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溫克民俗婚喪習俗

鄂溫克民俗婚喪習俗

  婚喪習俗

  鄂溫克草原上鄂溫克人的婚禮

  “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終生幸福。”

  第17和第18盅酒為上羊尾酒,敬酒時宣佈主食的品種。第19和第20盅酒為送客禮酒,告知女方的貴客們“寶德”半頭、活羊一隻,宰羊一隻,請他們收下禮物,客人接受禮物時將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

  第21和第22盅酒為婚禮結尾酒,男方祝酒辭:

   “從鹿鳴時飲的酒, 壺中的酒將要喝乾, 從虎嘯時飲的酒,瓶中的酒將要喝空。”

   女方祝酒辭:

   “您家壺中的酒永遠喝不盡, 象貝爾湖的水一樣澎湃, 您家瓶中的酒永遠不幹涸, 象伊敏河水一樣川流不息。

  第23和第24盅酒為“西勒日”酒,祝酒辭:

   “拿起馬鞭跨上馬, 是否能回鄉土喲? 登上馬蹬,套上車,是否能回您的“莫昆”喲?”

  喝完灑,送親的客人們便要起程了。

  最後是精彩的“爭碗”遊戲。此項活動是牧區鄂溫克人喜愛的婚禮娛樂專案之一。

  送親隊伍中挑幾個騎術好、有力氣的小夥子,等到喝完最後一輪酒時,趁機將碗揣起來,但男方早有戒備,早看準是誰揣的碗,待女方客人起程時,男方小夥子們各找自己的目標,去爭碗,如果男方追不回碗,女方就算勝利,男方爭回碗就算他們勝利。

  當客人都離開後,婆婆領著新兒媳轉爐臺一週,然後新媳婦就親手熬奶茶,意為敬重老人,也表示從此她就是這家人了。

  上述為鄂溫克草原上鄂溫克人的婚禮。

  由於鄂溫克人居住地區分佈較廣,各地區的婚姻習俗也有些區別,如:逃婚的習俗,這也可以說是鄂溫克族自由婚姻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陳已爾虎莫勒格爾河流域居住的鄂溫克族中,青年男女如果戀愛訂婚之後,男方即回家告訴父母。父母首先為之搭一新‘斡日闊柱”,並請一位老太大在裡面守著。結婚之日,男女雙方先約好相會地點,等夜間狗一叫時,姑娘就偷偷從家中逃出,到約定地點與男子騎馬逃到新搭的“斡日闊柱”內,由老太太把姑娘的八根小辮改成兩根大辮,表示她已經成為少婦了。天亮前,他們共同到父母住的“斡日闊柱”裡拜火神和祖先神。同時,男方還得派兩個人到女方家的祖先神前獻上“哈達”,叩頭,並給女方父母斟酒,說好話,直到女方父母把酒喝了,表示同意為止。第二天,男方的族人、鄰居還要到新搭的“斡日闊柱”裡進行祝賀,唱歌跳舞、並舉行宴會,通宵達旦,非常隆重。阿榮旗阿倫河一帶有入贅婚。敖魯古雅的馴鹿鄂溫克人在舉行婚禮時,由男方的“烏力楞”把通向女方家道路的森林兩旁的樹皮用刀刮下來,這意味著給新郎開道等婚俗。

  喪 俗

  當一個鄂溫克族老人走完了一生坎坎坷坷、風風雨雨的路程、合上混濁的雙眼後,其子女們及全“莫昆”的人都聚集到一塊,為死者換上喪服,祭上供物,燒紙、叩頭,發葬前將遺體放進棺內。

  夏季,多為當日發葬,春冬季節在家停靈數日。送葬時,用牛車拉,頭向西北,面向日出方向。兒子牽著牛徒步走,侄子近親等都走在後面,路途遠近,都不能騎馬,以輪換趕車獻上孝心。如果過河,

