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民間文化:妙趣橫生的滿族補繡

滿族民間文化:妙趣橫生的滿族補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滿族文化中有補繡,補繡是刺繡的一個分支,也叫做釘線,但補繡並不是用色彩豔麗的絲綢,而是用色彩簡單的織布做為材料。

  那麼,滿族補繡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民間補繡不僅是為了裝飾、美化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滿族人民的道德觀念、理想追求和審美習俗,因而具有裝飾性、藝術性、實用性和功利性等特徵。從繡品功能意義上看,大多是滿族姑娘為自己刺繡的嫁妝,因而補繡紋樣往往與幸福、愛情、命運等連結在一起,傾注了她們對大自然的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紋樣多采用離意圖案和吉祥紋樣的象徵意義,以體現喜慶、吉祥氣氛。如筆者近幾年在鐵嶺東部山區收集的補繡枕頭頂紋樣“榴開結百子”、“吉祥盤長”,是滿族婦女多子多福、生活美滿、長久吉祥寓意的體現。

  滿族民間補繡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在開原威遠東山溝收集的滿族補繡坐墊,是用四種深淺不同藍色家織布,剪出複雜多變的“魚戲蓮”圖案,在樸素、單純中求豐富、變化。律動的線、跳躍的點、靜止的塊面形成了豐富多彩、節奏和諧的抒情畫。

  滿族補繡藝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語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紋樣特徵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以線造型、黑白為色彩構成。以寫生手法為基礎,進行提煉、取捨、誇張,使之圖案化,並吸收了我國民間剪紙、皮影、漢磚、畫像石等的藝術待點。

  二、四周邊緣以粗獷的裝飾黑線、力度很強的花邊圍住中間的圖樣、文字,這與滿族服飾領口、袖頭、衣襟鑲邊習俗同一機抒,其審美意識是一致的。

  三、多吉祥喜慶的內容。滿族人民對“吉祥盤長”這一紋樣有著濃厚的興趣,用以象徵幸福美滿、地久天長。此外,福祿、禧壽、富貴、八寶、八吉祥等也是常用的紋樣,這既同其他兄弟民族的民間藝術有著共同性,體現了民族間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滿族的藝術個性和民族心理。

  滿族補繡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在民間仍保留著大量佳作和精品,急待我們去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以豐富我國的藝術寶庫。更多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盡在中國傳統文化網。

滿族文化:“白山黑水”間的祭祀活動

  祭祀是滿族出於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舉行的活動,是體現其民族特點的重要習俗。

  滿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

  “星祭”是滿族自然崇拜觀念的反映之一,它如實地記錄了滿族勞動群眾對“北斗”或“北極星”的崇信與他們同自然的依賴關係。“星祭”在秋季九月以後的午夜裡天上的星星出全了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在居室西窗以外的煙筒後面擺起祭桌,陳放七個香碟、七盅米酒、七盞油燈碗兒。祭桌之外,另設一個小桌放祭豬,口噙五穀,頭朝北斗。

  舉行“星祭”時,全宗族的人按照輩份面向北斗排列。

  滿族由於長期在山林中居住和從事狩獵活動,對山川樹木的崇拜在滿族早期社會中就已形成。他們認為林中山上皆有神祗司之,所以在經常經過的山林路口的樹上掛一些彩色布條或紙條,以奉“山神”,每次進山和出山時都要虔誠地祭祀,以示崇敬。

