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文水婚喪喜慶

文水婚喪喜慶

  清代,本縣男婚女嫁,都由父母包辦。男子十六、七歲,女子十五、六歲即婚配。民國以後,雖提倡自由結婚,但多數仍為父母包辦。一般經過下列程式:

  提親

  當男女年近婚齡時,父母便託親友或媒人為其提親。提親時,雙方首先互換八字、屬相進行合婚,如大相不合或有相剋之處,即行作罷,另提新親。

  相親

  經過合婚無異議,雙方父母同意,即擇吉日男到女家進行相親。

  訂婚

  民間也稱換帖,帖即婚約,時稱“龍鳳帖”。換帖時,雙方互送四色禮。其中錢包、褲帶為必備之禮。以示有錢捆住。男家要給女家送一個面窟籃,上捏有柿子、如意、芭蕉扇,取其“四時如意”和“喜煞公婆愛煞漢”之意。

  婚期

  婚期按屬相而定,由雙方協商擇定吉日完婚。迎親如在臘月,則過了二十三,任何一天都可結婚。婚日擇定後,由媒人通知女方。同時,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禮,彩禮多少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在結婚的前一天,女家要往男家送女兒的陪隨,文水俗稱“送抬抬”。陪隨多少,也以家庭經濟情況而異。

  迎娶

  結婚之日,男女兩家,張燈結綵,貼對聯,放鞭炮,親友齊來祝賀。迎親多用花轎,花轎一般為兩乘,富戶多達4~6乘。新郎穿長袍、馬褂,披紅插花(禮帽上插花);新娘頭上帶鳳冠、肩披霞帔、穿紅棉襖(象徵婚後生活厚成),面部遮以紅綢,民間俗稱“蓋頭”。由女方哥哥將新娘背入轎內(民間有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輩輩之說)。花轎到家,樂隊吹奏民樂。新郎、新娘下轎時,男方執事人,手託木盤,一邊高聲朗讀迎親詞,一邊將盤內放置的銅錢、核桃、紅棗、乾草等物,一把把抓出撒向新娘、新郎身上。隨後夫妻雙雙踩紅氈步入院中,在預先設定好的天地神位前行三跪九拜禮(即跪下叩頭),參拜天地、祖先,並一一向父母、長輩行禮。禮畢,雙雙步入洞房行合包禮,飲合包酒。婚禮至此完畢。

  鬧房

  民間向有“鬧房”風俗。即由平輩、晚輩、鄰里,用俚詞虛語讓新人交替複誦,或按詞的內容讓新娘新郎習作,以取得打逗取笑之歡。鬧房除公公,大伯外,當地有“三天沒大小”的說活,雖系長輩,也可參與房取笑。鬧房結束,夫妻在同一碗內共喝和氣拌湯。睡前,由男方的妹妹把便盆給放在炕沿下(有姑姑提盆盆,兒女一群群之說)。並由新郎的嫂嫂(未來兒的大娘),給新人把被褥鋪好(民間有大娘鋪展,兒孫滿堂之說)。新婚之夜洞房內燈火通明,徹夜不熄,取其長命百歲之意。

  回門

  婚後第三天為新娘回門和女方請姑爺上門之日,女家設宴款待女婿。姑爺向女方親戚長輩行拜禮。婚後十天內,新娘多由女方親戚家輪流宴請。結婚第五天講究新娘不吃兩眼井裡的水,是日出門回來須帶一壺水備飲。婚後第七天講究新娘不出門,九天頭上“過九日”吃油糕,滿十日,新娘歸寧,婚期結束。

  新中國建立後,於1950 年國家頒佈《婚姻法》,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男女只要到了婚齡(按婚姻法規定,男22週歲,女20週歲為婚齡),即可到各級民政部門或婚姻登記站領取結婚證結婚。男女婚配,一是經別人介紹,二是自行選擇 ,經過相互瞭解,建立感情,雙方同意,而後登記結婚。父母對子女的婚事,大多尊重子女的意 見。結婚禮節也多有簡化,過去迎親坐花轎已改為用腳踏車帶或小汽車接親。婚禮也由以往的參拜天地,改為新郎新娘互相鞠躬行禮,並向長輩、親友行見面禮,然後由主婚人講話,新娘新郎介紹戀愛經過等簡單儀式。有的實行旅行結婚,男女相偕外出旅遊幾天,即算完成婚禮。新娘回門一般都改在第二天,有的連娶帶請一天辦完。惟合大相、要彩禮等一些舊勻俗至今仍程度不同的存在。

北京的婚喪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朋好友。

  除了喪事之外,都算喜事,就連高齡去世的喪事,還叫"老喜喪"哪。

  先說辦喜事的大棚, 叫喜柵,體量高大,上設可以卷放的卷窗。四周壁的上部裝玻璃窗。棚頂還可以飾以彩色的掛簷。窗框為紅色的,四角繪蝙蝠圖案。

  娶媳婦的用雙喜字:"喜喜"。聘閨女的用單喜字:"喜",用紅紙貼金字。大門、二門的門框上貼喜聯,常見的喜聯如:上聯是"易曰乾坤定矣";下聯是"詩云鐘鼓樂之",橫批是"天作之合"。上聯: "吹笙堪引鳳",下聯:"攀桂喜乘龍",橫批:"龍鳳呈祥"。在大棚中 可以設宴席,招待親友,以彌補室內空間之不足。

