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玉林民間婚喪風俗

玉林民間婚喪風俗

  婚俗,男婚女嫁,玉林民間稱“紅事”。 婚前,舊時玉林不少地方有哭嫁的習俗:待嫁女子一當明確知道自己已定日“過門”,便當在出嫁前一個月開始哭嫁(唱哭嫁歌),以表示留戀孃家,並非情願出嫁的情緒。這是舊時勞動婦子藉以反抗封建婚煙制度的一種表現。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這種哭嫁舊俗已很少見了。

  婚禮日,民間謂之“日子”。現在的婚禮日多選在“五一”、“十一”、元旦或春節前後。玉林民間傳統規例:嫁女家上午辦送嫁酒,娶女家下午迎親宴。新娘出嫁前一兩天便須“開面”,即用棉線夾去臉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須在嫁衣上綴以針線,掛上柏枝,取其種其吉利含意。迎親隊伍由新郎、“禮生”(儐相)及其他多人組成,通常配以八音樂隊。在交通不太便利的鄉村,一般以單車為“轎”;在城鎮,則多用小型汽車。新娘必有送嫁人,通常由新娘之“舅”(兄弟)、妹或朋友充當。娶親隊伍在行進途中,新娘之間則須互換手帕,以示喜不相撞。到了男家,在進行“進門”、“拜堂”、“鋪床”等儀式時習慣上興“配四句”,即邊進行儀式邊有一人唱祝福詩。喜宴間興“捧新人茶”,即由新郎新娘為每一賓客逐個敬茶。“鬧洞房”在玉林地方是比較文雅的,全在乎大家高興逗東而已。 婚禮後的第二天,新郎家習慣上還要“請生親”,即把女方家所有親戚全請來,擺上酒席,藉以大家見面相識。婚後第三日,是新娘的“回門”日。是日新郎新娘帶上禮物雙雙回孃家拜見岳父岳母。

  喪俗,喪事玉林人又稱為“白事”。

  玉林民間的治喪活動,主要由“守孝”和“出山”兩分組成。凡居家有年老長者逝世,必須將遺體安置於廳堂中央,潔體並換上壽衣,佈置好靈堂,謂之“裝廳”。然後在靈床兩側地上鋪以幹稻草或草蓆,共子女親屬則按男左女右之分戴孝(通常為佩戴黑紗)列坐於兩旁,定好時辰,供上“三牲”,燒紙鳴炮後即一齊放聲痛哭,俗謂“開聲”。守孝自此正式開始,一般要延續二、三天。在此期間,鄉村女性凡死者親屬多有唱哭喪歌的習俗,其聲悲詞哀至極,足令聞者動容而涕下。守孝畢,即舉行出殯儀式,玉林俗謂“出山”。先裝殮死者遺體,日“入木”,然後排好儀仗,燃放鞭炮,由數人“抬輕”(玉林人稱扛棺材為“抬輕”),所有親屬及其他“送山”人等一律隨後,直奔墓地而去。“送山”歸來,民間有“過醋鍋”的習俗,即在回來必須的路口用鐵鍋燒上熱醋,凡送山回來的人必須從鍋上跨過,謂為驅除陰邪之氣。其後,凡送山之人皆可得一“利市”(用紅紙包好的錢幣),視為吉利。

  在玉林的喪俗中,如逝世者為高壽之老人,則往往把喪事當喜事辦,有“作齋”數日的,故玉林人有“紅白喜事”的說法。其出殯儀仗中往往配以八音鼓樂,甚至有舞獅的表演。喪葬結束,往往分發“壽碗”,以使得碗者增壽。

  近年來,政府提倡火葬,這種既科學又節省,具有利國益民多方面好處的殯葬方式已逐漸為人民群眾所接受。

中國民間婚喪習俗有哪些

  1、婚姻習俗:我國婚姻習俗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特別經過封建時代的演變與豐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規範。就我國民族的婚俗現狀來看,我國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幾種禮儀,即求婚、合婚、相親、訂婚(過小節)、完聘(過大節)、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巹、鬧房、歸寧。這些程式聯絡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婚禮。

  2、喪葬習俗:人死為喪,為死者舉行一定的安葬儀式稱為葬。不以禮儀的葬叫做埋。喪葬禮簡稱喪禮、葬禮。喪禮的程式一般有停、奔喪、掛孝、坐夜(守靈)、入殮、弔孝、出殯。現代喪葬禮儀有下面一些

黎族婚喪的風俗,你知道多少?