  則必須往河裡扔紙錢,敬水神。

  從前。是請薩滿跳神發葬,請薩滿引路。

  墳地請薩滿選好,並用一條新氈子鋪在選好的墳地上,用鍬啟土為記號,以便按記號埋葬。事後,這條氈子獻給薩滿。

  葬時,將用金銀錫鉑紙做成的日、月埋在靠死者頭頂前的地下,意為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也有日、月照耀,充滿光明。葬後第三天,還要在黃紙錢上寫上亡者的姓名、日期以及祭者的身份,連同金銀鉑紙錢一起燒掉,燒時列墳地方向的數十米外,以後每年清明都要燒紙。

  死者家的包在送葬三天後,要將“包”向前移動一下,同時在原址死者的鋪位上放一塊石頭,撒一些稷子,認為這對子孫後代吉利。死過人的包址,決不能再用,如住土房,則要請薩滿除汙。

  三年內,每逢“阿涅”,將一紅或黃色方形褥子,放在老人在世時的鋪位上,前面放上桌子,祭以供品,近親及兒女們叩頭行祭。

  其他原因死亡的人,如被雷擊死的人,請薩滿跳神送葬。並用白布裹屍風葬,其原因,因為雷來之於天,應還雷迴天,不能埋進地裡。溢死的人,就地埋葬,不進行葬儀。如吊死在樹上,要把那根樹枝砍斷,將另一物掛起來,認為是命運註定溢死,為不違反天意,故掛一有生命的東西。

  對瘋病或難產而死的人,則火葬,認為其死者變鬼的多,所以一定要燒掉,讓其化為灰燼。

  下輩的人死後,如有子嗣的,也要裝棺上供。送葬時,其晚輩或兒童牽牛。幼兒死後,用一白布袋裝上扔掉,不埋葬。地點多選山坡的陽面,革長得旺盛的地方。

  薩滿死後,要話別的薩滿跳神送葬,其葬地也由請來的薩滿選擇,認為這是在薩滿跳神時死者的靈魂指示的,同時也是向山神求得獲准的地點。·送葬時,若是本族薩滿,葬時要裝木棺,安放在葬地,不得埋葬,他的遺族與信徒,在葬地上堆集石頭,以便進行禮拜。其法具,用木架撐起來存放,等新薩滿出現後,法衣、法具等就交給他。

  從前,雙親故去後,帶孝期間,女子不結頭繩,不穿豔服,男子不得理髮、刮臉。同時,兒子還要扎白腰帶,對母親,白腰帶的一端從腰問向上,透過右肩而夾到腰背上,意味著慈母是開啟右襟的紐扣,用鮮美的乳汁喂大了自己,所以兒子要用此重孝來感恩。對父親,腰帶的一端由腰問透過左肩而夾到背面的腰帶裡,意味著感謝父親用肩力負擔了對自己的養育之思。兒媳和出嫁的姑娘,白腰帶的扎法不透過肩上。

  以上為鄂溫克旗一帶鄂溫克人的喪俗。陳巴爾虎莫勒格爾河流域鄂溫克人的喪俗也有所區別,由於他們受東正教的影響,發葬時由牧師唸經引路,並用“剛嘎”草煮水洗死者的軀體。

  埋葬後,遺族要到教堂登記,證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亡日,請牧師唸經,意為給死去的親人指路,引向光明大道。

  無論死者是誰,他們沒有戴孝的習饋。

  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在為死者裝礆時,則在木棺裡放一耶酥像和四塊點心。送葬前,殺一隻或兩隻黑色的馴鹿,在已經搭好的4個柱於的棚裡,,將馴鹿的頭朝日落的方向擺上,意為馴鹿馱著亡者走向另一世界。

  他們沒有固定的墳地,死在哪裡,就葬在哪裡,一般是在近處選擇小山頭埋葬,然後在墳前立一個十字架。在離開墳地煎,送葬的人們在墳旁生姻,並繞著十字架走三團,意為洗汙,否則打不到野獸。