  “家祭”是指滿族內各姓氏以血緣族姓為單位舉行的祭祀祖先的一種活動。在時間上有朝祭和夕祭之分,“滿洲祭神之禮,有朝祭、夕祭。凡朝夕祭,皆有歌,祝之辭”。由此可見當時滿族人祭祀的隆重程度。《寧安縣誌》對清朝末年寧古塔地區滿族的祭祀活動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滿族則每年舉行兩次家祭,祭時於上屋西炕排列木人或各色綾條以代表祖先,祭之前一日,以黍米煮熟搗作餅曰打糕,粘後以食。戚族又於族中擇一人為察瑪,戴神帽系裙搖鈴持鼓跳舞,口誦吉詞,眾人擊鼓相和,曰跳家神,祭用豕,割豕肉置盎內供於神前,名阿瑪、尊肉至碗,復獻牲如晨禮,晚間撤燈而祭,名曰避燈,祭神之肉不得出門,惟避燈肉可以饋親友。又立七尺七寸或九尺三寸高細木於院內南隔,置鬥其上,形如淺碗,名曰祭杆,祭之次日獻牲於杆前,謂之祭天,以豬腸及肝肺生置其中,用以飼鳥,又以豬之喉骨帶於杆,再祭時則以新易舊”。

  寧古塔地區每年舉行的春秋兩次家祭,一般連祭三日。

  第一天是祭祖,先在排列整齊的祖先神位前擺上供品,由穆昆達率領全族老幼,依輩份排列在神位前,薩滿祝辭,眾人行叩頭大禮。接著由“領牲”用燒酒澆豬耳朵,如果豬大聲叫或晃耳朵,就意味著祖先領了,為大吉大利。此時薩滿戴神帽系裙搖鈴持鼓跳舞,並唱《領牲調》,然後再行叩拜禮。晚上是“背燈祭”,背燈後薩滿唱“背燈調”,當天祭祀結束後,族人共同分食供肉。

  第二天是祭天,平時滿族家庭都有在院內豎起一根高過屋脊的神杆的習慣,滿族人把神杆視為通天柱。祭祀時,把豬在杆下宰割,“領牲”將豬鎖子骨套在索羅杆子頂上,把豬的內臟放在錫鬥裡,送到索羅杆子頂上去,讓喜鵲或神鴉來吃,稱為“神享”。三天內吃完,便象徵大吉大利。豬肉分“大肉”、“小肉”。“大肉”燎毛後煮熟上供,然後眾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飯,眾人分食。所有肉、飯三天之內必須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帶走,必須埋在索羅杆子底下。

  第三天是舉行“換鎖”。在院內插滿三杈的柳枝,少年兒童們把綵線系在脖頸上,跪在祖先神像前,以象徵子孫如枝之繁,如葉之茂。每年祭祀時都要為兒童“換鎖”,直至男婚女嫁。

  滿族家祭也有明確的禁規,不許孕婦、瘋癲者或戴狗皮帽子者入祭。在祭期內不許借債、討債、還債,不許爭吵,更不許打鬧、開玩笑。

  滿族家祭的神有氏族祖先神、英雄神、察蠻神等,主要有:掇哈佔爺、穆嘎穆哩罕、代名佔爺、嘎斯哈恩都力、阿布卡硃色、萬利媽媽、佛陀媽媽、奧都媽媽等。

  滿族人祭祀所用的祭品也很獨特。如“滿洲人家祭……所用香皆自制,謂之年期香,香木產山谷石崖上,高二三尺,葉色濃綠,開紅花,花時香滿山谷,立秋前採取,花葉陰乾之研為細末,燒之香氣極佳”。這種香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達紫香”,是屬於杜鵑科植物。筆者於1965年曾在黑龍江省寧安縣大牡丹村看到過研製這種香所用的器皿,當時儲存完好。

  滿族的祭祀活動是同其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相聯絡的,帶有原始迷信色彩,他們把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變成超自然的神靈,同時把神靈觀念和祖先崇拜作為家族體系的精神支柱,企圖透過神、祖的力量擺脫苦難,得到幸福,反映了這個古老民族的純樸的、美好的願望。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這是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滿族人民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對祭祀活動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開始運用科學的觀點全面地、歷史地對待祭祀活動。

