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蘇東坡和王安石的稅改之爭

蘇東坡和王安石的稅改之爭

  

  蘇東坡

  蘇東坡(公元1036年~1101年)與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均是宋代的文壇巨匠,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也各有建樹,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影響很大。然而,十分敬重王安石學識的蘇東坡,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特別是在賦役制度改革方面,兩人分歧較大。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王安石在賦役制度方面推出了均輸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

  當時,政府除了徵收田賦外,還要向各地徵收土特產作為貢品。每年不論豐歉,州府都要按定額髮送京城。改革中,王安石推行均輸法,設發運使統管淮南富庶六路(省區),凡京城所需貢品,就近直輸京城,過剩貢品就地賣掉。同時,政府撥款五百萬緡(貫),豐年低價購儲部分物資,移豐補歉。蘇東坡卻反對均輸法,認為這既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影響了國家的商稅收入。國家“五百萬緡以予之,此錢一出,恐不可復。縱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徵商(稅)之額所損必多”,是“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宋史。食貨志》)

  改革中,王安石還推行募役法,規定應服役之戶,一律依照政府劃分的等級,隨同夏秋兩稅繳納免役錢,不再服差役。政府用這些免役錢僱人服役。蘇東坡認為“自古役人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穀……雖其間或有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蘇東坡集。奏議集》)改百姓出力為出錢,是對百姓利益的一種損害。尤其是遇災年可免賦稅,但役錢不能免,等於增加一項苛稅。“二害輕重,蓋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樂”,因此堅決反對。

  但蘇東坡並非像司馬光一樣保守,只是反對王安石急於求利,他希望透過緩和的改革,興利除弊。他主張“輕賦役”,提出減免零售商的賦稅,刺激商業的發展,增加商稅收入。“小商人不出稅錢,則所在爭來分買;大商既不積滯,則輪流販賣,收稅必多。”他在被貶為地方官時,曾減賦賑荒,不斷興革,也頗有政聲。

  兩人雖政見上有分歧,但在許多方面仍互相欣賞。王安石去世後,蘇東坡撰文寫下了“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給予王安石高度評價。

關於蘇東坡與王安石

  一、蘇東坡: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

  二、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贈太傅。

你更欣賞蘇東坡還是王安石

  蘇東坡和王安石各有特點。

  1、蘇東坡: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撫州臨川縣城鹽埠嶺人,封荊國公,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慶曆新政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   1、背景:為解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   2、目的:解決社會危機,維護封建統治;   3、結果:失敗;   4、失敗原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對;   5、特點:皇帝支援,曲折性、複雜性;   6、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改革;   7、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出現的危機。   不同點:    ...

絕句了哪十個字

  不是改了十個字,是一個字改了十幾次。最後從“到”、“過”、“入”、“溢”、“臨”、“現”、“拂”、“憶”、“暖”、“綠”等十多個動詞   中選定了“綠”字。   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簡析:這是一首抒情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泊 ...

司馬光誰更偉大

  兩者各有千秋;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主持 ...

絕句字譯文

  原文:   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譯文:   王安石的一首絕句詩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 ...

東坡為什麼反對變法

  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原因是政見不同。   蘇軾與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財稅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稅、差役、兵役等貨幣化改革,同時給農民提供小額貸款,而蘇軾則主要保留出勞力代役等傳統形式,認為政府不應當與小民爭利。其他方面的意見不是很大。   蘇軾與司馬光等人的意見是不同的,只要是王安石贊成的,司馬光一 ...

渙的名字的意思

  1、王安石:字介甫,取自《易豫卦》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一句,意思是正直而不同流合汙的品德堅如磐石,還不到一天時間,就明白了歡樂愉快的深刻道理,能守正必獲吉祥。介:介圭,大玉,古代傳說為鳳凰站落之石;   2、王之渙:字季凌,季表示在兄弟中的順序,第四。渙:消,散,冰融化。凌:冰。名與字的意義相反。   人 ...

關於綠的故事

  故事如下:   1、講的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何時明月照我還。”中的“綠”的改動;   2、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原來寫的不是“綠”字,王安石反覆琢磨,想到很多詞,如:“到”、“入”、“吹”等。但王安石不滿意,因為這些詞只能反映春風的動作,達不到他想要的意境。猛然一抬頭,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