  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並沒有死去,只是離開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罷了,那個世界更幸福、更美好,但途中有一條很深很深的血河。生前行善的人路過時,有橋可安全透過。而曾行惡的人卻無橋透過,河中只有一塊石頭,跳不過去就掉進無底的深淵中,再也出不來了,連靈魂也死掉了,這,才是人的徹底死亡。

  縊死的、槍殺的、難產死去的、被熊咬死的人都到不了那個世界。小孩死後,不去這個世界。而是飛到“瑪姆”去

  鄂溫克人認為人有靈,所以對死者特別重視祭典。當老人死後首先讓死屍閉眼睛合嘴,認為眼嘴不合攏怕死靈不安於歸天,惦記兒女,會給兒女帶來病災。其次是把手和臉洗淨,男屍要由死者的大輩或者同輩人給理髮,女屍要梳頭。再次是穿戴一新,大多數死者部穿新衣服,戴帽子,用呈文紙蒙上臉和手,雙腳拼攏。而後鋪上褥子、枕頭,安放在一人寬一人長的板子上。頭前放一個供桌,供雞和豬頭以及各種糕點食品,燒香,晚問點燃長明燈。給死者點菸,把煙鍋掖在枕頭上。

  燒化箔紙幣的儀式叫“其薩拉仁”,由一名老輩人和同輩年長者唱說:“×××:明靈的話知道吧,明魂的話明白吧。你的兒女為你燒化著三把香和三包紙幣,三杯酒,請收下吧。你來有時,去有期,已按期歸去,不要留戀,不要回頭;把你的福壽和財富留給你的兒女吧........”。

  在停屍送葬之前,白天黑夜都有人伴屍守靈,兒女媳婦和晚輩人不能坐在炕上,都要鋪上皮禱於席地而坐。姑娘和兒媳婦把髮辮及挽的髮髻放下來,用白布扎發,頭上戴白巾,兒子可以戴帽子,但在帽子上縫一條白布,全身白孝衣,鞋上也縫塊白布。

  多數在死者逝世的第三天出殯,冬季也有的富貴人家要留五至七天,看氣候而定。在夜間守靈時,請故事員講故事,叫做“尼莫哈西仁”。是一種說唱形式,故事員講一句,在一旁有人隨唱。說是給死靈講故事聽,其實是守靈人聽故事消磨時間。出靈要選吉日,在選定的吉日晨出殯。如果死者兒女雙全,眾人抬著棺材到墳地,兒子抬頭和腳部位,中途可以換肩換人,但不能放在地上,不能停留。一個氏族一個墳地,老輩屍體在上首安葬,再按輩份以次往下坡延伸,配偶中有長壽人在世時,則給他在同輩葬地間留一塊安葬地。姑娘嫁出前死在孃家的不能葬在莫安,難產死者不能入墳地,大部分火葬。說產婦是不潔不淨之人,燒化以潔靈魂。嬰、幼兒死屍隨便扔掉,不能加入莫安。

  薩滿可以入莫安,但不能埋葬。把薩滿鼓掛在村旁,饒箔紙銀元,往火裡扔各種食品,兒女在腳下跪磕、痛哭。

  入殮也很講究,在棺材裡鋪於草,棺壁貼上日月,東側日,西側月。放五穀,小船和小槳,放豁口的鍋、筷和碗,煙和菸袋。*而後把死屍就著褥子抬到棺材裡,不讓死屍照著太陽,抬出門時用被子或毯子在死屍上方擋住日光。放到棺材裡後揭開蒙面紙,叫兒女和所有親人看死者一面,以示最後告別。如果是女屍,一定要等到孃家人到來才行人礆儀式。