  來賀喜的行動,在北京稱為"隨份子",即要贈給辦喜事、辦生 日等的主家一些錢,以及幛子、喜聯等等。喜事的幛子以紅色或粉 色、紫紅色等喜慶顏色為主。賀生日的幛心一般用"華封三祝"、 "仁者有壽"等等。

  辦喪事的大棚稱為"靈棚",靈棚與喜棚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切用藍色、白色代替紅色。玻璃窗上用藍色壽字,掛簷用藍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門之外,在衚衕中就搭起過街棚,過街牌坊。

  在靈棚內有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經臺。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婦,停靈在堂屋中線上,即所謂的"正寢"。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類的,靈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於中線的房中。停靈的規矩是頭南腳北。

婚喪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朋好友。

  除了喪事之外,都算喜事,就連高齡去世的喪事,還叫"老喜喪"哪。

  先說辦喜事的大棚, 叫喜柵,體量高大,上設可以卷放的卷窗。四周壁的上部裝玻璃窗。棚頂還可以飾以彩色的掛簷。窗框為紅色的,四角繪蝙蝠圖案。

  娶媳婦的用雙喜字:"喜喜"。聘閨女的用單喜字:"喜",用紅紙貼金字。大門、二門的門框上貼喜聯,常見的喜聯如:上聯是"易曰乾坤定矣";下聯是"詩云鐘鼓樂之",橫批是"天作之合"。上聯: "吹笙堪引鳳",下聯:"攀桂喜乘龍",橫批:"龍鳳呈祥"。在大棚中 可以設宴席,招待親友,以彌補室內空間之不足。

  來賀喜的行動,在北京稱為"隨份子",即要贈給辦喜事、辦生 日等的主家一些錢,以及幛子、喜聯等等。喜事的幛子以紅色或粉 色、紫紅色等喜慶顏色為主。賀生日的幛心一般用"華封三祝"、 "仁者有壽"等等。

  辦喪事的大棚稱為"靈棚",靈棚與喜棚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切用藍色、白色代替紅色。玻璃窗上用藍色壽字,掛簷用藍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門之外,在衚衕中就搭起過街棚,過街牌坊。

  在靈棚內有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經臺。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婦,停靈在堂屋中線上,即所謂的"正寢"。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類的,靈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於中線的房中。停靈的規矩是頭南腳北


南澳喜慶

  婚姻   舊時大多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相親為輔。定婚要付上聘金、首鈽、衣服等。一般民家多是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者多是富戶;還有買賣婚姻、童養媳、等郎婚、換親婚、表親婚等等。入 的婚姻,在南澳為數不少。民間婚慶,從訂婚、結婚至回孃家,有一套複雜繁瑣的禮儀,反映了舊時代“男尊女卑”的舊習俗。   解放 ...

之俗重禮儀

  在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中,除大量的歲時風俗外,還有婚喪風俗.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 ...

海陸豐的禮儀

  海陸豐介於潮汕及客家地區之間,俗稱“半山客”。儘管海陸主人自稱“福佬人”,但由於地緣的關係,不少禮儀習俗與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陸豐人的婚事辦得像喪事一般。   海陸生女兒出嫁,同寅姐妹都來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臨嫁前夕,母親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轎(上車)時,一家人哭哭啼啼,號啕如送喪。 ...

五臺人的禮儀

  五臺的結婚禮儀,走過了一條由繁到簡的路。解放前,男娶女嫁不得自主,需由媒妁介紹,父母認可。結婚過程一般有五個環節,即納彩、問聘、送期、嫁娶于歸。下分述:   納彩:聯姻第一步,男家要向女家送禮物,如果收下了禮物,即可商談兒子婚事了。   問聘:經媒妁在男女兩家多次往來,雙方認定了婚事,就交換命單。一旦交換 ...

鄂溫克民俗習俗

  婚喪習俗   鄂溫克草原上鄂溫克人的婚禮   “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終生幸福。”   第17和第18盅酒為上羊尾酒,敬酒時宣佈主食的品種。第19和第20盅酒為送客禮酒,告知女方的貴客們“寶德”半頭、活羊一隻,宰羊一隻,請他們收下禮物,客人接受禮物時將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   第21和第22盅酒為婚禮結尾酒, ...

玉林民間風俗

  婚俗,男婚女嫁,玉林民間稱“紅事”。 婚前,舊時玉林不少地方有哭嫁的習俗:待嫁女子一當明確知道自己已定日“過門”,便當在出嫁前一個月開始哭嫁(唱哭嫁歌),以表示留戀孃家,並非情願出嫁的情緒。這是舊時勞動婦子藉以反抗封建婚煙制度的一種表現。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這種哭嫁舊俗已很少見了。   婚禮日,民間謂之“ ...

中國民間習俗有哪些

  1、婚姻習俗:我國婚姻習俗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特別經過封建時代的演變與豐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規範。就我國民族的婚俗現狀來看,我國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幾種禮儀,即求婚、合婚、相親、訂婚(過小節)、完聘(過大節)、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巹、鬧房、歸寧。這些程式聯絡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婚禮。   2、喪葬習俗:人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