滿族文化:滿族不吃什麼肉

  我國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忌吃狗肉,比如錫伯族、拉祜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滿族也是一個不吃狗肉的民族。那麼,在滿族文化中,他們為什麼不吃狗肉呢?除了狗肉以外,他們還有什麼忌吃的食物嗎?想知道的話,現在就跟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是人口較少的民族,他們一些習俗也非常有趣。據說,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鋪狗皮褥子,同時也不傷害喜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民間有“狗救駕”和“鵲救駕”的故事。傳說,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有一次被明朝總兵李成梁追趕,眼看追近,努爾哈赤急忙躲藏在一灘蘆葦蕩裡,追兵難以尋找,就縱火燒蘆蕩,頓時,大火蔓延蘆蕩,追兵以為努爾哈赤被活活燒死,其實努爾哈赤只是被煙燻倒了,當火勢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時,有一隻黃狗跑到水裡,沾一身水,在努爾哈赤身上打滾,他身上的火被撲滅了,但黃狗卻累死在他身旁。後來,當明兵前來搜尋時,一群喜鵲鋪天蓋地落在努爾哈赤的身上,明兵以為喜鵲在叼啄屍體,努爾哈赤已死無疑了,於是撤兵回朝。

  等努爾哈赤醒來時,發現身上落著喜鵲,身邊躺著一條黃狗,這才明白是黃狗和喜鵲救了他。

  “狗救駕”和“鵲救駕”的故事不一定真實,但對過去以狩獵為生的滿族人來說,狗是左右臂,是獵取生活資料的主要生產工具。滿族人出獵時以狗為嚮導,跟蹤追捕野獸。好的獵犬,不但能尋蹤報訊,還能直接捕獲露野味,所以滿族人對狗十分偏愛,有的地方在滿族姑娘出嫁時,還有把狗作為陪嫁的習俗。

  喜鵲是許多民族都喜愛的鳥類,常言說:喜鵲叫,喜來到。所以滿族人對喜鵲也十分喜愛,並把喜鵲視為神鳥,從不傷害,並在自己庭院豎立長杆,備以食物,供喜鵲食用。所以,我們到滿族家裡作客時,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穿狗皮大衣,以免引起他們的不高興。


滿族文化滿族八旗的由來

  滿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處在動盪之中,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除了族內的人民上下齊心,還有就是開闢一個適合在亂世生存的制度,滿族文化裡的八旗由此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出現的,了嗎滿族八旗的由來有什麼故事嗎?   八旗由來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 ...

民族文化滿族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文化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屬於隱形文化,平常並不會表現出來,只有在結婚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滿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婚俗文化。   那麼,滿族婚俗文化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自皇太極當政之日起,就嚴禁家族內婚,嚴禁童婚,但通婚範圍僅限於滿與滿蒙等族之間,禁止與漢族通婚,1902 ...

民族文化滿族的由來

  滿族是咱們中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散居在中國的各個地方。滿族其實原本就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字等等。我們對於滿族的印象或許都停留在古裝劇。很多人都不知道滿族的由來是如何的?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滿族文化的角度來學習一下滿族的由來吧!   滿族的由來:   以愛新覺羅家族為代表的滿族之所 ...

妙趣橫生滿族八旗文化

  滿族八旗對於我們來說應該不是特別的陌生,我們認識的滿族八旗文化應該是從電視裡的影視劇裡面認識,或者一些古裝劇當中認識的。滿族八旗中是“八旗”有清一代社會結構與軍事建制合二為一的組織。那麼,大家知不知道滿族八旗的文化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滿族八旗的簡介   滿 ...

滿族婚俗文化的變遷

  滿族的婚俗文化屬於制度文化的範疇,也稱之為隱形文化,介於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是物質文化的反映形式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態,在文化體系中具有相對穩定性。滿族傳統的制度文化隨著“五化”社會的發展,與以往的滿族傳統社會不同,而滿族傳統婚姻觀念也隨之有了變化。   滿族自皇太極當政之日起,就嚴禁家族內婚,嚴禁童婚 ...

身邊的傳統文化中國民間的財神信仰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項 ...

滿族文化習俗

  1、禮節:滿族重視禮節。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2、傳統節日: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