  死者入殆時穿的服裝不能有毛製品和皮製品,認為皮和毛是有靈之物,怕這個有靈之物向死者討還。就是毛布料子都不能用於隨葬。

  當安葬隊伍回來進大門時,兒女輩一字排開跪迎送葬之人,在大門旁放幾盆洗手水,每人必洗完手才能進院。然後擺宴招待送葬人們,兒女向每人敬酒跪下磕頭。

  第三天再到墳地饒化箔幣,箔幣都裝在紙錢搭子裡,註明數目,寄誰,哪年哪月生人,哪年哪月亡故等都要寫清楚。

  家裡在死人躺過的位子上放一塊石頭壓一些時間,不能空著。

  死者的女兒嫁給遠村,死後到時,要從三里地外,放聲痛哭前來,遠遠地下車步行,全家放聲大哭迎接姑娘。姑娘到罷將帶來的供品供上、敬菸、燒紙……。

  死屍不得過河安葬,在外地死者需移戶過河時,在死屍腳下連上一根長杆兒,當作死屍靈魂過河當橋。異地亡故者不能進村和進屋,要在村外搞祭典,而後安葬到墳地。

  每當逢年過節,都要上墳給死者燒化箔幣和供食品。

  如有遠方親友來弔喪時,也要重新鋪設靈位,讓弔喪者敬菸、敬酒,跪下磕頭,這時做兒女的照樣陪伴著跪下磕頭。重孝在身之人要穿戴素色,上輩人死靈在位時不得笑鬧和歡樂。兒女為老人戴孝衣為三年,或一年、一百天不等,根據各自的情況而定,媳婦為丈夫戴孝也是三年,戴孝期間不能改嫁。

  脫孝衣也要搞一些簡單的儀式,到“莫安”去脫掉孝服,還請近親和老人吃喝一頓。

  喜氣洋洋的“阿涅”

  隨著臘月的分秒流逝,“阿涅”的喜慶氣氛步步臨近。臘月23送“火神昇天,”臘月27供北斗星。到了除歹,“阿涅”已卷著興安嶺晶瑩的雪花,茫茫草原的朔風進入了鄂溫克人的家庭。當晚五點鐘左右,每個人家的大門外部燃起了一堆堆的茵火,這時,忌從院裡往外拿東西,連拉圾也不許扔出去。原由是怕把一年的運氣、財富扔掉或怕財富和運氣讓別人揀了去。

  吃罷年飯,開始供佛,香燭的點點火星與香氣,供佛的五顏六色的糖果與精緻的糕點,更加造成了年夜氣氛。佛臺上為首的“敖卓日”神“瑪魯”神等,各種神佛像一字擺開。在廚房鍋臺上供火神,再次是供“卓勒”神。

  供完神,跪拜篝火。篝火標誌著一個家庭的存在與興衰,誰家的篝火最旺,預示這一年家境興旺。斷了篝火就意味著要斷香火,斷子絕孫.所以,家裡只要有男性,他就要年年燃起篝火,越睡越好。跪拜時,點香,投年食品,放鞭炮,跪拜的次序是先主翁,次按輩分年齡大小排列。如有的家庭沒去祖墳燒紙,可在篝火前燒。這是認為家祖的亡故之靈,在年節時懷念子孫後代,前來團聚,但因是陰魂,門神不放行,只好在門外遊蕩。這時子孫們迎到門外,在篝火前燒紙和投食品,以奉迎家祖亡靈。

  篝火從除夕夜一直到初五,不能斷煙,待到正月十四晚重又燃到正月十五日。拜完篝火,拜神,然後全家人向老人磕頭,為首者,舉起酒杯敬老人,這時全家人都下跪,老人接過酒杯,右手中指蘸杯中酒,彈向右上首,以示神靈。後向晚輩們祝福,有的說,有的唱,一說或唱就是幾分鐘或十幾分鍾,其大意是祝晚輩們子孫滿堂,家業興旺,出門發財等。說唱的句子含有詩意,合轍押韻。說完祝詞飲酒,晚輩們起身,為首者再敬一杯成雙杯酒,老人唱完,才算拜完。全家人按輩份年齡層次互相敬酒,跪拜後,留下老人在家,其餘的成群結隊到近親和家族去拜年。每到一家,先拜佛臺,然後向長者按年齡次序一一磕頭。

