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特色民族飲食:哈薩克族食俗

特色民族飲食:哈薩克族食俗

  世界永遠是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五彩繽紛的,這樣的世界才是美麗的,如果都一模一樣,就感受不到文化的衝擊,沒有了借鑑和融合,在我國的哈薩克族就有非常講究的食俗,你對哈薩克的食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哈薩克文化為你解析。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疆北部。他們大部分從事畜牧業,除了少數經營農業已經定居外,絕大多數都是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哈薩克族牧生活。

  牧生活。哈薩克族的飲食有著濃厚的遊牧生活的特點,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過去,奶類和肉類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麵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綿羊肉、山羊肉、牛肉、馬肉、駱駝肉。野獸肉和野禽肉也是人們補充的肉食。做法主要有煮、燻、烤三種。

  最普遍的是吃手抓羊肉,其作法是把連骨羊肉切成大塊,連同羊頭、肚、心、肝、肺等一塊放進鐵鍋加水同煮。水沸後,撒去浮沫,加入適量的鹽,再用文火燒,熟後將肉切成小塊,用手抓著吃,各人根據個人的口味隨時增加鹽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獵時食用。客人光臨後,哈薩克人就宰殺肥羊,取出其內臟,用火烤全羊。獵手們在野外打獵,常把獵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後食用;牧民們在野外放牧,砍幾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動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別有一番風味。

  進餐時,主人先把羊頭獻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把盤中的羊頭取起後,割下一片羊頭右頰面上的肉放在盤中,以示接受;再割一隻羊耳給座中最幼小的,然後再把羊頭送還給主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被認為是失禮。

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

  德昂族日常飲食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德昂族文化看看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都有哪些的不同?

  日常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幹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煮成又酸又(火+巴)的酸(火+巴)菜,或加油、豆豉、鹽成雜熬菜。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滷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外出必須砍一段楠竹,削個斜口,放入茶葉注入泉水,用火燒開飲用,別具香味。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溼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制酸茶時在茶葉中加少許檳榔,放入大竹筒中壓實,密封筒口,存放一至兩個月發酵後取出,入嘴細嚼,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民間製陶和使用竹編制品歷史悠久,所有炊餐用具,大都是自制的陶器和竹器。

  節日、祭祀、禮儀食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

  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在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即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裡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嚐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餚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飲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竹筒米酒。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祭日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洩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鬥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在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

  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舉行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搗菜、拌挑手魚、姜葉燉魚等。

民族文化:哈薩克族葬禮風俗

  葬禮也是人們很注重的一個環節,因為是表達對先人的尊敬、思念和哀悼之情。各個地方的葬禮風俗都不盡相同,各具地方的特色。同樣哈薩克族也十分重視葬禮,從開始到結束全部過程要持續一年的時間。一起走進哈薩克族文化了解當地的葬禮習俗吧。

  哈薩克人的喪葬儀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蘭教的儀禮進行的。人死之後臉朝西安放,綁住下巴頦,用洗淨的布遮蓋臉面,用圍帳將遺體圍擋起來。遺體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親點燈守靈。前來弔唁的人們要進屋與遺體告別,並安慰死者的親屬。

  然後用清水洗屍,洗完後用白布纏裹屍體,安放在靈柩內。接著舉行祈禱贖罪儀式。贖罪儀式結束後,將靈柩抬到屋外,舉行“迦納扎”儀式。參加者全體站立,由阿訇主持唸經。唸完經後,死者的親屬問眾人:“這個人生前是怎麼樣的人?”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願他安息吧!”

  哈薩克人死之後臉朝西安放,綁住下巴頦,用洗淨的布遮蓋臉面,用圍帳將遺體圍擋起來。遺體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親點燈守靈。前來弔唁的人們要進屋與遺體告別,並安慰死者的親屬。然後用清水洗屍,洗完後用白布纏裹屍體,安放在靈柩內。接著舉行祈禱贖罪儀式。贖罪儀式結束後,將靈柩抬到屋外,舉行“迦納扎”儀式。參

  加者全體站立,由阿訇主持唸經。唸完經後,死者的親屬問眾人:“這個人生前是怎麼樣的人?”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願他安息吧!”“迦納扎”儀式結束之後,即舉行出殯儀式。墳地遠的用駱駝馱,並用毯子覆蓋靈柩。

  伊斯蘭麻扎,也就是漢族所說的墓地,伊斯蘭哈薩克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喪葬禮儀基本按照伊斯蘭教的禮儀進行,哈薩克族實行土葬。人去世後,要立即報喪通知所有的親屬。並將死者的臉朝西安放,用白布綁好下頜,防止張嘴,並用白布蓋住臉,四周要用圍帳圍住。

  同時要在死者頭前方和腳下方,各點一盞燈,徹夜不滅,由親屬守靈。屍體一般在3天之內必須安葬。人去世後,要在氈房門前豎一根長杆,上面要掛布,對死者表示哀悼。一般年輕的去世了掛紅布;中年的掛一半紅一半白的布;老年人掛白布。從掛布的顏色便知道死者的年齡。


端午寓意不同的食物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 ...

北京立春春餅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 ...

老北京立春春餅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 ...

漢族飲食—北京的立春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 ...

夏至飲食吃什麼

  夏至飲食食俗吃麵食、狗肉、餛飩、圓糊醮等食物。   提起夏至,標誌性的食物就是麵條。   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一直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因此,很多地方在夏至日的這一天選擇使用麵條。   而在廣西玉林一帶,保留著夏至日吃狗的習慣,甚至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的俗語。 ...

健康飲食洋蔥不能與什麼同

  隨著時代發展,物質越來越豐盛,各種食材可以說在菜市場都可以買到的,但是也因為如此人們更加的重視身體的健康了,在中醫中有很多相生相剋的講究,你知道洋蔥不能和什麼同食嗎?本期健康飲食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   營養學中提過,維生素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那肯定會有相互排斥的作用,比如蝦和含VC的就不可以一起吃,它們如 ...

中國獨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傈僳族油鹽茶

  茶文化一直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在中國各地人們也將茶文化得到了很多的傳承。傈僳族是一個樸素且好客的民族,他們有著一種廣為流傳的飲茶方式,那就是和油鹽茶,油鹽茶的製作方法奇特,非常的具有傈僳族特色。那麼,對於傈僳族的油鹽茶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傈僳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傈僳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