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要求背景資料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要求背景資料

  《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創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王安石登飛來峰的飛來峰在什麼上

  飛來峰在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上。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飛來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飛來峰由於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如龍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來歷,極富傳奇色彩。

  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彷彿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峰稜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據前人記載,飛來峰過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僅存的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

王安石桂枝香的寫作背景

  《桂枝香·金陵懷古》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詞作。此詞透過對金陵景物的讚美和歷史興亡的感喟,寄託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此詞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時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寫有不少詠史弔古之作;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之後王安石被罷相,第二次出知江寧府。這首詞當作於這兩個時段的其中之一。


和柳宗元的資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至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 ...

關於和柳宗元的資料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

飛來古詩

  1、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譯文: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3、作者介紹: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 ...

飛來原文

  1、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2、譯文: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3、作者介紹: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 ...

遊褒禪山記是否要求背誦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需要部分段落背誦。   以下為背誦內容: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變法的歷史背景

  1、三冗危機。北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便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並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2、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自宋真宗時起,朝廷關於官員致仕的詔令日見增多,至宋仁宗時,更是三令五申。同時,由於大興科 ...

孤桐的創作背景

  王安石,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改革,進行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