  除夕午夜,全家走出大門,迎“瑪音”神,放鞭炮吃餃子。這一夜誰也不能睡,說是:“誰要入睡,鬼進來給人過稱,這一年就不太平。

   初一,像一年沒見面一樣,互相之間一一問安,向佛臺磕頭,和除夕夜一樣,向長輩和兄長再次跪拜,家族、近親都重去拜一遍。

  從“阿涅”初一到初五,媳婦和姑娘們不能拿針線,說是伯把佛爺扎穿了,男人們也不準去打獵或幹活。

  家中老人亡故未超三年者,則在家守空靈,不出去拜年。前來拜年的人,拜佛臺後,便拜空靈,守候的兒女,也跟著跪拜。

  上述為薩馬街一帶鄂溫克人的“阿涅”習饋。居住在鄂溫克旗、阿榮旗的鄂溫克人的“阿涅”習俗與上述基本相似,枝節上有些區別。

  陳巴爾虎莫勒裕爾河一帶的鄂溫克人,原先過俄國的舊曆年,遷到中國後,在當地人的影響下,已經改為過春節了。

  “阿涅”是鄂溫克人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巧妙移植

  歡欣的“米闊魯”節

  “米閱魯”節是莫勒格爾流域鄂溫克人的豐收節。

  仲夏之際,綠草遍野,花香四通。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主要是進行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羊割勢等一系列的生產勞動。首先從“尼莫爾”的一頭開始,先從馬因裡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右胯上烙印。其割下的鬃毛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儲存。

  對獻給薩滿的馬進行剪耳時,由主人在一個木碗上盛滿牛奶,從馬的兩耳中間直灑到尾根,一切處理完後,和別的馬一起放走。

  “米闊魯”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

  最後,各家依次舉行宴會,宴會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的習慣開始,敬酒時,按首席向上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個木盤,盤裡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週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時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這家結束後,酒興正濃的人們又到另一家,第二個宴會上,原來在第一家做客的人變成了主人。當各家宴會結束後,所有參加宴席的人們都去赴“尼莫爾”的歡欣,載歌載舞慶豐收。

中國民間婚喪習俗有哪些

  1、婚姻習俗:我國婚姻習俗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特別經過封建時代的演變與豐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規範。就我國民族的婚俗現狀來看,我國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幾種禮儀,即求婚、合婚、相親、訂婚(過小節)、完聘(過大節)、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巹、鬧房、歸寧。這些程式聯絡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婚禮。

  2、喪葬習俗:人死為喪,為死者舉行一定的安葬儀式稱為葬。不以禮儀的葬叫做埋。喪葬禮簡稱喪禮、葬禮。喪禮的程式一般有停、奔喪、掛孝、坐夜(守靈)、入殮、弔孝、出殯。現代喪葬禮儀有下面一些

老北京民俗唱主角 節日習俗進入博物館

  很多市民覺得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也有人擔心民俗快變成文物了,這樣的擔心越來越接近現實。在北京的迎春活動中,博物館成為展示老北京民俗的“主角”。昨天,首都博物館首次推出了“北京傳統節令風情展”,邀請市民到博物館裡過大年。在首博一層臨時展廳,老北京祭祖時的堂屋佈置、剪紙、花燈、古代壓歲錢、製作年畫的木板模具、各種財神爺等節日才使用的實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廟會活動、祭神活動、端午節姑娘扎花除魅等老照片,讓走在展廳大紅燈籠下的觀眾彷彿回到了傳統節日中。小編看到,僅僅在展廳一角的祭祖場景,就有12項實物,包括蜜供、松鹿常青圖、吳魯編紙對聯、牌位、楠木條案等。

  “不可否認,有些只有在節日時才能用到的物品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有些節日習俗也漸漸被人們遺忘。”首博策展人孫先生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實物、圖片和場景,讓中老年人重拾遠去的記憶,讓青年人和兒童瞭解更多的節日習俗。維護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

