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2、我們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產生《禮記·大學》的時代,參考儒家其他經典,尤其是孔子的認識論思想,綜合加以考察。《中庸》的強調可以看做是對格物致知學說的註解。
3、透過廣泛學習,細緻研究某事某物,並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去實踐體會,就可以獲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強調的是透過對事物的考察、檢驗或窮究,來獲取正確認識,這可以認為是其本來的含義。
1、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2、我們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產生《禮記·大學》的時代,參考儒家其他經典,尤其是孔子的認識論思想,綜合加以考察。《中庸》的強調可以看做是對格物致知學說的註解。
3、透過廣泛學習,細緻研究某事某物,並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去實踐體會,就可以獲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強調的是透過對事物的考察、檢驗或窮究,來獲取正確認識,這可以認為是其本來的含義。
克明峻德,引自《帝典》。克:能夠。峻:大,克明峻德,意思是:要能發揚大德。
格物致知,引自《大學》,原文是“致知在格物”致:達到,求得。知:知識。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意思是: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於推究事物的原理。只有把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
1、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2、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