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濟南大明湖在哪個區

濟南-“泉城”

  山東省省會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北瀕黃河,南依泰山。市居盆地,四面環山.轄市中、歷下、槐蔭、天橋、歷城、長清6個區,平陰、濟陽、商河3個縣和縣級章丘市。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人口549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城市。濟南歷史悠久,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早在5000年前,該地居民已能製作烏黑髮亮的陶瓷,由此構成了我國古代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這裡文物古蹟眾多,既有新石器時期的龍山黑陶文化遺址,又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既有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又有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2600年前,齊國在此築城,濟南成為當時齊國的邊防要塞。“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說的就是“泉城”濟南。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濟南城內原來百泉爭湧,分佈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現大多數名泉都已見底,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漣漣水波。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稱,噴高三尺已不復見,然奇泉不可不看,更有易安與李攀龍,非去不可。黑虎泉,找一個人少的早上,漫步泉旁,看泉眼如珠冒起,聽黑虎泉奔湧之暢快,亦屬一樂事。大明湖、千佛山與趵突泉,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大明湖湖面寬闊,由眾泉匯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綠柳成蔭,趕上荷花節期間去大明頗有一番風味。千佛山為佛教名山,古名歷山,有舜耕歷山之說,登山遠眺,明湖如鏡,黃河似帶,泉城風貌,盡收眼底。遊濟南,可春遊趵突泉,冬遊大明湖雪景。但濟南冬冷夏熱,春季風沙大,最佳旅遊時間是秋季。

訪濟南燕青拳師 中華武術被誤解

  近日來,電影界迎來一場火熱的功夫浪潮。功夫巨星成龍主演的影片《十二生肖》正在全國熱播,而《一代宗師》的上映也指日可待,也使歷史悠久的泉城濟南又掀起了一股武術熱。解放前的濟南,武風盛行,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不少英雄豪傑。一種古老的拳種,燕青拳便在此地紮根,悄然傳承下來。近日,小編採訪了濟南精武燕青習拳社創辦人李斌,使我們看到了一箇中國武者對武術前景的憂慮和憧憬,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默默無聞的民間武術傳承者,懷著一顆愛國赤心,竭盡餘力,弘揚中國文化瑰寶。

  燕青拳

  燕青拳又稱秘宗拳、顏青拳、彌祖拳、迷蹤拳、迷蹤藝。燕青之稱,傳為《水滸傳》中燕青所傳;又云燕青為官府所輯之人,故隱姓埋名,稱其術為秘祖;又稱燕青被人捉拿途中,在雪地行走,巧施步法,得以逃脫,又名迷蹤。以上諸說,假託小說人物,不足憑信。據史料記載,它出自少林,最早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燒火僧緊那羅王”所創。相傳,他原不在少林寺出家,他遊遍天下訪遍名師.後來少林當了一名燒火僧,他頭不剃,臉不洗,穿破僧衣, 目的為掩蓋起真面目.元朝時紅巾軍攻打少林寺,眾僧不能抵抗,緊那羅王手持一條鐵棍打退百萬紅巾之兵,後借燕青為名創燕青門,其有一師姐(為道姑),練秘宗拳,故稱“一路秘宗,二路燕青,燕青秘宗不分家”。燕青拳,它具有內家拳內避,練精化氣,弧形走轉之勢,又兼有外家拳的開張,劈打,舒展之態。

  濟南的燕青拳傳人李斌老師自八歲隨其舅習練少林拳,1995年開始跟隨濟南燕青拳名家張福禎先生習練燕青拳直今。曾多次參加省級武術大賽,拳械均獲過一等獎,於2011年創辦了濟南精武燕青習拳社,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

  初見李斌,其人謙和,言語中透出一種正氣,讓人感覺到濟南習武之人的豁達。閒暇之餘,品茶論道,得知李斌的師門傳承。李斌的師爺趙培起曾是大連國術館館長,與中國武術名家鄧根立、王子章、李文貞、李振明是同門師兄弟,師承霸州祁式長拳名家王茂田與人稱“霸州李”的李茂春兩位名師。霸州李是近代武術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與王子平、佟忠義是結義兄弟。當時的武術名家霍元甲和杜心武都是他的知己。1920年,他與王茂田和滄州燕青拳名家郭金鏞一起成立了“大連南山武術研究會”。趙培起跟隨郭金鏞學了燕青拳,並將此拳技帶到濟南傳給了張福禎先生,使濟南有了大連燕青拳。