  “大雜居,少聚居”是黎族居住的顯著特色,因此便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黎族文化。黎族向來就是一個注重禮儀的民族,因此婚喪習俗更是獨具黎族地方特色,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黎族婚喪的風俗吧,你會懂得很多哦。

  陵水黎族的婚姻,就某種意義上說,比其他民族尤具進步性。首先,黎族的情侶,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透過對唱山歌,串“布隆閨”,俗稱“顧隆閨”(海南話叫“放寮”,即到閨女獨居的小草房旁唱山歌求愛)培養感情,選意中人。

  當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之後,才分別告訴父母,由男方託媒求婚。“布隆閨”是父母為女兒安排的,而女婿卻是女兒自己挑選的。苗族的婚姻習慣,長期形成一夫一妻制,同血緣不能通婚。男女青年的婚事,由父母包辦,但必須徵得女兒的同意。

  因受封建迷信的影響,訂婚前必須先問卜合命,看雙方的命是否相剋,如男女命克,婚姻就告吹。如八字相合,男方便可送聘禮,擇日結婚,結婚的第一天,新娘子在新郎家與伴娘住一夜,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同回到岳家拜見岳父母。

  在岳家住一、二天後才回夫家定居,開始過苗族的婚姻生活。如男方家境困難,送不起聘金,女婿要在岳家做工三、五年抵頂(聘金視為父母養育女兒和撫養年幼弟妹的費用,可用勞力頂替)。

  相對於婚姻的習俗,陵水喪葬習俗也有明確說法。

  葬喪:停屍。當老人壽終時親屬為死者脫去屍衣,用清水為死者洗面洗腳,然後換上新衣裳(換新衣服忌雙數,意為不吉利),全部剪下衣服紐扣,並把一隻銀戒指或光洋放在死者口中,隨後移屍在家室廳堂正中,把一張新的睡席鋪於地上,有一匹黑布遮掩屍體,再在停屍體前面設立一香爐,燒著佛香,供上雞、乾飯、水酒等祭品,以示請死者起程陰間之前吃最後一頓陽間薄酒淡飯。

  報喪。報喪的程式是先報出嫁女,後報母舅家,再報三親六戚,當噩耗傳來,女兒即煮乾飯五碗,殺雞一隻,水酒一瓶,紙傘3把,黑布七尺及香燭等祭品,偕同女婿至家奔喪,至家時供上祭品,將黑布蓋在死者身上,隨即撫屍鳴號。

  您可能還會喜歡:

  你對於黎族三月三節是否瞭解?

  彝族打歌文化你是否瞭解?

  畲族的圖騰象徵著什麼,你知道嗎?

  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北京的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 ...

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 ...

之俗重禮儀

  在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中,除大量的歲時風俗外,還有婚喪風俗.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 ...

南澳喜慶

  婚姻   舊時大多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相親為輔。定婚要付上聘金、首鈽、衣服等。一般民家多是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者多是富戶;還有買賣婚姻、童養媳、等郎婚、換親婚、表親婚等等。入 的婚姻,在南澳為數不少。民間婚慶,從訂婚、結婚至回孃家,有一套複雜繁瑣的禮儀,反映了舊時代“男尊女卑”的舊習俗。   解放 ...

海陸豐的禮儀

  海陸豐介於潮汕及客家地區之間,俗稱“半山客”。儘管海陸主人自稱“福佬人”,但由於地緣的關係,不少禮儀習俗與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陸豐人的婚事辦得像喪事一般。   海陸生女兒出嫁,同寅姐妹都來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臨嫁前夕,母親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轎(上車)時,一家人哭哭啼啼,號啕如送喪。 ...

文水喜慶

  清代,本縣男婚女嫁,都由父母包辦。男子十六、七歲,女子十五、六歲即婚配。民國以後,雖提倡自由結婚,但多數仍為父母包辦。一般經過下列程式:   提親   當男女年近婚齡時,父母便託親友或媒人為其提親。提親時,雙方首先互換八字、屬相進行合婚,如大相不合或有相剋之處,即行作罷,另提新親。   相親   經過合婚 ...

五臺人的禮儀

  五臺的結婚禮儀,走過了一條由繁到簡的路。解放前,男娶女嫁不得自主,需由媒妁介紹,父母認可。結婚過程一般有五個環節,即納彩、問聘、送期、嫁娶于歸。下分述:   納彩:聯姻第一步,男家要向女家送禮物,如果收下了禮物,即可商談兒子婚事了。   問聘:經媒妁在男女兩家多次往來,雙方認定了婚事,就交換命單。一旦交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