  為了配合這次展覽,首都博物館首次將新年廟會搬進了博物館地下一層。據介紹,首都博物館準備了近30個展臺,對民間手工技藝進行集中展示,不僅有人們熟知的“剪紙”、“麵塑”、“臉譜”、“風箏”等門類,還有獨具老北京特色的“鬃人”、“內畫鼻菸壺”、“毛猴”、“吹糖人”等。據瞭解,春節期間,東嶽廟、中華世紀壇、宣南文化博物館等也將圍繞民俗文化主題舉辦活動。

  普通家庭將成為首博“展品”

  活生生的人將成為首博展覽的“展品”。在首都博物館今年將要投入執行的《城市記憶———百姓之家》展覽中,“展品”不再是靜態的文物或者影象,而是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中的普通家庭。“我們想請市民帶著伴隨自己生活幾十年的物件,帶著自己有趣的故事,帶著與北京城息息相關的情結走進首博的展覽大廳,向觀眾講述他們在不同時期對北京城的記憶。”首博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展覽,看起來會像一個“家庭”在迎接客人一樣。“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動態展覽,留住被高樓、廣場、綠地和車水人流淹沒的記憶。”據介紹,此次展覽的參展家庭將透過海選的形式產生。在目前初步擬定的參展條件中,參展家庭除了城八區居民外,在北京居住20年左右的外國人家庭也可報名,參展家庭的時間界定在建國後至本世紀初,以十年為一個時間表,參展家庭準備的物件必須有故事講述,影像、文字或聲音的記錄也可參展。參展家庭的徵集活動將在近期開始。

  本市將新增兩家博物館

  市文物局副局長舒小峰昨天透露,北京地區近期將有兩座博物館建成並開放,分別為北京東韻民族服飾博物館和中國人民最高法院博物館。

  據介紹,北京東韻民族服飾博物館為民辦館,位於朝陽區,其特點是民族、民俗文物較多。中國人民最高法院博物館籌建處已於去年10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司法史料徵集工作,其徵集內容有19項,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組織的特赦日本戰犯,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等重大歷史審判活動的有關法律、命令、決定、司法文書、新聞報道、歷史照片和影視資料等


北京的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 ...

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 ...

之俗重禮儀

  在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中,除大量的歲時風俗外,還有婚喪風俗.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 ...

南澳喜慶

  婚姻   舊時大多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相親為輔。定婚要付上聘金、首鈽、衣服等。一般民家多是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者多是富戶;還有買賣婚姻、童養媳、等郎婚、換親婚、表親婚等等。入 的婚姻,在南澳為數不少。民間婚慶,從訂婚、結婚至回孃家,有一套複雜繁瑣的禮儀,反映了舊時代“男尊女卑”的舊習俗。   解放 ...

海陸豐的禮儀

  海陸豐介於潮汕及客家地區之間,俗稱“半山客”。儘管海陸主人自稱“福佬人”,但由於地緣的關係,不少禮儀習俗與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陸豐人的婚事辦得像喪事一般。   海陸生女兒出嫁,同寅姐妹都來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臨嫁前夕,母親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轎(上車)時,一家人哭哭啼啼,號啕如送喪。 ...

文水喜慶

  清代,本縣男婚女嫁,都由父母包辦。男子十六、七歲,女子十五、六歲即婚配。民國以後,雖提倡自由結婚,但多數仍為父母包辦。一般經過下列程式:   提親   當男女年近婚齡時,父母便託親友或媒人為其提親。提親時,雙方首先互換八字、屬相進行合婚,如大相不合或有相剋之處,即行作罷,另提新親。   相親   經過合婚 ...

五臺人的禮儀

  五臺的結婚禮儀,走過了一條由繁到簡的路。解放前,男娶女嫁不得自主,需由媒妁介紹,父母認可。結婚過程一般有五個環節,即納彩、問聘、送期、嫁娶于歸。下分述:   納彩:聯姻第一步,男家要向女家送禮物,如果收下了禮物,即可商談兒子婚事了。   問聘:經媒妁在男女兩家多次往來,雙方認定了婚事,就交換命單。一旦交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