  中國武術被誤解了 絕非“中看不中用”

  李斌得張福禎先生親傳,行拳走勢輕靈敏捷、瀟灑大方,招法乾淨利落,並且對中國古拳法的實戰技擊也頗有研究。說到現在大多數人認為武術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李斌說,那是武術的發展方向出現了誤區,誤導了老百姓,使武術蒙了羞。武術來源於古代戰場,他的實質是格鬥的技術和技巧。興起時,小編邀請李斌當眾演示。誰知小編剛一出手,便被李老師連化帶打,使了一招燕青勾絆子,摔倒在地。由於沒看清是怎麼倒的,於是又向李老師蹬出一腳。結果被李斌來了一招鎖釦子,連胳膊帶手腳一起擒拿住,頓時筋骨疼痛難忍,對李斌的功夫敬佩不已。經李斌對此招法的講解,深知中國功夫博大精深,奧妙無窮。

  李斌的徒弟當中,有黑帶三段的跆拳道教練,有曾擔任功夫教官的退役武警,還有大專院校武協的武協主席。目前很多徒弟現已獲國家武術段位五段級別。

  談起自己的實戰功夫,李斌謙遜地說,自己只是滄海一粟,在濟南有很多武術名家、技擊高手。只是現在的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方向不夠正確,導致中國人沒有真正的瞭解中國功夫,使大多數中國人誤認為中國武術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李斌創辦濟南精武燕青習拳社:不圖謀利,只為傳承

  李斌創辦濟南精武燕青習拳社,不圖謀利,只為傳承,精武燕青習拳社繼承和保留了中國古代武術的傳承模式。拳社裡有很多家境困難的學生不但免收學費,還會得到拳社的經濟救助。李斌說,只要學生真心喜歡武術、能認真練習武術並將武術傳承下去,這就是對他最大的回報。

  看著外來文化的不斷侵入,愛好中國武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李斌甚是心痛,他很為中國武術的前景擔憂。李斌說,中國功夫在國外很流行,而在國內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這的確有些悲哀,值得人們深思。只有讓中國人瞭解武術真實的一面,才能讓人們去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它。

濟南的蒲菜

  蒲菜

  蒲菜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又名香蒲、甘蒲、蒲筍、蒲芽、蒲白、蒲兒根、蒲兒菜等,“老濟南”則稱之為蒲草。它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上,就有不少關於蒲的記載,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陳風·澤陂》)、“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大雅·韓奕)……這都說明在古代人們就將竹筍和蒲菜視作上好的蔬菜了。西漢漢賦大家枚乘在《七發》中,為晉太子開列了一系列選單,其中就有一道“芻牛之瘦,菜以筍蒲”的名菜,即用小牛的瘦肉,與竹筍、蒲菜一同烹煮,那味道鮮美無比。北魏時山東壽光籍的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蒲根菜,《周禮》以為菹,謂蒲始生,取其中心入地者蒻,大如匕柄,正白,生啖之,甘脆。”他認為蒲菜生熟食之皆美。明人王世懋在《瓜蔬疏》中也說:“蒲筍、蘆筍皆佳味,而蒲筍尤佳。”對蒲筍之美作了充分肯定。

  濟南有水面廣闊的大明湖和眾多的灣塘,水清土肥,這為蒲菜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自古以來蒲菜便成為濟南的特產,被譽為“美蔬”。清代濟南鄉賢王賢儀在其《轍環雜錄》中寫道:

