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獨具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獨具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開始了探索世界的腳步,絲綢之路,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都是見證。在探索的過程透過文化的交流。影響著別人,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交流和影響。包括烹飪原料、烹飪技法、傳統食品、食風食俗等等又是怎麼影響他人的呢?

  早在中國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透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製筷子。中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比中國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的西南絲綢之路,北起西南重鎮成都,途經中國雲南到達中南半島緬甸和印度。這條絲綢之路在中國漢代同樣發揮著對外傳播飲食文化的作用。在達交趾(今越南)一帶,當時,大批的漢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築城居住,將中國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等食俗帶到了交趾等地,至今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仍然保留著吃粽子的習俗。

  此外,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也很大,這種情況大概始於秦代。據《漢書》等記載,秦代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這麼多的中國居民來到朝鮮,自然會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朝鮮。

  漢代的時候,中國人衛滿曾一度在朝鮮稱王,此時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最深。朝鮮習慣使用筷子吃飯,朝鮮人使用的烹飪原料、朝鮮人在飯菜的搭配上,都明顯地帶有中國的特色。甚至在烹飪理論上,朝鮮也講究中國的“五味”、“五色”等說法。

  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更大的國家是日本。公元八世紀中葉,唐朝高僧鑑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幹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日本人稱這些中國點心為果子,並依樣仿造。當時在日本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種。

  鑑真東渡還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國的影響。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幾乎把中國的全套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如元旦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種菜,三月上巳擺曲水宴,五月初五飲菖蒲酒,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等等。

  其中,端午節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後,日本人又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並發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時,日本還從中國傳入了麵條、饅頭、餃子、餛飩和制醬法等等。

  中國菜對日本菜的影響很大。十七世紀中葉,清代中國僧人黃檗宗將素食菜餚帶到日本,被日本人稱之為“普茶料理”。後來又有一種中國民間的葷素菜餚傳到日本,稱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對日本的餐飲業影響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湯”等,至今還列在日本一些餐館的菜譜上。

  日本人調味時經常使用的醬油、醋、豆豉、紅曲以及日本人經常食用的豆腐、酸飯糰、梅乾、清酒等等,都來源於中國。饒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稱豆醬為唐醬,蠶豆為唐豇,辣椒為唐辛子,蘿蔔為唐物,花生為南京豆,豆腐皮為湯皮等等。

  為了紀念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還將一些引進的中國食品以傳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僧人澤庵學習中國烹飪,用蘿蔔拌上鹽和米糠進行醃漬,日本人便將其稱之為澤庵漬。清朝順治年間,另一位日本僧人隱元從中國傳入菜豆,日本人便稱之為隱元豆。

中國飲食文化概論介紹

  1、介紹:《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中國飲食文化概論》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向社會之後至今已第7次印刷。《中國飲食文化概論》是我20年前《中國飲食文化》書稿的節略改寫。後者20章,70餘萬字,是本人在讀書和教書過程中逐漸完成的,近年用為研究生授課講義。

  2、6個年頭以來,筆者聽到了許多執教者對《中國飲食文化概論》一書的反饋意見。而本人也一直在飲食史、飲食文化的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化思考與深入實踐之中總結提高。於是有了今天的這個修訂本。

  3、使用者會注意到,修訂本較2003年本在體例、內容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變,而且修正了前者的諸多校對、印刷失誤。應當說,修訂本在利於教學使用、研究參考方面有了新的進步。

中國飲食文化

  1、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2、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3、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有哪四大原則

  1、食醫合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四大基礎理論形成最早的理論內容。其標誌是《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素問》。   2、飲食養生:形成於先秦時期。飲食養生是食醫合一理論與實踐長期發展的結果,是旨在透過特定意義的飲食調理達健康長壽目的的理論和實踐。其思想體現在《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素問》等本草學文著中。 ...

如何發揚中國飲食文化

  1、 把中國的飲食文化轉化為全球性的商品。把握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研究中國的道佛教飲食文化,整理中國民族飲食文化,開拓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都可以從中採掘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居民認同、愉悅的美饌佳餚來,轉化而成為全球性商品。   2、 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走一條有中 ...

簡述中國飲食文化的南北差異

  差別:   從主食看,北方喜面南方喜米。從菜系來看,南方菜系優勢明顯、有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幫菜等。而北方卻幾乎沒有獨立的菜系,總體特點是南方飲食講究的是精細,而北方體現的是粗獷。從菜量來看,南方多數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豐富,北方到了冬季,蔬菜少。從喝湯來看南北 ...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內容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   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 ...

中國飲食文化的內容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中國飲食科學與人物、中國飲食民俗與禮儀、中國餚饌文化、中國筵宴文化、中國茶文化和中國酒文化。   這本書透過介紹中國飲食的起源與發展,飲食品製作過程中的一般技術、科學和藝術,以及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觀念、制度、習俗、禮儀、規範等內容,讓讀者瞭解中國悠 ...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特點

  1、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   2、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中國 ...

中國飲食文化 關於豆豉的典故

  說到享譽文壇的唐朝文學家王勃,想必,大家的印象就是他流傳至今的作品《滕王閣序》。但是小編今天要說的雖和這《滕王閣序》有關,但故事的主角可是我們常常吃的豆豉。這兩者究竟有何淵源?那麼本期的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間),洪州(南昌)都督閻某,於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落成而大宴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