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於公元一零八六年病死。嘉佑三年,王安石入為三司度支判官,感於北宋積弱積貧的現狀,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變法以圖強。樂於守成,而不思創舉的趙禎並不以他的建言為意。直至熙寧二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從小喜讀韓非子,熱衷於變法理財的趙頊拜為參知政事,翌年升任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的主張。其均輸、青苗、方田均稅、農田水利、免稅,市易諸法,利在理財富國。保馬、保甲、將兵諸法利在精兵簡政,便利於民。王安石處於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決心兩度罷相,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反而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自己陣營不斷的內訌和分裂中積鬱成疾而死。
直至熙寧二年,王安石熱衷於變法理財的趙頊拜為參知政,翌年升任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的主張。其均輸、農田水利、免稅,市易諸法,利在理財富國;將兵諸法利在精兵簡政,便利於民。
王安石處於“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決心兩度罷相,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反而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自己陣營不斷的內訌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慮和以賢德著稱的曹皇后的干預下宣告變法的失敗,並於熙寧十年再度罷相,從此逐漸淡出政治舞臺。
後來,以蔡京為首的新黨雖然打著王安石變法的旗號,繼續推行已經變味,而成為新興官僚集團斂財擾民的工具的新法,並設元佑黨人碑迫害當時反對新法的一代名臣,卻也因為貪汙腐敗,為天下所不齒,最終成為斷送北宋江山的亂臣賊子,自己遺臭萬年,也累及王安石,遭逢千年的罵名,最後積鬱成疾而死。
因“心疾”難愈,導致英年早逝。
王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兒子。王雱自幼就聰穎異常,但是也脆弱敏感,二十二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從此入仕。1706年,升職為龍圖閣直學士,但是這個時候的王雱卻患上了“心疾”,因為患病沒有能夠赴任。為了幫助自己的父親在與呂惠卿的權利爭奪戰中獲勝,王雱揹著王安石,指使人給呂惠卿布罪名,想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不幸把柄落在呂惠卿手中,王雱弄巧成拙,忿恨、內疚和悔恨交集,病情急劇惡化,很快離開人世。
王安石於公元1086年病死。確切的說是"積鬱成疾"。嘉佑三年王安石入為三司度支判官,感於北宋積弱積貧的現狀,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變法以圖強。
王安石兩度罷相,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反而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己方陣營不斷的內訌和分裂中, ...
蘇東坡
蘇東坡(公元1036年~1101年)與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均是宋代的文壇巨匠,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也各有建樹,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影響很大。然而,十分敬重王安石學識的蘇東坡,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特別是在賦役制度改革方面,兩人分歧較大。
1069年 ...
王安石變法從目的上來說當然是興國,而其結果確實是導致北宋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
首先,王安石變法主要在於“理財”,而在農業社會社會財富基本既定,無論出發點多好,最終結果都只能是“與民爭利”。而許多“理財”措施只能交由民間機構,若交給政府,必然會導致壟斷和腐敗。其次,如方田均稅法 ,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 ...
1、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譯文: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開啟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
1、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譯文: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3、作者介紹: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 ...
1、王安石是北宋的人,他不僅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還是位改革家,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王安石變法,最後雖然失敗了,但對於北宋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王安石這一生經歷了官場起起伏伏,與保守派鬥爭到底,可惜還是未能實現他的目標。
2、王安石出生在官宦世家,他聰慧好學,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與曾鞏、歐陽修等人都有來往, ...
1、原文: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譯文: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3、賞析:這首詩透過寫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潔白無瑕,讚美了梅花高貴的品德和頑強的生命力。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