  “歷下有四美蔬,春前新韭,秋晚寒菘,夏蒲茭根,冬畦苔菜。”民國初年出版的《濟南快覽》中也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茭,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這可謂對濟南蒲菜的最高評價。濟南人有此天賜的“珍品”,固然喜之愛之,用它做成種種美味佳餚,如鍋塌蒲菜、蝦子炒蒲菜、蒲菜炒肉、奶湯蒲菜等都以其特殊的鮮美,特有的風味,讓人百食不厭,回味無窮。尤其用奶湯和蒲菜烹製成的“奶湯蒲菜”,脆嫩鮮香,清淡味美,素有“濟南湯菜之冠”的美譽,早在明清時期便極有名氣,至今盛名猶存。來濟南旅遊的人,無不對這道菜慕名品嚐。上世紀30年代,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在濟南作短暫逗留,對濟南蒲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文章中寫道:“只有蓮蓬、蒲菜的味道,的確還鮮。”青少年時期曾在濟南求學的著名詩人臧克家也曾深情地回憶說:“逛過大明湖的遊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飯館裡去吃飯。館子不大,但有一樣菜頗有名,這就是:蒲菜炒肉。濟南的烤整豬,蒲菜炒肉,我都嘗過,至今皆有美好的回憶。寫到家鄉的菜,心裡另有一種情味,我的心又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

  蒲菜不但可以做成美味佳餚,也可成為普通百姓喜愛的“大眾食品”。如老濟南人都熟悉的“老牛筋”、“麵疙瘩”,就是蒲菜製成的特色食物。對濟南掌故頗為熟悉的秦若軾先生曾對這兩種食物做過專門介紹。他在文章中提到,“老牛筋”是蒲菜地下根塊上長的根鬚,形狀像一根白色的手指粗細的鞭子,拉不斷,嚼不爛,就像牛筋似的。將它放進嘴裡咀嚼,嚥下汁肉,吐出堅韌的殘渣,其味甜中微苦,清涼爽口,深受孩子們歡迎。“麵疙瘩”為蒲菜的地下塊莖,深棕色,外面長著短短的毛須,將其蒸熟後可食。過去濟南有專門做“麵疙瘩”賣的。店主將蒲菜的葉莖剪去,留下帶毛須的塊莖。將塊莖上的滓泥洗淨,然後上鍋蒸熟,即成“麵疙瘩”。將蒸熟的“麵疙瘩”放進竹籃裡,便沿街叫賣。顧客買好後,賣者便用一把短把的小鐮刀,將賣出去的“麵疙瘩”厚實的外皮削去,並從中間切開,交給買主。削去皮的“麵疙瘩”其色雪白,又甜又面。再蘸上白糖吃,其味賽過栗子。

  除食用外,蒲菜還有多種用途。它的花形似一根海綿棍子,俗稱蒲棒,過去沒有蚊香時,人們常用點燃曬乾的蒲棒來驅蚊,效果頗佳。曬乾的蒲葉還可以編織成涼蓆、蒲包、蒲鞋等生活用品。此外,蒲菜還具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它治療孕婦勞熱、胎動下血、口瘡、熱痢、淋病、水腫等多種疾病。

  正因為蒲菜用途廣泛,所以過去大明湖等地方廣為種植。湖民們划著小船,初夏到湖中採挖嫩蒲,深秋到湖中收割蒲草。滿載豐收和歡樂的小船往來穿梭於湖上,跟採蓮船一樣,也成為大明湖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巨龍風箏亮相濟南

     這是3月27日在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景區拍攝的一對巨龍風箏。據介紹,這對長400米的巨龍風箏是千佛山景區請風箏生產廠家為3月29日開幕的廟會特製的。 新華社發      這是3月27日在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景區拍攝的一對巨龍風箏。新華社發 ...

處暑打核桃(採收核桃)是濟南地區的風俗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節氣在每年陽曆8月23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之“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到此為止。其實,說白了,“處暑”就是“出暑”、“去暑”、“末暑”的意思,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溫度計。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

濟南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 ...

山東濟南千佛山廟會

  濟南千佛山廟會有著悠久的歷史。按照當地風俗,每年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   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最為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   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 ...

濟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

濟南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

【明朝·徐達】建關設衛,大明的開國功臣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 陽)人。農家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朱元璋起義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集慶(今南京)。十七年,率兵東 進,屢敗吳王張士誠軍。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滅吳,俘張士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