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五臺人的婚喪禮儀

五臺人的婚喪禮儀

  五臺的結婚禮儀,走過了一條由繁到簡的路。解放前,男娶女嫁不得自主,需由媒妁介紹,父母認可。結婚過程一般有五個環節,即納彩、問聘、送期、嫁娶于歸。下分述:

  納彩:聯姻第一步,男家要向女家送禮物,如果收下了禮物,即可商談兒子婚事了。

  問聘:經媒妁在男女兩家多次往來,雙方認定了婚事,就交換命單。一旦交換命單,就算訂了婚,稱為問聘。

  送期:訂婚之後,嫁娶可早可遲。一旦擇吉,男家則攜帶財禮送往女家,商定嫁娶之期。

  嫁娶:這是聯姻的中心環節,歷代相傳,禮儀繁多,充滿封建迷信色彩。一般時經三天。第一天安鼓,遠親近戚都來,晚上有八音會吹奏。第二天娶親,新郎乘轎子到女家,需帶自用的紅綠攀帶,及新娘所用的首飾裝具和鳳冠披霞(後改為花冠旗袍),同行者除娶戚伴戚外,還有放炮的人。女家設宴接待,並擇一親近的孩子給新郎插金花。插花之後便可起程。進入洞房,新郎張弓四射,揭去新娘的遮面紅綾,從此,鬧洞房便開始了。首宴有鼓樂伴奏,歷時較長。菜上二道,新婚夫婦臨席敬酒,合座皆歡。第三天過後請人拜謝,新娘在婆家所住時日叫住九日。此後,新娘邀新郎歸省孃家,叫做于歸,孃家亦設宴接待。婚儀排場與否,需視貧富而定,富家以豪華為榮,窮人則力求儉簡。童養媳成婚,便瞎推圓房,擇吉同居,即算了事。

  寡婦再嫁是一件難事。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名門婦女要為夫守節。一般人家,為維持生計,多行改嫁。屆時,男家派人去娶,形式極其簡單,然而攔擋頗多,家人族長常以錢要挾。新婚姻法頒佈以後,寡婦始從封建禮教的羈絆中解放出來。現在,再婚婦女同新婚婦女一樣,可以完全自主,唯所遺子女需妥善安排。

  解放以後,封建迷信色彩逐漸減少,婚事程式漸行簡化,物件選擇都日趨慎重,父母對於兒女婚事,處於不主或半主狀態。自由戀愛者日漸趨多,但在形式上要找一個介紹人。男女雙方經人介紹後,即在男家或女家見面,稱為相親。此後,經雙方自由接觸,成熟時男家送聘禮於女家,算做訂婚。聘禮輕重不等,一班都以時髦衣料為主,也帶相當現金。如女家認可,就可以到鄉里領取結婚證。然後,擇日舉行結婚儀式,始成夫婦。婚禮減為一天,仍需新郎去娶,不再乘坐轎子,而以汽車、馬車或腳踏車代之。親朋亦要赴宴,並送賀禮,但結婚儀式極為簡單,只需奏樂、鞠躬、講話等幾項就結束了。目前,又有旅行結婚者,領過結婚證的男女,一同外出數天,便算結婚完畢。有女孩而無男孩的人家,可以入贅女婿,並有財產繼承權。所生子女之姓,可隨父、亦可隨母,蓋由家庭自議,外人不予干涉。

  男娶女嫁之後,雙方家族朋友均行宴請。男方家族只請新娘,女方家族男女並請,且都在次年農曆正月上旬。第三年正月,男方要以白麵饃頭向女方家族宴請者回禮,並被再宴一次,俗稱代摸摸。

  喪葬俗儀,解放前後變化不大,雖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一時難以盡改。現在仍有這樣幾個過程:入殮、報喪、送夜、出殯和復三等等。

  解放以後,喪葬儀式有所改革,偶有臂戴黑紗開會追悼者,但尚未普及,現仍土葬。

海陸豐的婚喪禮儀

  海陸豐介於潮汕及客家地區之間,俗稱“半山客”。儘管海陸主人自稱“福佬人”,但由於地緣的關係,不少禮儀習俗與潮汕不大不同。最奇特的是,海陸豐人的婚事辦得像喪事一般。

  海陸生女兒出嫁,同寅姐妹都來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臨嫁前夕,母親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轎(上車)時,一家人哭哭啼啼,號啕如送喪。而新娘的打扮,卻是一身白衣白裙。手持雨傘,儼若孝婦樣子。

