好的獵犬,不但能尋蹤報訊,還能直接捕獲露野味,所以滿族人對狗十分偏愛,有的地方在滿族姑娘出嫁時,還有把狗作為陪嫁的習俗。

  喜鵲是許多民族都喜愛的鳥類,常言說:喜鵲叫,喜來到。所以滿族人對喜鵲也十分喜愛,並把喜鵲視為神鳥,從不傷害,並在自己庭院豎立長杆,備以食物,供喜鵲食用。所以,我們到滿族家裡作客時,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穿狗皮大衣,以免引起他們的不高興。

滿族文化:滿族八旗的由來

  滿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處在動盪之中,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除了族內的人民上下齊心,還有就是開闢一個適合在亂世生存的制度,滿族文化裡的八旗由此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出現的,了嗎滿族八旗的由來有什麼故事嗎?

  八旗由來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大清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併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軍營、前鋒營、驍騎營、健銳營和步軍營等常規伍,司禁衛、雲梯和佈陣等職。

  另外,設立了相禮營、虎槍營、火器營等特殊營伍,演習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練檢槍等。由於清初諸帝很重視槍炮武功等實戰本領八旗軍在平定三藩收臺灣抵禦沙皇侵略等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八旗兵分為經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總稱,由郎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郎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內武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總人數也在十萬左右。

  早期八旗滿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時期“凡出兵圍獵……各隨族黨屯寨而行。”這裡說的族黨就是血緣關係,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屯寨講的就是地緣關係,說白了就是一個寨子、一個屯子、一個村子或更大一些範圍的地方的族群。

  其基層組織叫牛錄,管理人叫牛錄章京,譯成漢語就是佐領。女真人編入旗藉後,工作生活永遠要歸佐領管理,這個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滅亡。

  族黨、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領是依政府法令編制而成的,帶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清代滿族人嚴格固定在佐領之下。住,則居於一處;行,則統一行動;打獵、出兵作戰都由佐領管理,調到新地仍聚居一處。公家的事聽佐領的,家庭的事婚喪嫁要聽族長的,哪支、哪輩、老姓是什麼都由族長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長處登記,不會近親結婚,也不會亂倫。


宗教文化神道教的祭祀服裝

  我國的傳統宗教佛教,道教等教派的教徒和神職人員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服裝,中國的佛教的宗教服裝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我們甚至在生活中也能見到佛教的傳統服裝——袈裟。至於道教的道袍想必大家也略有耳聞,那麼,日本神道教的祭祀服裝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在神道教文化中找找吧。   與中國的道教有自己神職人員專門的宗教服裝相 ...

滿族文化詳解八旗旗主的權利有哪些

  八旗制度層次分明,各旗管理有序。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下五旗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八旗旗主的權利羅列如下。一起來了解滿族文化。   其一、八旗之間分別獨立,不相統屬。努爾哈赤從創立八旗制度開始,就把所有的部眾,包括後來歸附和俘獲的人 ...

民族文化普米族民愛情故事

  民間愛情故事流傳至今仍然儲存著很多,眾所周知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每逢七月初七,牛郎會在鵲橋與織女相會,所有中國古老的情人節就定在了七月初七。那麼,在普米族文化中有什麼愛情故事呢?一起來看下。   從前,在天邊的一個密林裡,住著一對年青的夫婦。男的叫色機女的叫比機。他們深深地相愛著,日子過得輕鬆、愉快。一 ...

滿族民間文化妙趣橫生的滿族補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滿族文化中有補繡,補繡是刺繡的一個分支,也叫做釘線,但補繡並不是用色彩豔麗的絲綢,而是用色彩簡單的織布做為材料。   那麼,滿族補繡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民間補繡不僅是為了裝飾、美化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滿族人民的道德觀念、理想追求和審美習俗,因而具有裝飾性、藝術性、實 ...

民族文化滿族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文化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屬於隱形文化,平常並不會表現出來,只有在結婚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滿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婚俗文化。   那麼,滿族婚俗文化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自皇太極當政之日起,就嚴禁家族內婚,嚴禁童婚,但通婚範圍僅限於滿與滿蒙等族之間,禁止與漢族通婚,1902 ...

佤族祭祀活動中的鏢牛活動文化

  佤族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他們每次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總離不開鏢牛活動,牛作為佤族的吉祥物,對佤族有著特殊的含義。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鏢牛,是佤族舉行傳統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一個專案,是宗教圖騰的一種表現形式。每逢重大節慶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鏢牛。牛是佤族的 ...

蒙古族的重要祭祀文化敖包

  蒙古族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就是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累積起巨大的石堆,也有一些使用土堆起來,一般都呈圓形,叫做敖包。   那麼,蒙古族文化中的敖包是什麼意思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