  潮汕人一般不哭嫁。新娘的妝扮,是一件藍衫,一領烏裙,一雙烏布鞋。清代以前,新娘頭上要戴“髻”,是金屬製作的,極其精美,有好幾斤重。有一首潮汕童謠唱道:“五月扒龍船,扒對阿兄門腳過,阿兄插紅花,阿嫂戴金髻”。這紅花金髻,正是新郎新娘的裝扮。有些老婦人說,做新娘那一天,幾斤重的頭飾花鈿戴在頭上一整天,戴得頭昏目眩。當然,這不是窮人家的排場。民國時期,盛行“文明花”,是用紗布做的,形狀像今天的婚紗, 一朵牡丹形花冠戴在頭上,兩片粉紅色薄紗“半遮面”,輕巧得多,還可以租用,故一般人都用得起。近年卻興起復古風,港臺地區新郎新娘都“插紅花”、“戴金髻”,像演《京城會》。

  潮汕新娘到夫家第一件事,便是進房換衣換鞋,然後才可與公婆捧茶。換下來的“上轎衫”、“上轎鞋”,只能留作紀念,再次穿嫁衣。意味不吉祥——要重嫁。至於那領烏色百褶禮裙,逢拜神時,平時可穿用。今天,潮汕新娘子已不繫烏裙子,但許多人仍珍藏上轎衫和上轎鞋。海陸豐的新娘子,一進夫家也要脫下素服,換上花衣裳,然後拜神敬祖。那身素服,以後家中有喪事時才用到。

  海陸豐人嫁女,要一班兄弟姐妹伴嫁,“摜油舅”、“布袋舅”、“伴姨”之類一大群。“摜油舅”要嫡親弟 弟,沒有親弟,退而求堂弟。中午宴席,“摜油舅”要坐上位。晚上靜悄悄,不鬧洞房。從民眾心理來看,海陸豐人認為,嫁個走仔死個女,只求她一心相夫教子,不走回頭路。

  潮汕人從前也有“摜油舅”,也有個別地方出嫁前要睡草鋪,像死囚一樣,上轎前吃三碗菜等例俗;但一般來說,都辦得熱熱鬧鬧。年輕姐妹也決不會隨嫁當伴娘。“綴人去嫁”,對潮汕姑娘來說,是件不光彩的事。

  海陸豐人辦喪事像辦喜慶般的歌唱,吹吹打打放鞭炮。只不過,新娘進門所放的鞭是成串的;送葬上山,一路上所放的鞭炮是拆開的,一粒粒地放。還有唱曲做戲,大家看得美滋滋。全村的人也毫不避忌,男女老少,都來大吃大喝幾天。彭湃同志當年是將它當成惡俗來批判的,所以在詩中寫道:“無道理,死了一個人,吃飽通鄉里。” 風俗是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澱。海陸豐人把喪事當喜事辦,是基於死後靈魂昇天,免去塵世劫難的心態。奔喪熱熱鬧鬧,可減少喪家失去親人的悲痛。從這一點來看,婚喪錯位的現象便可理解了。

婚喪之俗重禮儀

  在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中,除大量的歲時風俗外,還有婚喪風俗.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禮物送上女家,叫做“插記”。

  在這些繁瑣的婚俗中,最精彩的節目是“送嫁”和“迎娶”。農曆三、六、九被人們視為吉日。女家的大廳正中擺上一張桌子,上邊點燃一對大紅蠟燭,新娘坐在桌子的中間,她的腳下放著一個竹製的蘿,上面盛著五種果子和新娘的新鞋。新娘坐上後,她的腳就不能踏在地上,此時,就由村子裡最有福氣的老人為新娘剃刀修臉。叫做開臉。而後用草紙給新娘細細地擦過再行化妝。這此儀式結束後,就盛上三碗蛋湯,新娘喝上一口後,就分給周圍的小孩喝。待選定的吉時一到,新娘的父親就站在新娘身後,雙手捧上燃燒著的一對紅燭舉過頭頂,以示大吉大利,全家平安,來年豐收。待新娘的孃舅抱起新娘出大門,新娘就要一直哭到上轎。新娘以舊鞋上轎,坐定後脫鞋交弟侄兜回,謂之“反鞋”,有些地方還有抱新娘從轎頂下去的,叫“天上落”,意在不帶走孃家的泥土 花轎在新郎家門前停下後,轎前由兩個人抬一長條桌,上置一雞一尺,廚官居中,邊走邊敲邊唱:“福禧”、“一對蠟燭照旺旺,看見新娘與新郎,今年吃了交杯酒,明年生個狀元郎”。其間也有和抬桌人戲謔之詞:“一對蠟燭亮堂堂,兩隻烏龜站兩旁”。 牽婚姆扶出新娘,進入新娘家門後,步入中堂,凡經過門框庭柱,都要唱詩,多至十數首。當天新郎要理髮、沐浴。站在新娘的左首,於是舉行結婚儀式,夫妻雙雙拜天地,拜父母,新娘新郎互拜 拜堂後,新郎新娘步入洞房。進房後,新人並坐床沿,吃交杯酒。這時男方家族中年高有福壽的人要“撒果子”,其中有花生、瓜子、棗子、糖果等意即早生貴子,生活甜蜜。撒果時,前來“鬧房”的青年男女及孩童邊撿邊叫互相逗趣,十分熱鬧。

  新婚之夜盛行鬧房。賓客聚集在洞房裡向新婚夫婦出難題,如“釣魚”、“磕瓜子”、“探柏”、“合奏”、“山歌對答”,等等,花樣繁多。鬧房除以新郎新娘為主角外,還有以喜娘、廚官為物件的,總之,鬧房不分老少。就在這賓主狂歡之際,好事者乘機將洞房物品如枕頭、鏡臺、衣帽等偷走,以解答難題相要挾;新婚三日入廚,洗米、撈飯、切蔥葉、豬肝、掃地,即“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之意。晌午,新郎要陪新娘拜見岳父岳母,午宴後返回,叫“翻馬”,即回門。回門之後,婚嫁之期就算正式結束。 古時婚嫁之俗的確稱得上“繁文褥節”了,而喪葬之俗,也頗繁瑣。僅從商代的“架壑船棺”來看,先民們選擇“船”作葬具,並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把船棺吊上懸崖絕壁的洞穴裡進行安葬,可見對死者是何等的孝敬!也反映了那時的喪葬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宋代崇安設縣後,本地喪葬之俗一般有下列過程:哭死、移床(人死後把屍體放置堂廳“經床”上)、燒席、報喪、戴孝、盛殮、守靈哭靈、送山。死者移床、盛殮、送山時,親屬都要大哭,特別是女眷。哭喪時,除了一般呼天搶地的哭喊外,還夾雜一些程式化的哭歌。殯葬日,大族有設宴百數十桌,死者如果是高壽,吊者將大米飯帶回給孩子吃,叫“孝飯”,也有叫“尻健飯”,據說吃了會健康長壽。棺上有裝飾物的叫“裝大轎 盛殮一俗,也有講究。死者入棺前,先要為其沐身更衣,梳頭整容,著鞋。上蓋前,親屬須最後睹死者一面,並放聲大哭,也即舉行向遺體告別的儀式。釘蓋時,哭聲更響。出葬時,親友列隊送往墳地


北京的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 ...

喜慶

  從人的一出生:——洗三、滿月、抓周兒,到慶生日、婚禮、喪儀 等等,一直到死,各種慶祝活動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四合院為此提供合適的空間。   北京兒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 貼喜字兒,箱子櫃子我的事兒。"這兒歌說明了要辦喜事兒,要搭大棚,貼喜字兒。在大棚下招待親 ...

南澳喜慶

  婚姻   舊時大多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相親為輔。定婚要付上聘金、首鈽、衣服等。一般民家多是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者多是富戶;還有買賣婚姻、童養媳、等郎婚、換親婚、表親婚等等。入 的婚姻,在南澳為數不少。民間婚慶,從訂婚、結婚至回孃家,有一套複雜繁瑣的禮儀,反映了舊時代“男尊女卑”的舊習俗。   解放 ...

文水喜慶

  清代,本縣男婚女嫁,都由父母包辦。男子十六、七歲,女子十五、六歲即婚配。民國以後,雖提倡自由結婚,但多數仍為父母包辦。一般經過下列程式:   提親   當男女年近婚齡時,父母便託親友或媒人為其提親。提親時,雙方首先互換八字、屬相進行合婚,如大相不合或有相剋之處,即行作罷,另提新親。   相親   經過合婚 ...

五臺的建房風俗

  五臺民間蓋房時,都有一定的程式,這些程式中,包括有民間的風俗特色。   蓋房,首先要選好日子,也就是農村中說的“黃道吉日”。這個黃道吉日,要由民間的“風水先生”選定,或者是自己看“皇曆”即舊曆選定。如果動土時定在“子”時,那怕晚上子時挖一鍬土都算動了上。動了土,就算佔有了這個地方。   農村的講究,在蓋房 ...

鄂溫克民俗習俗

  婚喪習俗   鄂溫克草原上鄂溫克人的婚禮   “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終生幸福。”   第17和第18盅酒為上羊尾酒,敬酒時宣佈主食的品種。第19和第20盅酒為送客禮酒,告知女方的貴客們“寶德”半頭、活羊一隻,宰羊一隻,請他們收下禮物,客人接受禮物時將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   第21和第22盅酒為婚禮結尾酒, ...

玉林民間風俗

  婚俗,男婚女嫁,玉林民間稱“紅事”。 婚前,舊時玉林不少地方有哭嫁的習俗:待嫁女子一當明確知道自己已定日“過門”,便當在出嫁前一個月開始哭嫁(唱哭嫁歌),以表示留戀孃家,並非情願出嫁的情緒。這是舊時勞動婦子藉以反抗封建婚煙制度的一種表現。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這種哭嫁舊俗已很少見了。   婚禮日,民間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